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范秉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范秉真(1922年3月20日—2008年9月2日),河北赞皇人,台湾寄生虫学学者及主要贡献者,对金门血丝虫的根除具有卓著贡献。
生平
1934年,毕业于竹山村国民学校。1937年,从国立第一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因河北失陷,只身南渡黄河,就读河北省立中学[1]。
1942年,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考入西安军医学校。抗战胜利后,该校在上海复校,且升格为国防医学院。1948年,从国防医学院毕业,留校担任寄生虫学助教。继许雨偕教授之后进行研究教学及其防治[1]。1960年至1961年间,公费保送美国杜兰大学、密西根大学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1]。
1962年至1976年间,任国防医学院寄生虫学专任教授,并应聘为台北医学院、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人员研修中心等校的兼任教授[1]。同时也担任台北荣民总医院医研部研究员及美国海军第二医学研究所顾问[1]。
1975年,获得韩国延世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医学博士学位[1]。
1976年-1992年,任阳明医学院寄生虫学科主任、专任教授;荣退后,仍日日到校,继续实验[1]。2008年9月2日,因主动脉瘤于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1]。
Remove ads
根除金门血丝虫病
范秉真教授自1969年起,积极展开金门地区的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防治工作。由于班氏丝虫只有在夜间才会出现在末梢血管。范秉真特地选择夜间在大金门实施全民抽血检验,筛检出感染血丝虫病的患者。当时两岸之间仍处于对峙状态,挨家挨户进行血采样。一旦发现患者立刻投药,并在全岛定期喷洒杀虫剂,尽可能扑杀传播虫害的病媒蚊。然而,防治工作进行三年后,仍未根除金门的血丝虫疫情。效果不彰的原因,在于当时治疗血丝虫的药物海喘散虽然杀虫效果极佳,但副作用极大,病患配合意愿不高,导致防治工作效果不彰。于是范秉真教授按照法兰克·霍京(Frank Hawking)医师的方法,在食盐中加入微量的海喘散,称为“健康食盐”[2]。当时霍京医师曾将海喘散加入食盐中,供巴西一处监狱中一千名男性受刑人及医院中1300名男性病患治疗血丝虫病,证明疗效卓著,且无副作用现象[3]。因此,范秉真全面停止金门销售普通食盐。所有居民不论是否得病,皆使用政府配给的“健康食盐”,从本岛载至金门供民众食用。1974年7月1日起在小金门实施海喘散包衣食盐防治计划,四个半月后进行验血,感染率已由防治前的9.6%降至0.2%,1975年再检验感染率已降至零。
大金门于1977年3月实施药盐防治,六个月的药盐食用期结束后抽血检验,全部呈阴性反应,此后连续八年追踪抽血检验,也都未发现血丝虫的踪迹,证实血丝虫病在金门地区已告根除,创下独步全球的先例[4]。
Remove ads
发现亚洲无钩绦虫
范秉真教授发现了亚洲无钩绦虫,命名为“Taenia saginata asiatica”,将其分类为牛肉绦虫的亚种[5]。
获奖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