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草堂寺
中国古寺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草堂寺,别名栖禅寺、清凉建福院、圣恩寺。是一座佛教寺庙,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草堂街道圭峰山脚下。寺院始建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年),由文桓帝姚兴为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所建。鸠摩罗什曾在此讲学译经,使草堂寺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国立译经道场,并在宗派传承上被奉为三论宗祖庭。此后,寺院历经北魏、隋朝、唐朝等多次兴废与修葺,虽然名称屡有更改,但在历代诗文碑刻及民间习称中始终以“草堂寺”相传。
草堂寺现占地约120亩,整体格局基本沿袭伽蓝七堂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法堂和藏经阁。院落内保存有鸠摩罗什舍利塔(又称八宝玉石塔)、“烟雾井”、唐代碑刻,以及日本日莲宗捐建的纪念堂等重要遗存。1956年,草堂寺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其寺院内部的鸠摩罗什舍利塔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文桓帝姚兴为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修建此寺[1]:173。因鸠摩罗什曾在此译经,并建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首个国立译经道场。其所译的众多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堂寺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的祖庭[2]:19。草堂寺最初名为“大寺”,因当时有大量僧人聚集聆听鸠摩罗什讲经,姚兴在寺内建造讲堂,并以草苫覆盖屋顶,因而得名“草堂寺”[1]:173。北魏时期,太武帝下令灭佛,长安的寺庙大多被毁,草堂寺亦在其中。直到孝武帝时期重修草堂寺,并派人查访鸠摩罗什的后嗣,寺院状况有所改善[3]:38。西魏末年至北周初,草堂寺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继续称为草堂寺,其余部分分别改名为常住寺、京兆王寺(后改为安定国寺)和大乘寺[1]:173。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再次下令灭佛,草堂寺再度遭到破坏。隋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推崇佛教,草堂寺才得以恢复[3]:38。
自唐代起,草堂寺多次更名和修葺,但历代诗文、碑刻及民间仍习惯称其为“草堂寺”。唐代时,僧人圭峰宗密主持修葺,并将其更名为“栖禅寺”,但“草堂寺”之名仍在沿用[1]:175。盛唐时期,净土宗僧人飞锡、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都曾在此地入住并且弘法,使草堂寺迎来中兴[3]:38。其后,在元和年间,草堂寺奉唐宪宗敕令重修[1]:175,但不久后因唐武宗发动“会昌灭佛”运动导致寺院再度遭到破坏[3]:38。北宋初年,草堂寺再次修葺,并一度改称“清凉建福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鸠摩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更名为“圣恩寺”。清同治年间寺院毁于山火,至光绪七年(1881年)又遭山洪冲毁[1]:175。
民国时期,草堂寺依旧多舛,数次遭遇火灾而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拟陪同其参观草堂寺,寺院因此得以修缮。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草堂寺又遭红卫兵破坏,一度残破不堪。直到1993年释谛性出任草堂寺方丈,该寺庙的面貌才发生了重大转变[3]:38。
Remove ads
寺院布局
草堂寺总占地约120亩(包括绿地景观),南北长约248米,东西宽约324米。建筑群坐北朝南,大致依照“伽蓝七堂式”布局,沿主轴线依次排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法堂和藏经阁。钟楼、鼓楼、三圣殿、地藏殿及僧客舍沿主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寺内东侧、西侧和北侧原为耕地,其间点缀着众多园林建筑与景观[4]:76。其中,最知名的景观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宝玉石塔、关中八景之一的烟雾井、唐太宗题写的“赞鸠摩罗什诗碑”、日本佛教宗派日莲宗捐建的“鸠摩罗什法师纪念堂”等[1]:175。
草堂寺共包含五重院落,每一重院落建有不同的殿堂和附属建筑,建筑结构与殿堂功能基本对应[1]:176。
第一重院落包括山门,横匾是由赵朴初题写的“草堂寺”。内部的天王殿额题由书法家茹桂书写“觉行俱圆”,殿内供奉弥勒菩萨,殿前东西两侧分别供四大天王:东侧为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西侧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在弥勒菩萨造像北侧,则供奉二十诸天中地位最显赫的守护神——韦驮尊天菩萨[1]:176。
第二重院落为大雄宝殿,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侍立摩诃迦叶和阿难二尊者,同时供奉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西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三佛背后壁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像,东西两侧供十八罗汉像。院东为钟楼,上下两层均有铁钟:下层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铸造,上层小钟为1998年铸造;西为鼓楼。院内设有《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并序碑》碑亭,此碑亭刻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写,柳公权篆书额题。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刻立《敕封大智园正圣僧禅师僧肇碑》亭。大殿前东西立有《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碑》和《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碑》[1]:176。
第三重院落为大悲殿,又称观音殿,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东庑为斋堂和客堂,西庑为游客中心和佛协办公基地。殿外右侧设有石碑一通[1]:176。
第四重院落为法堂,门楣悬挂“千佛含笑”匾。堂内供奉樟木雕金身毗卢遮那佛像,下方佛座环绕千余尊小佛,称“千佛绕毗卢”,莲花座上置释迦牟尼佛像。右侧为观音菩萨殿及三圣殿。法堂前设宽大的月台,中央安置双层万年宝鼎[1]:176。
第五重院落为藏经楼(妙法殿),为草堂寺现存最大建筑,也是西安寺院中规格最高、形制最完整的殿堂。建筑采用明清三重檐歇山式风格,楼内供奉五尊铜胎鎏金佛像,并收藏数千册典籍。该建筑于2005年动工,2015年9月10日落成[1]:176。
Remove ads
寺内部分知名文物

草堂寺的烟雾井位于寺院西北角,周围环绕八角亭和茂密树林。亭子正南的匾额题有赵朴初书写的“烟雾井”三字。井台高出地面约80厘米,井口常年涌出雾气,形成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有一条蛟龙,其早晚呼气形成井口雾气,环绕西安西南角;另有说法认为,草堂寺自古佛事兴盛,香火烟气与山气聚合形成雾气。随着科学发展,这些传说更多被人们视为神话。实际上,烟雾的形成源于终南山一带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沿地壳岩缝冒出地面形成雾气。后因地热改道而不再自然出雾。近年,草堂寺通过在井内埋设暗管并通入干冰,恢复了烟雾景观[5]:59-60。
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舍利塔的护塔亭
鸠摩罗什舍利塔的文保碑
鸠摩罗什舍利塔矗立在草堂寺烟雾井南侧的一座六角形护塔亭内,该亭由红砖花墙围成。相传鸠摩罗什圆寂后,其遗体被火化,弟子收集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示纪念。该塔采用佛教“帝释天宫”形制,由灰、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蓝、赭紫八种颜色的大理石和玉石分段雕刻及拼接而成,因此又称“八宝玉石塔”。该塔通高2.47米,共十二层。塔底为正方形基座,基座下设空室,推测可能用于安置鸠摩罗什的舍利或法物。基座上方为乳黄色圆台,高15厘米,直径135厘米,象征土、风、水、火四轮。圆台竖面平整,上下各设边棱,棱间雕刻14组翔龙腾云图案;台上外沿圆雕铁围山,上突16座峰峦,峰峦间安置4尊佛像及5组狮虎像。铁围山内为香水海,中央涌出水柱,水柱托起三层云台,下、中两层高各15厘米,直径分别为70厘米和80厘米,上层高18厘米,直径98厘米。三层云台外侧均向外翻卷出12朵祥云,上层云台顶部即为“帝释天宫”[5]:62。
鸠摩罗什舍利塔的护塔亭墙体高54厘米,单边长26.5厘米。塔的正北侧刻有“双排塔铭”,内容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正东侧则刻有南宋参知政事权邦彦题写的偈词[5]:62。2001年6月25日,该塔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9。
Remove ads
文物保护

草堂寺于1956年8月6日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7]。
参见
参考来源
进一步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