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事件
2025年荷中經濟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援引一条源自1952年颁布的《货物供应法》,临时接管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半导体制造商安世半导体(Nexperia),并暂停公司中国籍高层的职务[1][2],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该公司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风险[3][4]。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基础型晶片制造商之一[2][5],其产品(如二极管、电晶体和电源管理晶片)对欧洲汽车工业至关重要[1][6],公司营收中约有60%来自汽车领域客户[7]。荷兰政府的核心担忧在于安世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张学政,被指控试图将公司的关键技术知识和产能转移出欧洲[8][5],威胁到欧洲的半导体供应链安全[1][5]。
在荷兰政府行动前夕,安世半导体因其母公司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于2025年9月29日自动受到美国出口管制限制 [4][7]。
作为对荷兰接管行动的报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禁令[9][2],禁止安世的中国子公司将在华生产的特定成品和子组件出口到国外[9][10]。
此次争端导致安世半导体在全球供应链中断,并对欧洲汽车业造成严重冲击[11],包括德国的大众汽车等主要制造商皆发出供应链中断的警告[9]。
事件爆发后,安世半导体中国区管理层拒绝遵守荷兰总部的指令[2][10],并宣布其为独立营运的“中国企业”[2],将向国内经销商恢复供货,但交易须以人民币结算,以谋求营运自主性[11]。面对危机,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卡雷曼斯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进行高级别通话[8],双方承诺将共同努力寻求“建设性的解决方案”[12][13]。
Remove ads
背景
安世半导体的历史可追溯至荷兰电子巨头飞利浦,该公司早在1940年代便开始制造半导体 。2006年,飞利浦将其半导体部门分拆,成立恩智浦半导体。随后,恩智浦于2017年将旗下标准产品部门再度独立,组建成现今的安世半导体[6]。
安世半导体的全球总部设于荷兰奈梅亨[14][2],是一家集设计与制造于一体的整合元件制造商[6]。公司专注于电子系统中最基础的逻辑与电源管理晶片[6],虽然其技术属于基础型,但在全球晶片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15][7]。
其产品涵盖二极管、电晶体、静电保护元件及电源管理晶片等[6],并在这些基础元件市场中掌握约40%的市场份额[7]。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消费电子以及工业控制设备[6][16]。根据2024年年报,安世半导体的年度营收约为20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为9.7%[6]。
安世半导体于2019年被中国的闻泰科技收购[1],交易金额高达268亿人民币,是当年中国最大的跨境并购案之一[6]。收购完成后,闻泰科技持有安世半导体100%的股权[6]。公司采取欧洲制造与亚洲封装相结合的营运模式[6],使其供应链结构既复杂[14]又具地缘政治敏感性[1]。其前端晶圆制造仍保留在欧洲,主要工厂位于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而后段封装测试则集中在亚洲,其中约70%的最终产品在中国东莞完成组装与测试[14]。虽然安世在法律上为荷兰企业,其营运重心则偏向中国[14]。根据2024年数据,中国为安世最大的市场,销量占比达46%,欧洲市场占22%,美国市场仅占9%[6]。值得注意的是,安世约有60%的产品供应汽车制造商,其中车用电子产品营收最高,达12.59亿美元[6][7],使其成为欧洲汽车工业的重要供应商[1]。
在荷兰政府介入前,安世半导体已深受美中科技竞争升温的影响[4][6]。其母公司闻泰科技于2024年12月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4][15]。2025年9月29日,美国进一步扩大出口管制范围,更新〈附属机构规则〉,规定凡被列入清单的实体若持有其他公司至少50%股权,该附属公司亦自动适用相同的出口限制[14][7]。由于闻泰科技全资持有安世半导体,安世因此自动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约束[4][7]。
荷兰政府的主要顾虑在于技术与资本外流风险。政府担心闻泰科技试图将安世半导体的核心知识产权、财务资源及晶片制造能力自欧洲转移至中国[1][17]。闻泰科技曾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12吋晶圆厂,宣称此举旨在“增强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但此举引发欧洲当局对技术外移的警惕[6]。
此外,荷兰政府亦批评安世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指控前首席执行官张学政涉及“不当管理”并违反先前协议[5],认为其行为可能威胁安世作为欧洲关键价值链一环的角色[6]。根据法院文件,荷兰当局的行动是在美国官员向荷兰外交部施压、要求撤换张学政以换取制裁豁免之后展开的[4][14]。
Remove ads
事件
在美国于2025年9月29日扩大对安世半导体的出口管制范围后[4][13],荷兰政府于翌日(9月30日)决定介入该公司营运[1][14]。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卡雷曼斯宣布,政府将对安世半导体实施临时接管[4][15]。此举是依据源自冷战时期、1952年颁布的《货物供应法》进行的[16][3]。该法赋予经济事务大臣权力,可阻止任何可能危及公司作为欧洲经济关键价值链角色的决策,以确保欧洲供应链的安全[6]。
荷兰政府表示,采取行动的导火线是出现“近期且紧急的信号”,显示安世半导体的营运持续性及荷兰与欧洲掌握的关键技术知识正面临威胁[5][7]。根据干预措施,政府有权暂停或推翻公司管理层的决策[1][4]。
随后,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事法院于10月初裁定,暂停闻泰科技实际控制人、安世半导体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务[3][15]。法院认为,有充分理由怀疑公司在张学政领导下的管理稳健性[6]。张学政被解除职务后,闻泰科技在董事会中的投票权由商会任命的独立管理人接管[6]。同时,法院任命公司财务长史蒂芬·蒂尔格特(Stefan Tilger)出任临时执行长,并委派一位荷兰籍临时总裁共同负责公司运作[3][6]。
尽管部分报导指称荷兰政府的行动是回应美国施压的结果[4][7],但荷兰当局予以否认[7],强调干预的目的在于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并防止关键技术知识外泄[17][5]。
Remove ads
在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后不久,中国商务部于2025年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通知,作为对荷兰干预行动的直接反制措施[15]。该禁令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子公司及其分包商将于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与子组件出口至海外市场[14]。中国政府表示,荷兰的接管行动“严重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12][13]。
随著争端升级,安世半导体内部出现分裂局面[18][2]。安世中国管理层于10月中旬向员工发出内部信件,宣布中国子公司将在中国法律框架下独立运作[2][11]。信中明确指示员工,有权拒绝执行任何未经中国法定代表人批准的外部指令,明显针对荷兰总部的管理命令[2]。其后,荷兰总部一度切断安世中国员工的系统访问权限[14]。而安世中国更于10月23日发表声明,明确拒绝执行荷兰总部要求免去全球销售市场部副总裁张秋明职务的决定[18]。2025年10月26日起,荷兰总部单方面决定停止向位于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19]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于11月4日发文表示,荷方应对此行为承担全部责任[20]。
为稳定国内供应链,安世中国随后恢复向中国境内经销商供应半导体产品,但规定所有交易须以人民币结算,以强化自主营运能力。作为回应,荷兰总部向客户发出通知,警告不保证中国工厂生产产品的品质[21][11]。安世中国则发表声明反驳,指母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质疑“毫无根据”,并表示将保留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11]。
Remove ads
影响
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禁令后,禁止安世中国的产品出口海外,导致全球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特别是对高度依赖安世晶片的欧洲汽车产业影响尤为显著[9][12]。安世半导体长期被视为欧洲汽车工业的关键供应商[4],其生产的基础晶片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7]。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中荷两国的争端可能在短期内引发汽车制造业大规模生产受限甚至停产的情况[12]。包括大众汽车、博世、BMW与宾士等主要制造商均表示,其供应网络已受到波及[9][23]。大众汽车曾向员工表示,由于零件短缺,生产线可能被迫暂停,并考虑实施补贴休假方案以应对危机[8]。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亦指出,欧洲车厂的现有晶片库存仅能支撑数周生产,寻找符合车规标准的替代供应商至少需耗时数月[6][7],而车规晶片的认证流程通常需时一至两年,使短期替代难以实现[6]。
供应中断的影响也迅速蔓延至国际市场。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指,若供应无法及时恢复,将扰乱美国及其他多国的汽车生产[7]。同时,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亦接获安世半导体通知,称晶片交付无法保证,可能“严重影响全球生产”[11]。
Remove ads
应对
全球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开始紧急抢购现有库存,同时积极向德州仪器、安森美等其他晶片制造商寻求替代的车规级半导体[6]。大众汽车其后表示,已找到一家替代供应商以填补部分供货缺口[21]。
在荷兰总部方面,由于与中国子公司的争议短期内难以化解[11],安世半导体已著手寻找中国境外的封装与测试替代地点,以维持生产连续性[21][11]。
为缓解供应链危机,中荷两国启动高层级对话。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应中方要求,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电话磋商[12][13]。卡雷曼斯表示,荷方将致力于推动一个符合各方经济利益的“建设性解决方案”[8][12]。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亦介入协调,寻求恢复供应链稳定的方案[12]。
评论
《财讯》评论认为,安世半导体事件突显在美中科技战压力日益加剧之下,欧洲正面临愈来愈大的选边压力。该刊指出,欧洲原先依赖“欧洲设计制造 + 中国封装测试”的营运模式已告破局,并形容这是“欧洲半导体梦醒时分”的来临[6]。《政客》评述指,安世事件是美中科技竞争延伸至欧洲的典型案例[1]。《纽约时报》分析指,荷兰政府此次行动是继光刻机出口限制之后,欧洲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最具攻击性措施之一[4]。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总干事指出,欧洲汽车制造商现有库存仅能维持数周,强调“各方亟需迅速而务实的解决方案”。汽车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则形容事件“影响重大”,并警告若晶片供应无法尽快恢复,将干扰汽车制造业并产生“溢出效应”波及其他产业[7]。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