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诸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诸夏,又称诸华华夏,是指中原诸侯国[1],古代亦用作对中国的泛称[2]。周克商之后,自称为“夏”。最初主要是和周朝王室有血缘和姻亲关系或有功受封的诸侯国[3][4],后来广义成为中原诸侯国的代称,频繁出现在《左传》和《论语》等春秋战国的典籍中。

历史

周人克商后,为了获得统治合法性,亦继承了中原地区的“夏”文化认同,以正统自居。周人自称为“有夏”或“时夏”,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诸候们自称为“诸夏”或“华夏”。

在周之前,在春秋战国文献中,相传另有一支称为夏的部落,建立了夏朝,后为商人所灭。公羊家认为,孔子作《春秋》,为新王,重新调整三统[5][6][7]。在《公羊传》中,以鲁为中国,鲁之外的其他诸侯国为诸夏,诸夏之外为夷狄[8][9]毛诗也有类似见解[10]

春秋时代,魏国被认为夏朝的故地,因此在战国时代,魏国国君自称夏王[11]。1987年在宝鸡太公庙发现秦国铜器,约秦景公时代所做,其中秦公钟与秦公簋中,有“虩事蛮方”和“虩事蛮夏”铭文,专家译为“以恐惧治理蛮(方)夏”。“蛮夏”一词就是秦国周围的属邦。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秦国属邦为夏,离开属国,称为去夏[12]。臣邦人与秦国女子结婚,所生子女,称为夏子[13]张政烺认为,秦国认为自己为中国,其周围臣属小邦则称为诸夏[14]

左传》以诸夏为中原诸邦[15]古文经学家说法亦近似[16]。中国在汉朝之后,大体上采用古文经学家的说法[17]

Thumb
《说文解字》中之“夏”字

中国学者许倬云在2009年提出假说,意指曾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的古代族群,又名华夏民族,为日后汉民族之主体。许倬云认为,“夏”的字形是“长面的人形,有双手环握,双足交叠”,为夏族部落人的自称,而不是夏的“他者”则是“夷”,字形像是背负大弓的人形[18]夏人最早是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居民,主体与来自川西高原和黄土高原羌人部落有密切联系,后来才迁移到黄河中下游的所谓中原地区[原创研究?]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