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Remove ads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英语:Samuel Josef Agnon希伯来语שמואל יוסף עגנון,1888年8月8日—1970年2月17日),以色列作家、文学家与诗人,196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速览 山谬·约瑟夫·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 出生 ...

他的作品涉及传统的犹太人生活和语言与现代世界之间的冲突。他们还试图重新夺回欧洲逐渐消失的传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他还为拓宽叙述者在文学中的角色的特征概念做出了贡献。阿格农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混合了现代希伯来语和拉比希伯来语。[1]

Remove ads

生平

施穆埃尔·约瑟夫·哈莱维·恰茨克斯于1888年出生于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的布恰奇。其出生日期在希伯来历上为5648年阿夫月18日(公历7月26日),但他始终声称自己是在“阿夫月九日”出生的,这一天是圣殿被毁日

阿格农的父亲沙洛姆·莫代凯·哈莱维虽受过拉比任命,但实际从事毛皮贸易,并与哈西德派犹太教保持着广泛联系。他母亲一方则与反对哈西德派的“密斯纳格丁”派别相连。

阿格农未曾进入正规学校,而是由父母在家教育。他既研读传统犹太典籍,也接触启蒙运动的著作,并学习标准德语。八岁时,他开始用希伯来语意第绪语写作;十五岁时发表了第一首诗——一首描写卡巴拉学者约瑟夫·德拉·雷纳英语Joseph De La Reina的意第绪语诗。此后,他持续以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发表诗歌与小说,作品发表于加利西亚的出版物上。[2]

1908年,他移居奥斯曼帝国治下的雅法。同年,他的第一篇在那里发表的作品《锢女》(Agunot)刊登在文学杂志《Ha`omer》上。他由此取笔名“阿格农”,并在1924年将其正式作为姓氏。1910年,《锢女》被译为德语。1912年,在犹太作家优素福·海姆·布伦纳英语Yosef Haim Brenner的鼓励下,他发表了中篇小说《愿把斜坡变平原》(Vehaya Ha'akov Lemishor)。

1912年,阿格农前往德意志帝国,在那里结识了埃丝特·马克思。[3]二人于1920年结婚,育有两子女。在德国期间,他先后居住于柏林与巴特洪堡。商人兼出版人萨尔曼·绍肯成为他的文学资助者,使其摆脱了经济困境。从1931年起,他的作品由绍肯出版社出版,其短篇小说也定期刊登在绍肯家族所拥有的国土报上。他在德国继续创作短篇小说,并与马丁·布伯合作编纂哈西德故事选集。他的早期多部著作由布伯主持的柏林“犹太出版社”出版。

对德国同化的世俗犹太知识分子而言(如布伯与弗兰茨·罗森茨维格),阿格农被视为犹太传统的“正宗遗存”,一位深谙经典的宗教作家。格尔肖姆·肖勒姆甚至称他为“犹太人的犹太人”。

1924年,阿格农的住宅发生火灾,他的手稿与珍贵藏书几乎全部毁于一旦。这一创伤性经历在其后的一些小说中偶尔有所反映。同年晚些时候,阿格农重返巴勒斯坦,与家人定居在耶路撒冷塔尔皮奥特。1929年,在反犹骚乱期间,他的私人图书馆再次被毁。[4]1931年,他的小说《迎亲》(Hakhnasat Kalla)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赞誉,由此奠定了他在现代希伯来文学中的地位。1935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一个简单的故事》(Sippur Pashut),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布恰奇。1945年,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昨日重现》(Tmol Shilshom),以20世纪初的巴勒斯坦为舞台,正式问世。[5]

Remove ads

文学生涯

阿格农的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是许多希伯来语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许多希伯来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曾撰写专著与论文探讨其作品。阿格农描写犹太人的生活,但其笔触与视角独树一帜。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致辞中,阿格农曾说:“有人在我的书中看到了那些我甚至从未听说过的作家的影响;也有人看出了那些我听过名字却从未读过其作品的诗人的影响。”他进一步强调自己最主要的灵感源泉是圣经中的故事。

此外,阿格农也承认受到德国语言与文化,以及更广泛的欧洲文学的影响——这些作品大多是他通过德文译本阅读的。2010年,由以色列和德国学者合作、部分由希勒尔·魏斯编辑的论文集《阿格农与德国:德意志世界在S.Y.阿格农作品中的存在》出版,专门探讨这一主题。正在兴起的现代希伯来文学同样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他的友人约瑟夫·德拉·雷纳英语Joseph De La Reina的创作。在德国期间,阿格农还曾与著名希伯来语学者哈伊姆·纳赫曼·比亚利克和阿哈德·哈阿姆有过交往。

他一生所途经的不同社区,在其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 加利西亚:体现在《迎亲》《一座城市及其丰盈》《一个简单的故事》《夜宿之客》等作品中。
  • 德国:反映于〈费尔海姆〉、〈至此〉、〈两城之间〉等短篇小说。
  • 雅法:见于〈效忠誓言〉、《昨日重现》与〈沙丘〉。
  • 耶路撒冷:如〈特希拉〉、《昨日重现》、〈伊多与伊南〉、《希拉》。

尼察·本-多夫曾分析阿格农在创作中对“暗示性”“自由联想”与“梦境般的想象场景”的运用,并指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与念头,往往成为其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因素。[6]

阿格农的部分作品还被改编为戏剧,例如《迎亲》《愿把斜坡变平原》《医生离婚记》。此外,基于阿格农写给妻子的书信改编的剧作《亲爱的埃斯特莱因》曾在耶路撒冷上演。

Remove ads

获奖

Thumb
阿格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阿格农曾两次获得比亚利克文学奖,并两度荣获以色列奖[7]

1966年,他因“以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展现了犹太民族生活的主题”而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由他与德国犹太裔作家内莉·萨克斯共同获得。在颁奖典礼上,阿格农以希伯来语自我介绍道:“由于历史性的灾难——当年罗马的提图斯摧毁了耶路撒冷,以色列民族被迫流亡——我诞生在流亡中的一座城市。但我始终将自己视为生于耶路撒冷的人。”[8]

颁奖典礼恰逢犹太教光明节,并且在安息日的周六举行。阿格农因信仰虔诚,推迟了出席典礼的时间,直至当天夜晚完成了两个重要的宗教仪式:结束安息日的哈夫达拉祈祷以及点燃光明节的烛台。

在晚年,阿格农的声望极高。一次他向市政府抱怨住所附近的交通噪音妨碍写作,市政府遂将该路段封闭,并竖立标牌,上面写着:“禁止一切车辆通行,作家正在创作!”

去世与纪念

Thumb
布恰奇的博物馆

阿格农于1970年2月17日逝世于耶路撒冷。他的女儿埃穆娜·亚龙在其身后继续整理并出版了他的作品。阿格农的个人档案由家人捐赠给以色列国家图书馆。他位于塔皮奥特的故居建于1931年,采用包豪斯风格建筑,后来被改建纪念阿格农的博物馆,其书房亦被完整保存,成为展示的重要部分。[9]阿格农的肖像、部分著作目录及诺贝尔获奖演讲,曾印制在以色列第二套五十谢克尔纸币上。[10]

在耶路撒冷的吉瓦特·奥拉尼姆社区,主干道以“沙伊·阿格农大道”命名;在距他故居不远的塔皮奥特区,还建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犹太会堂。乌克兰布恰奇同样为阿格农立下纪念。当地历史博物馆设有关于他的专题展览,他的半身像被安放在故居对街广场的基座上;其出生并度过少年时期的旧居则被保存并标注为纪念地,门前的街道亦用“阿格农街”命名。

此外,以色列还发展出一种名为“阿格农疗法”的方法,借助他的文学作品帮助老年人表达情感。[11]

Remove ads

荣誉

  • 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
  • 曾获威希修奖金,两获比尔里克奖,两获以色列奖。

作品

长篇小说:

  • 《婚礼的华盖》
  • 《一个简单的故事》
  • 《语古南伊和译伊》
  • 《订婚记》

中篇小说:

  • 《愿把斜坡变平原》
  • 《大海深处》

作品在台湾的出版

  • 徐进夫/译,《当代以色列小说选》,台北市:台湾商务,1971年。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苏罗可夫/艾格农》,台北市:九五文化,1981年。

作品在中国大陆的出版

  • 《一个简单的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 《婚礼华盖》,漓江出版社,1995年

参见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