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叶王交趾陶文化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学甲慈济宫叶王交趾陶文化馆是台湾台南市学甲区慈济宫所属的文物展示场所,所展示的是慈济宫历年来建庙所典藏与保留的文物,其中包含了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交趾陶。[1]
交趾陶与台湾庙宇的牵连
源自嘉庆道光年间,中国大陆沿海从事泥塑建筑等相关的工艺师傅们,为避难或者寻觅理想的生活便来到台湾,于是在这一时期台湾的交趾陶甚为兴盛,另外也因各地区的先民落脚后纷纷建庙以求心灵上的藉慰,于是交趾陶工艺溶入庙宇,同时也出现不少的交趾陶工艺师与作品。[2][3]
交趾陶多用于庙宇的屋顶以及墙壁上的浮贴装饰,在庙宇中的交趾陶主题,通常是一些历史或者神祇人物,另外也包含神祇的造型,有些是借由作品的谐音来求取吉祥含意,其次是励志典故。[4][5]
渊源
慈济宫初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清咸丰10年(1860年)间,学甲诸乡绅倡议重新修建慈济宫,于是便纷纷集资修建,并聘请交趾陶匠师叶王(本名为叶麟趾)前来作庙体的壁堵、屋顶等装饰。直到1965年再进行修缮,其后则又再次以古迹维护之名重修过2次。也因此,慈济宫庙内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文物,除了叶王交趾陶、何金龙剪黏之外,另外还有潘丽水的门神彩绘、清乾隆9年(1744年)的“慈济宫缘业碑志”、日昭和4年(1929年)慈济宫沿革碑志石碑,以及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各代匾额、柱联等等文物,其中叶王的交趾陶作品有200馀件。[6][7][8]
然而在1980年12月2日连续两夜,慈济宫的交趾陶却无端遭窃达56件,为防止文物再次被盗,慈济宫于是将原叶王的作品全数卸下并进行典藏,另外也延聘嘉义林光沂先生依图制作重新仿制,并安放在原叶王交趾陶的摆设位置[6][9]。此外,为珍藏庙中的各项珍贵文物,1981年慈济宫决定于在庙宇的龙边兴建一座文化大楼,以方便将各项文物进行珍藏,并又能够让信众与游客们得以参观文物,1983年正式启用同时起名为“慈济文化大楼”,启用后于2楼的行得馆作规画为专收藏展示叶王的交趾作品,2005年时进行整修之后将该建物更名为叶王交趾陶文化馆,并扩及到3楼展示列为县定一般古物249件中的103件,文化馆中典藏了许多精湛的交趾陶艺品,同时也展示出交趾陶的制作过程,并介绍叶王的生平事迹。[9][6][10]
Remove ads
失而复得的文物
虽庙方多方重金悬赏寻找遭偷窃的交趾陶,然而虽遭偷窃的文物庞大数量却始终下落不明。直到2003年时,一些遭偷窃的交趾陶居然出现在国外的艺品拍卖会上,此时震旦文教基金会得知此消息时,便辗转从海外收购如是珍贵文物,之后并将交趾陶无偿且悉数捐还于慈济宫,为文化馆增加馆藏也增加文物流传的一段故事。[10][9][6]
文物重要定位及修复
学甲慈济宫是落成300馀年的庙宇,因此有著深厚的历史,加上地方人士极力的保护下,故而能保留下数百件具历史价值的古文物,包含咸丰年间叶王的交趾陶、日治昭和时期何金龙的剪黏、战后潘丽水的门神彩绘、铜山匠师苏水钦、黄良等的木雕作品等各种珍贵文物,而其中所典藏的叶王交趾陶更是弥足珍贵,除了交趾陶本身即是一项相当深具艺术且几乎也濒临失传的工艺外,最重要的是慈济宫所典藏的诸多叶王交趾陶作品中,其中的“加官晋禄”、“合境平安”、“胖瘦罗汉”等六尊作品,为文化部指定的国宝等级文物。[11]
虽多件叶王交趾陶被列国宝,然这些文物艺术品因初期未受到适当之保护,故其主体大多有受盐蚀现象,为此中央单位曾补助予以修护,让馆内保存的国宝长久地保留。[12][13]
图集
-
加冠
-
进禄
-
合境
-
平安
-
胖瘦罗汉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