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葡占屯门

16世紀葡萄牙在香港建立的殖民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葡佔屯門
Remove ads

葡占屯门(葡萄牙语:Tamão)是指葡萄牙帝国在十六世纪初年间在东莞县南部屯门岛[注 1]一带的的军事占领地。

事实速览 葡占屯门Tamão, 地位 ...
Remove ads

历史

然则若非屯门岛,澳门此般繁华锦绣、气象万千之貌,恐难诞育。[1]

1511年,葡萄牙帝国占领马六甲,其船队于同年首次抵达珠江流域。1513年(正德八年),欧华利率领一支葡国船队行经珠江三角洲一带,要求登陆并进行贸易通商,但明朝政府不予接纳,因而船员唯有在水面上与华民商人直接交易。据史载其在东莞县屯门岛上树立发现碑,并将其子尸体安葬碑旁[2]。6月,一艘由葡萄牙国王及马六甲港务官各出资一半,满载胡椒的帆船抵达了贸易岛[注 2],该船可能来自葡属印度以马内利港英语Fort Emmanuel经由缅甸勃固到达中国。当时的葡萄牙船只主要停靠于屯门岛,而来自暹罗的平底帆船则停泊于葵涌港[注 3]。综观全年,又有四艘中国帆船抵达葡属马六甲,其船长为琉球闽南华裔蔡廸[2][3][注 4]。由此可见,当时的葡占屯门与葡属马六甲为葡萄牙东亚贸易的两大东南亚中转站。

至于葡萄牙人何时占领,史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正式占领屯门岛,此说获历史学家夏思义采用[4];另一说为1518年(正德十三年),葡萄牙将领西芒·安德拉德葡萄牙语Simão de Andrade率领舰队占据屯门,此说获另一历史学家萧国健所采用。[5]但无论实际占领的年份为何,前述的内容足证葡萄牙帝国于1511年至1517年间已登陆屯门岛。在此期间,数位当时在远东地区最著名的葡萄牙官员及商人均有访问屯门岛,如欧华利的再度访问(1516年)及葡萄牙商人费南·佩剌·安笃拉笃(1517年)。[4]

Thumb
现存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的“葡萄牙-巽他发现碑”,其树立年份为1522年,与屯门岛的发现碑树立年份相近。

葡萄牙的文献称,葡人在岛上兴建了要塞和教堂,并树立了发现碑

Remove ads

葡人战败及撤退

1521年,明嘉靖帝派遣广东海道副使带领明军攻打葡占屯门葡军则由欧华利坐镇,得到卡尔佛Diogo Calvo)、科埃略葡萄牙语Duarte CoelhoDuarte Coelho)及雷戈Ambrocio do Rego)的支援并予以还击,展开了为时近一个月的攻防战

战争初期,明军因葡军火炮猛烈而不敌。汪转而策动间谍战,向葡萄牙船上的水手查问葡军蜈蚣船佛朗机炮的构造,并策动下一轮攻势。

9月,明军准备了很多满载柴草及油料的小船,待一天刮强南风,汪率军士约4000人,乘50多艘船只再次攻打葡军船队。[6]明军先将填有膏油草料的船只点燃,让火船高速驶向葡军舰队,由于葡军舰队巨大而缓慢,无法躲开火船进攻,很快燃烧了起来,葡军大乱。汪又趁机派人潜入水中,将未起火的葡军船只凿漏,不少葡军将士只得跳海逃命。其后,明军登上敌船与葡军短兵交接。葡军不敌,率馀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乘夜黑之际开往附近岛屿匿藏。乘第二天清晨风向逆转之机,葡军舰队借北风避过明军追击,往满剌加撤退。[7]

1522年4月,葡军再派出由六艘军舰组成的舰队企图重新占领屯门要塞,8月两军在大屿山茜草湾附近对峙,是为茜草湾之战。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洲(沙洲)海面,最后明军获胜,葡军败走至浪白灶粤语浪白竈。至此,明朝政府收复了葡占屯门全境。葡萄牙人自此再也未能重夺在香港的失地。[8][9][10][11]

Remove ads

位置

就葡占屯门之实际范围及位置,由于珠江口一带地名时有更迭,加上葡萄牙与中国之历史文献地名相异,历史界一直未有定论。

屯门岛

过去,主流观点如《中葡外交史》等将葡人据点对应新界屯门青山湾);亦有《中外历史年表》主张为上川岛布瑞格主张伶仃岛等说法。

然而,中国国家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前学术委员施存龙考证中葡文献与航海图志,认为可确证“屯门岛”(Tamão)即明代“南头”岛屿,今香港大屿山。关键证据有三:

一、明代《广东通志》载葡人“退泊东莞南头”与陈文辅“占据海岛”记载互证;

二、葡文献提及据点距南头寨“3里格”(约17公里),正合大屿山位置;

三、古今航海图志(如《粤大记》附图标“大蚝山”、现代海图注“南头岛”)及外国海图音译“Lan Tau”皆指向此地。

香港历史学家夏思义则认为,所谓的屯门岛位于今香港大屿山北岸一带。此观点基于多项证据:首先,葡萄牙文献中的“Tamaō”发音近似粤语“屯门”(Tam-Maon),而“屯门”原指龙鼓水道,符合“门”在粤语地名中多指水道的特征。中文史料亦佐证此地属东莞县辖区(当时涵盖香港),如东莞县碑文记载葡萄牙人曾贿赂当地官员以占据“屯门岛”未果。

1521年屯门海战的地理考证进一步支持此说。《明史》虽载战事发生于“新会县西宁湾”,但学者结合航海条件与文献比对,推测实际战场应在大屿山黄草湾,后转战至“稍洲”(今沙洲)。战后指挥官汪𬭎入祀新安县名宦祠(1573年东莞分治设新安县),间接印证战场位于今香港境内。

从军事与贸易需求分析,葡萄牙据点需具备深水锚地(如大澳、东涌)、淡水及防御功能,而大屿山北岸是控制广州贸易航线的战略要冲。明朝于1521年后在北大屿山设立水师基地,可能沿用葡人旧址,尤以大澳可能性较高。

但夏思义强调,由于目前并无于香港境内实际出土当时的葡萄牙文物,故所有推论均为“可能性甚大”,而无充足证据能证明此说。[4]

施存龙认为,过去的主流观点将据点判断为大屿山以外的地点为误判,而其根源在于史学界忽视专业航海文献,且混淆行政区名与具体岛屿地名,过度依赖“屯门”音译而未究明代本土记载。[12]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国平亦持大致相同看法。[13]

Remove ads

贸易岛

夏思义基于内地历史学家汤开建的意见,认为应假设葡萄牙人以屯门岛为要塞与居所,但贸易地点(即贸易岛)则位于今珠海上川岛浪白灶粤语浪白竈一带岛屿。[4]

后续

葡萄牙失去屯门岛后,辗转逃至上川岛浪白滘粤语浪白竈,及后再转而向澳门埋首。葡人先是转往上川岛一带落脚[14],至1542年,葡人又占领浪白滘。1545年,朝廷封锁上川岛。

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海道副使汪柏,终取得停泊船只于澳门的权利和澳门居留权,获得更多在中国的利益,并继续拓展葡国远东的版图[15][16][17],而澳门亦落入葡萄牙手中成为殖民地[14][18]

遗址

今香港大屿山大澳一带仍保存著葡占屯门的据点“番鬼塘”(粤语“番鬼”意指“西洋人”)。[19]但该处停泊炮舰战船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那里的水太浅太小,只能停泊十余吨的渔船几艘。而有论者则认为该处可能是明清期间荷兰人在该处建立过冬用据点而得名。[4]

参见

注解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