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苏匡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苏匡弼(1939年—2003年),台湾嘉义市人,入伍时发生意外,颈椎以下完全瘫痪,后自己研发电动轮椅、成立协会帮助伤残人士。

事实速览 苏匡弼, 性别 ...

生平记事

军中成残

苏匡弼出生于嘉义市[1], 父亲苏友让为木材商人[2]嘉义中学时成绩优秀而保送成功大学物理系[1][3],被高中同届同学萧万长赞为才子[4]

苏匡弼在1961年入伍服预备军官役[5],当时已申请到外国大学奖学金[6]。次年,他搭军车出勤时,军车翻覆,车上仅他生还[7]。他颈椎第四节骨折,在军医院住了将近一年,四肢麻痹的情况没有进步,因而出院回家休养[8]。之后在家卧床时间长达六年,连苍蝇在脸上都要别人帮忙赶走[3]。依过去《军人抚恤条例》规定,颈椎以下完全瘫痪是一等公残,可领取三十二个基数,当时预备军官月薪二百六十元,所以总共八千三百二十元,再加年抚恤金九百元以外,就没有任何补助[5]。亲友感慨他从意气风发变成废人,母亲还因陪伴、照顾身心俱疲骤逝[3]

长期卧床的苏匡弼三天才能解一次大便,每次床铺像淹过[5]。他开始参考外国医学书籍,学会膀胱训练的方法,由家人定时替他压迫下腹以帮助排尿,解决泌尿道感染的问题[8]。后抚恤金调整,每月平均有两万元,但脊椎受伤者的花费比一般人多,每个月买纸尿布、尿垫就要三千多元,每月到荣总看一次病计程车费则要五百元左右[5]。当时他一度很绝望,直到刘建仁帮忙复健,并帮找到工作[9]

Remove ads

设计电动轮椅

苏匡弼也受当由嘉义市圣马尔定医院的华淑芳照顾,让他受到其精神感召,想回馈社会[7]。该医院为苏匡弼募来一部当时价值二十万的电动轮椅,复健后他手指可以操控轮椅并书写文章,他便想到一般伤友买不起这种轮椅,产生自己研发的计画[3]。他订阅了一份有关伤残复健的英文杂志,收集与轮椅有关消息,也会根据地址直接写信去向有关的公司索取资料[6]

苏匡弼正式著手构思电动轮椅是在1973年间。1975年底,他接受朋友委托,设计出电动三轮车,虽然后来并没有大量生产,但对他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他所设计的电动轮椅,有两项特点对在当时台湾来说是新技术:第一项是控制电路,仅以一支控制杆,即可同时控制轮椅的速度及行进方向,便于伤残病人操纵;第二项是马达设计,系以铁氧体极异方性磁石为磁场的直流马达,省电、爬坡力强,而台湾同样体积的马达输出只有三十至五十瓦特,且一次充电后,在平坦路面可行走五十公里。同时,他设计的涡轮减速机无自制性,万一无电或故障时,可用手推动,操作方法与一般手推轮椅同。由大学同学范信雄帮忙,向国贸局申请试制补助金,经过三个多月调查和核覆,1980年8月11日得到五十万元补助金。[6]

苏匡弼在台北成立电动轮椅公司[7]。其设计再由新埔工专电机科教师、专研语音积体电路系统的陈瑞熙改造,能以语音控制轮椅[10]

脊髓损伤者协会服务

苏匡弼与数名同样伤残人士成立中华民国脊髓损伤者协会[9][11],1990年正式成立[12],并陆续协助各县市成立脊髓损伤协会[11]。草创初期缺少资金,使得协会只能在桃园八德一处铁皮屋运作,设备简陋,环境相当差[9]九二一大地震后,大量善款涌向灾区,加上景气不好,其馀捐款大幅衰减,协会收入大减[13]

2003年SARS期间,因肝病恶化住进台大医院加护病房[1][3]。当年他临终之际,勉强以颤抖的手,在注音板上以注音符号拼出歪歪斜斜的“八德”两个字,来探望的表弟黄河明误以为是台北市八德路有什么事未完成,后见到拼出“协会”等字样,在场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苏匡弼仍挂心协会在桃园推动脊髓损伤者潜能发展中心的筹建事宜[13]。黄河明含泪答应表哥,接下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董事一职,透过统一基金会帮忙,三个月下来在超商共募得一千九百万元,经过众人一番努力下,建设所需九千万全数募得,遂把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称作“新生命之家”[9]

Remove ads

身后

2017年4月2日,脊髓损伤基金会和台北爱乐管弦乐团特地在嘉义市举行音乐会,以纪念脊髓损伤者协会第一任理事长苏匡弼[1][2]

黄河明与伤友一起成立公司,取名“新生命资讯服务股份公司”,为脊髓损伤者创造就业机会。2017年公司满十周年时,被问道什么为脊损者奉献这么多?黄河明就拿出一本小册子《苏匡弼先生生平事略》,淡淡地说:“表哥遗愿。”[3]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