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虐龙属

蜥臀目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虐龍屬
Remove ads

虐龙属(属名:Bistahieversor)又称“比斯提毁灭龙”,是暴龙科恐龙的一,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约7450万年前[1]。化石过去曾被归类于后弯齿龙艾伯塔龙,在2010年被建立为新属。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Remove ads

发现历史与命名

Thumb
虐龙的想像图
虐龙与人类的体型比较图

在1990年,新墨西哥州发现一个部分头颅骨与骨骼,当时被归类于后弯齿龙[2]。在1992年,新墨西哥州发现另一个不完整的头颅骨、身体骨骼,来自于一个未成年个体[3]。在1998年,美国土地管理局的新墨西哥州土地内,发现一个完整头颅骨与部分骨骼,一度被认为属于艾伯塔龙亚科、或是属于艾伯塔龙的未研究标本[4]

在2000年,古生物学家汤玛斯·卡尔(Thomas Carr)、汤玛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等人研究这些新墨西哥州标本,认为它们不属于后弯齿龙,而可能是惧龙的新种[5]。在2010年,卡尔、威廉森等人再度研究这些化石,发现它们不属于后弯齿龙、艾伯塔龙,应该是暴龙超科的新属,因此建立为新属,模式种希氏虐龙Bistahieversor sealeyi[1]。虐龙的属名意为“Bistahí的破坏者”,Bistahí来自于纳瓦霍语,意指化石的发现地点,eversor拉丁文意为破坏者;种名则是以新墨西哥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Paul Sealey为名[1]。一度被归类于艾伯塔龙的化石,成为正模标本(编号NMMNH P-27469)。其他化石则被标名为副模标本

Remove ads

叙述

虐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科特兰组(Kirtland Formation)地层,目前已发现两个化石,分别属于成年个体、未成年个体。成年个体的体型估计达8至9公尺长,重2.5至3.3吨,是暴龙超科中最大的非暴龙科成员[6][7]。虐龙的口鼻部上下侧高,显示这并非暴龙等进阶型暴龙类才有的特征。虐龙具有64颗牙齿。头颅骨的眼睛上方有额外洞孔,被推测是容纳气囊处、减轻头部重量。下颌边有棱脊。根据虐龙的头部关节,它们的头部作出动作时,可避免关节脱落[8]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