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螺旋型天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螺旋形天线是一种由一个或多个导线缠绕而成的螺旋型天线。由一根导线所构成的螺旋形天线称为单股天线;而由两个或四个螺旋状导线构成的天线则分别称为双股 (Bifilar) 或四股(Quadrifilar)螺旋天线。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1年9月25日) |

(B)中央支撑结构,
(C)同轴电缆馈线,
(E)螺旋的绝缘支撑,
(R)反射器接地平面,
(S)螺旋辐射线
除了全向设计的螺旋天线外,大多数情况下,定向螺旋天线安装在接地平面上。馈线连接螺旋线底部和接地平面。螺旋天线可以法向(normal)或轴向(axial)两种主要模式之一工作。
在法向模(边射式,broadside)螺旋天线中,天线的直径和螺距与波长相比较小。其特性类似于电短偶极子或单极子天线,等效于四分之一波长垂直天线,辐射方向图与这些天线类似,[1]:293-295呈全向性,最大辐射方向垂直于螺旋轴。单股螺旋天线辐射波是线极化波,极化方向与螺旋轴平行。此类天线广泛用于便携式手持电台、车载移动电台等紧凑型设备,亦应用于UHF频段电视广播天线。采用双股或四股螺旋结构时,可实现边射式圆极化辐射。
在轴向模(端射式,end-fire)螺旋天线中,天线的直径和螺距接近工作波长。此时天线表现为定向辐射器,主辐射方向是沿螺旋轴从螺旋末端射出,并产生圆极化无线电波。此类天线专用于卫星通信。轴向模工作原理由物理学家约翰·D·克劳斯首次发现。[2]
Remove ads
法向模螺旋天线
若螺旋天线的螺旋线周长远小于波长,且其螺距远小于四分之一波长,则该天线称为法向模螺旋天线。其特性类似单极子天线,辐射方向图呈全向性,于垂直于天线轴线的平面上各方向辐射相同的功率。[1]:292-294由于螺旋结构引入的电感,这种天线的特性与电感加载的单极子天线类似;谐振时,其长度小于四分之一波长。因此法向模螺旋天线可作为电小单极子使用,替代中部或底部加载的鞭状天线,适用于四分之一波长单极子天线尺寸过大的场景。与其他电小天线类似,其增益及通信距离低于全尺寸天线。紧凑特性使其广泛用作HF、VHF和UHF频段的移动便携设备天线。[3]

螺旋结构的加载效应使天线物理尺寸小于其四分之一波长的电长度。例如27 MHz频段的四分之一波长天线需2.7米,不适合实际应用;而螺旋天线在保持相近辐射方向图的前提下,尺寸显著缩小,性能仅轻微降低。
Remove ads
专用的法向模螺旋天线作为VHF/UHF频段电视广播发射天线,[4]:342由环绕钢管的螺旋导体构成,通过支架绝缘子固定。辐射单元包含等长的左右旋向双螺旋体,在中心连接。[4]:362钢管与螺旋体构成漏泄传输线,沿垂直于钢管方向辐射。该天线于底部馈电,与其他法向模天线不同的行波工作模式使电流振幅沿轴向衰减(顶端衰减达40 dB)因此反射不多。单匝长度通常为2倍波长以确保垂直辐射。仅6–7%的带宽特性要求天线划分多个垂直节段,节间设置相位调节环维持全塔相位一致性。[4]:362
轴向模螺旋天线

当螺旋周长接近工作波长时,天线工作在轴向模。[1]:292这是一种非谐振的行波模式:电流与电压波不是驻波,沿单一方向传播——发射天线中从馈点向上行进,接收天线中则向馈点下行。该模式不再辐射垂直于轴线的线极化波,而是沿轴线方向辐射圆极化波束。辐射方向图的主瓣位于螺旋轴线两端。因定向天线只需单向辐射,螺旋末端通常加载金属平板或网状反射器以引导波束前向传播。
在无线电传输中,圆极化适用于收发天线相对方位难以控制的场景(如动物追踪、航天通信)或信号极化可能变化的情况,故轴向螺旋天线在此类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鉴于大型螺旋结构制造困难且转向操控笨拙,该设计通常仅用于VHF至微波的高频段。
螺旋结构存在两种旋向:右旋(形如标准瓶塞钻)或左旋。首图四螺旋阵列采用左旋结构,其余图示均为右旋。轴向螺旋的旋向决定辐射波的极化方向。关于圆极化波描述存在两种互斥惯例,即从波源的角度(电子电气工程界[5][6],物理学界[7],射电天文学界[8]常用)和从接收者角度定义(光电工程界[9]和化学界[10]常用),导致螺旋旋向与辐射极化类型的关系表述存在歧义。但螺旋天线发明者J.D.克劳斯明确声明:"左旋螺旋响应左旋圆极化波,右旋螺旋响应右旋圆极化波(IEEE标准定义)"。[1]:46 IEEE将极化旋向定义为:

“当观察者沿传播方向观察时,电场矢量顺时针旋转为右旋极化”。[11]
因此右旋螺旋辐射右旋圆极化波(电场矢量顺传播方向呈顺时针旋转)。
螺旋天线可接收任意线极化信号(如水平/垂直极化),但接收圆极化信号时须与发射天线旋向一致:左旋极化天线接收右旋圆极化信号时将产生严重增益损耗,反之亦然。
螺旋尺寸由工作频率的波长(λ)决定,而波长取决于工作频率。为实现轴向模式工作,周长应等于工作波长,[12] 为实现最优性能,螺距角需设定为13°左右(对应螺距=0.23倍周长)(不同文献采用的范围不同,有的采用11–14°,[13]有的采用12–15°[14]),即匝间距约为λ/4。匝数决定天线方向性:增加匝数可提升轴向增益(加装接地板时单端增强),但会牺牲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当周长C<λ时,天线转入法向模,此时增益方向呈环状侧向辐射而非端射。
轴向模式下的终端阻抗范围在100–200 Ω之间,满足下列近似关系式:[1]:232

其中C为螺旋线的周长,λ为波长。与标准50或75 Ω同轴电缆的阻抗匹配(当C=λ时)通常通过四分之一波长带状线实现,该带状线充当螺旋线和接地板之间的阻抗变换器。
最大定向增益满足:[15]
其中N为匝数,S为匝间距。大多数螺旋天线设计采用C=λ且S=0.23C,因此增益通常为G=3.45N。以分贝为单位的增益为
半功率波束宽度为:[15]
零点之间的波束宽度为:[1]:235
螺旋天线的增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射器。[16] 上述经典公式假设反射器为圆形谐振器(带边框的圆形板),且俯仰角是此类反射器的最佳选择。然而,这些公式会将增益高估几dB。[17] 对于平坦接地平面,可使增益最大化的最佳俯仰角在3–10°范围内,取决于导线半径和天线长度。[17]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