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冲出地狱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冲出地狱海》(英语:Raise the Titanic)是一部于1980年上映的冒险电影,由卢·格瑞德旗下的ITC娱乐公司制作,并由杰瑞·詹姆森执导。剧本由艾瑞克·休斯(Eric Hughes)改编、亚当·甘迺迪撰写,改编自克莱夫·卡斯勒于197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一项旨在打捞铁达尼号的行动,目的是为了回收船上载有对冷战霸权具有战略价值的货物。
本片主演包括贾森·罗巴兹、理查德·乔丹、大卫·谢尔比、安妮·亚契和亚历克·吉尼斯。影片上映后评价褒贬不一,无论评论界或观众反应皆见分歧;票房亦告失利,在约3,500万美元的预算下仅收获约700万美元。制片人刘·格雷德日后更评论道:“还不如把整个大西洋放干来得便宜。”[4][5]
Remove ads
剧情大纲
在冷战期间的苏联西伯利亚北部荒野中,一名美国间谍潜入一座积雪覆盖的废弃矿场,发现了一具美国陆军中士的冰封遗体,遗体旁立有一块木制标记,上面写著“1912年2月10日”。透过盖格计数器,他发现该地曾开采出一种虚构的高放射性矿物——拜占合金(Byzanium),这种矿物在核战争中可作为极具潜力的能源。随后,这名间谍被苏联士兵发现并遭到追捕,途中中弹。而就在此时,雇佣冒险家兼政府特工德克·皮特(Dirk Pitt)现身,击毙追兵并救走了间谍,将其送回华盛顿特区。
中央情报局调查后确认,该矿场曾由美方经营,当时开采出的拜占合金原矿预定运回美国。一名叫布鲁斯特(Brewster)的美国人负责将矿石装箱,并运上即将首航的豪华邮轮“铁达尼号”。1912年4月15日,铁达尼号沉没。皮特随即展开调查,前往拜访当年在铁达尼号上担任船员的约翰·比格罗(John Bigalow),他是最后一位见过布鲁斯特的人。比格罗表示,当时他将布鲁斯特与那批装有矿石的木箱一同锁入保险库内,数分钟后船难发生。他忆及布鲁斯特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感谢上帝有南斯比!(Thank God for Southby!)”皮特返回后,提出一项打捞铁达尼号残骸的计画,以期在苏联之前寻回拜占合金。他与詹姆斯·桑德克海军上将(Admiral James Sandecker)一同向总统提出提案,并获得批准,由皮特主导整项行动。
与此同时,苏联外交官安德烈·普雷夫洛夫(Andre Prevlov)得知美方计画,并将消息泄露给媒体,迫使桑德克召开记者会说明打捞铁达尼号的原因。当记者质疑是否为了寻找拜占合金时,他选择不作回应。美国海军舰队随后展开对北大西洋海底的搜寻。在此过程中,一艘潜水器“海星号”(Starfish)因舱室进水导致爆炸解体。其后,残骸成功定位,打捞专家展开艰钜的打捞作业。另一艘潜水器“深海探索号”(Deep Quest)则因电池耗尽导致机械臂卡住于船体残骸上。最终,透过压缩气囊与浮力装置,锈蚀不堪的铁达尼号被成功升上海面,并被拖曳至其原定目的地——纽约的干船坞。美方不惜一切成本,因为这种罕见矿物将成为未来武器系统的能源核心,具备拦截任意来袭导弹的潜力。对此,普雷夫洛夫对美方提出抗议,声称该矿物为非法取自苏联领土。
当打捞队伍进入保险库时,发现了布鲁斯特的木乃伊化遗体,却找不到任何矿石,木箱中全是碎石。众人意识到关键线索藏在布鲁斯特的遗言之中。原来,他曾在英格兰“南斯比”(Southby)安排了一场虚假的安葬仪式,将真正的拜占合金藏于墓地之中,然后再搭乘铁达尼号返美。最终,美方决定将矿石继续埋藏于原地,不公诸于世,因为这种力量一旦曝光,将打破维系东西方和平现状的战略平衡。
Remove ads
演员
- 贾森·罗巴兹 饰 詹姆斯·桑德克上将(Admiral James Sandecker)
- 理查德·乔丹 饰 德克·皮特
- 大卫·谢尔比 饰 金·西格拉姆(Gene Seagram)
- 安妮·亚契 饰 丹娜·阿奇博尔德(Dana Archibald)
- 亚历克·吉尼斯 饰 约翰·比格罗(John Bigalow)
- 波·布伦丁 饰 安德烈·普雷夫洛夫上校(Captain Andre Prevlov)
- M·埃米特·沃尔许 饰 首席军士长温尼·沃克(Master Chief Vinnie Walker)
- J·D·卡农 饰 乔·伯克舰长(Captain Joe Burke)
- 诺曼·巴托尔德 饰 肯珀上将(Admiral Kemper)
- 埃利亚·巴斯金 饰 马尔加宁(Marganin)
- 德克·布洛克 饰 梅克(Merker)
- 麦可·恩森 饰 诺萨克中尉(Lieutenant Northacker)
- 罗伯特·布罗伊尔斯 饰 威利斯(Willis)
- 保罗·卡尔 饰 中情局局长尼可尔森(CIA Director Nicholson)
- 麦可·C·格温 饰 博汉农(Bohannon)
- 南茜·内文森 饰 莎拉·马汀戴尔(Sarah Martindale)
- 马克·L·泰勒 饰 斯宾塞(Spence)
- 哈维·路易斯 饰 基尔(Kiel)
- 克莱夫·卡斯勒 饰 留胡子的记者(Bearded Reporter)
- 莫琳·麦金尼斯 饰 穿红外套的派对宾客(Party Guest in Red Jacket)
Remove ads
制作
1976年,克莱夫·卡斯勒的小说《打捞铁达尼号》出版。当年8月,有报导称制片人罗伯特·沙弗特(Robert Shaftel)取得了该书的电影改编权,[6]但在次月则有消息澄清,版权尚未正式出售。[7]
路·格雷德(Lew Grade)表示他阅读了卡斯勒的小说后产生兴趣,认为该作品具备像詹姆士·庞德系列那样的系列电影潜力。他得知导演斯坦利·克雷默有意执导此片,于是决定购买改编权,并让克雷默担任导演与制片人。[8][9]当时克雷默正在为格雷德制作电影《多米诺骨牌》。1976年10月,格雷德以报导中的价格45万美元取得了改编权。[10]
小说于1976年底问世,并成为畅销书。[11] 在同年夏季,克雷默曾在美国二百周年舞会上拍摄镜头,希望能用于电影之中。[12]1977年1月,克雷默签署合约担任导演,电影制片人则为马文·史塔格(Marvin Starger)。[11] 1977年3月,格雷德透露他还选择性取得了其他两部德克·皮特系列小说《冰山》(Iceberg)与《海居者》(The Sea Dweller)的改编权。[13]
在1977年5月的坎城影展上,格雷德正式公布该片,作为ITC娱乐公司即将制作的电影之一,其他作品还包括《巴西来的男孩》、改编自艾利斯泰·麦克林小说的《金门大桥》(The Golden Gate,由杰瑞·詹姆森执导)与描述查尔斯·布朗森早年生活的《1.97美元》($1.97)。[14]
电影进入前期制作,并开始建造铁达尼号的模型。格雷德表示这些模型的尺寸比原定预期大两至三倍。[15]这些模型是依据铁达尼号的实际蓝图制作,在加州Studio City的CBS工作室中心建造,耗资约500万至600万美元。[12][16]
1977年12月,格雷德宣布克雷默因创作理念分歧退出项目。克雷默说明分歧包括选角与微缩模型的使用数量:“你可以说我退出的原因之一,是觉得成本可能会超出预算。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点遗憾。《冲出地狱海》是个巨大的挑战,包含特殊效果与水下拍摄等激动人心的元素。”[17]克雷默认为电影的预算至少需要1400万美元,而制作方仅打算以900万美元完成。[18]他最终获得50万美元作为解约费用。[19]
Remove ads
1978年5月,杰瑞·詹姆森(Jerry Jameson)接任导演。他原本预定执导《金门》,但该片最终未能实现。格雷德表示此片将成为他所制作中最昂贵的一部,预算达2000万美元,但不会启用大明星,并表示:“这部片的主角是船。原本要给演员的钱已全数用于模型制作。它们真是壮观。”仅模型便耗资500万美元。[20]詹姆森的《国际机场77》(Airport ’77)的制片人威廉·弗莱伊(William Frye)亦被聘请参与本片。[12]制作成本持续上升至1500万美元,制作团队开始寻找一艘可改装为铁达尼号外型的船。[21]
剧组认为真实的铁达尼号若从海底打捞上来,应该会以一个缓慢的倾角浮出水面,然后在水面平稳地浮现。然而北好莱坞的拍摄水槽太浅,会让模型如火箭般窜出水面,最终决定寻找更大的水槽。剧组于1978年12月马尔他动工兴建水槽,用以拍摄水下场景。格雷德解释说:“马尔他是我们唯一能找到既有大型水槽,又符合拍摄环境与地点需求的地方。”>[22]
电影所用的铁达尼号替身船舰则在希腊雅典寻得。[12]
Remove ads
电影剧本经历了多次改写。[23]最初参与编写的是亚当·甘迺迪(Adam Kennedy),他曾为史丹利·克雷默执导、由路·格雷德出资的《多米诺原则》(The Domino Principle)撰写剧本。后来又有艾瑞克·休斯(Eric Hughes)、米拉德·考夫曼与阿诺·舒尔曼等编剧接手。不过最终仍由甘迺迪回锅进行修改,并且获得最终的唯一署名。[12]
小说家赖瑞·麦可莫特瑞也曾短暂参与剧本撰写。他对卡斯勒的原作评价极低,形容其“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从深海中打捞一艘大船的操作手册”,他声称自己是参与过剧本创作的约17位编剧之一,也是唯一一位没有争取署名的人。[24]美国海军资讯主任大卫·库尼(David Cooney)上将曾要求剧本修改,避免片中出现“俄罗斯人比美国人更聪明”的情节。[16]
Remove ads
埃利奥特·古尔德曾被提议出演主角,但他拒绝了这个角色,还开玩笑说:“我才不想打捞铁达尼号,就让它留在海底吧。”[25]杰森·罗巴兹(Jason Robards)坦言接演本片的动机是“钱,亲爱的,就是钱……这部电影里,我们这些演员都只是衬托特效装置的附属品罢了。”[26]
1979年10月,理查·乔丹(Richard Jordan)确定饰演德克·皮特一角。[27]小说原作者克莱夫·卡斯勒也在片中客串,于剧本会议场景中饰演一位记者。[28]
拍摄

电影于1979年10月在CBS影视中心(CBS Studio Center)开拍,截至此时,制作团队已在水槽与模型上投入约1,500万美元的成本。[12]
为了重现铁达尼号的外观,剧组改装了一艘老旧的希腊远洋客轮圣罗莎号,用于拍摄船体的近距离镜头,而水下镜头则采用了缩尺模型来拍摄。[29]当时对于铁达尼号是否在沉没过程中断裂仍有争议;本片依照小说的设定,选择将铁达尼号完整呈现。然而在1985年,真正的铁达尼号残骸被发现,确认其沉没时已断裂为两段,并呈高度腐蚀状态沉睡于大西洋海底。
为了拍摄铁达尼号浮上海面的场景,剧组打造了一艘重达10吨、长达50英尺(约15公尺)的缩尺模型[30][31],制作费高达700万美元。但这艘模型起初过于庞大,无法在现有的水槽中使用。[23]拍摄完成后,这艘缩尺模型就这样被遗弃在马尔他地平线水槽(Horizon Tank)旁达30年之久(35°53′36.36″N 14°32′4.41″E)。2003年,一场风暴对模型造成了损坏。到2012年时,模型残骸已被移至靠海的新地点(35°53′37.51″N 14°32′6.13″E)。[32]
电影最终场景于英国康沃尔郡圣艾夫斯拍摄,耗时两天。[33]然而拍摄前一日,当地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风,原定拍摄的教堂被毁,场景只得临时改至他处。[16]第二摄制组则在美国加州圣地牙哥进行外景拍摄。[34]
Remove ads
音乐
电影配乐由知名作曲家约翰·巴瑞创作,是本片最广受好评的部分之一。风格延续他前一年为《铁金刚勇破太空城》所创作的配乐,从充满冷战色彩的军事风格段落,到展现深海神秘感的冷峻低沉旋律,皆被赞誉为贝瑞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原始录音母带已佚失,Silva Screen Records在1999年委托贝瑞的老搭档、配器师尼克·雷恩(Nic Raine),由布拉格爱乐管弦乐团重新录制了完整配乐。
发行
《冲出地狱海》最终由由新成立的发行公司联合电影发行公司发行。[35]全球首映于1980年7月30日在波士顿举行。[1]8月1日于美国90个地点正式上映。[1]上映后删减了12分钟片长。[36]
评价
《冲出地狱海》在上映后评价褒贬不一,在烂番茄上仅获得38%的好评率(共8则评论)。[37]原作者克莱夫·卡斯勒对电影成品极为不满,并拒绝授权后续小说改编权。[38] 2006年,在《撒哈拉》改编失利后,卡斯勒再次控告片方未经其同意修改剧本。[39],本片曾入围第1届金酸莓奖的“最差影片”,在介绍该片的影评节目《Utterly Absurd Blockbusters》中,甚至评论道:“原作本身就是个笑话。”
本片制作预算达3,500万美元,最终仅获得7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40][1]首周末票房仅 1,615,000美元,共在167间影院播映。[41],此外,角色方面也遭到批评,包含中主角达克·皮特的形象与原作相去甚远(例如蓄著大胡子),而在小说系列中占有重要戏份的阿尔·乔尔迪诺(Al Giordino)更是完全未登场。
出资人路·格雷德事后回忆:“我觉得电影其实还不错,尤其是铁达尼号浮上海面,以及皮特走进船上破碎舞厅的场景。”他认为电影票房失败部分原因在于同期上映的电视电影《S.O.S.铁达尼号》(由他弟弟主掌的EMI Films发行)。[8]他后来自嘲说:“还不如把整个大西洋给放干来得便宜。”
《冲出地狱海》与其他同期失利作品一起,最终导致路·格雷德逐渐退出电影业务。[42]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