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袁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袁彖(447年—494年),伟才,小字史公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吴郡太守袁洵孙,雍州刺史袁𫖮侄,父亲是武陵太守袁觊。南朝宋、齐官员,官至侍中

生平

袁彖年轻时就已经喜欢当时人流行的写作及老庄玄言,其父袁觊临终前就曾写信向袁𫖮称许袁彖的才华及学识足以兴盛袁家[1]

袁彖曾获举为秀才,并获任命为诸王的参军,但他没有上任。在为父亲服丧期时正遇上泰始二年(466年)伯父袁𫖮因对抗宋明帝而被杀一事,当时袁𫖮的尸身被明帝下令丢到长江中,袁彖和袁𫖮旧奴仆二人偷偷打捞,找了四十多日才找到,并将之秘密埋在石头城后山中。袁彖亦一直带著袁𫖮的文集随身,终至泰豫元年(472年)明帝去世后,袁𫖮才得以改葬。这番行为令其获得堂叔袁粲及岳父蔡兴宗器重[2]

后袁彖出任安成王刘准的征虏参军,后转主簿,再历任尚书殿中郎、庐陵内史、豫州治中、太傅相国萧道成的主簿。转任秘书丞后参与校议国史,其时檀超打算在国史中设《处士传》,袁彖表示反对,认为这些不肯出仕的处士是“排斥皇王,陵轹将相”,不能助长这种风气,认为将那些人物依其姓氏或事迹附在其他篇章中就可[3]。袁彖后一直辞让始兴王友的新任命,齐高帝命令吏部尚书何戢向他宣旨逼其接受任命。后转任中书郎,兼任太子中庶子,及后又改兼御史中丞,随后调任黄门郎仍兼御史中丞,然而到了永明元年(483年)齐武帝诛杀张敬儿后,丹阳尹李安民奏报敬儿姻亲征北谘议参军谢超宗意图策反他一事,令本已对谢超宗有心结的齐武帝命令袁彖弹劾谢超宗以将其治罪。然而袁彖上奏后武帝却不满其奏文写得态度模棱两可,又命尚书左丞王逡之弹劾袁彖,终被免官[4]。不久,又获出补庐陵王萧子卿的安西谘议参军、南平内史,后随府转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再调还朝中任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后外任冠军将军、监吴兴郡[5]

袁彖因性格刚直,早就试过说话得罪过齐武帝,而他又与王晏不和,故此有一次王晏看到齐武帝用一把金柄刀切瓜,就借故说外面有关金刀的各种流言,劝齐武帝不要用;并在齐武帝追问之下称是袁彖对他说的。齐武帝遂对袁彖有怨恨,至袁彖出监吴兴郡事时就借其预支俸禄一事将其免官并流放到东冶。后来,齐武帝记起袁彖,特别地巡幸东冶并借赐宴召袁彖对谈,翌日就将他放了。不久更以白衣行南徐州事,历任司徒谘议、卫军长史及侍中。隆昌元年(494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靖子[6]


Remove ads

人际关系

袁豹蔡廓
袁洵济阳蔡氏蔡兴宗刘氏
刘氏袁觊
袁彖济阳蔡氏

性格特征

  • 袁彖体形肥胖,史载其随同皇帝出猎时夸张得需要数人推扶才能够走路。
  • 袁彖母亲在他很小时就死了,他由其伯母王氏养大,亦事伯母如亲母那样。袁彖家教下其家子女亦有孝义。[7]袁彖任安西谘议参军时,南郡江陵县人苟蒋之弟妇和一个曾口寺僧人有不当性关系,苟蒋之遂乘僧人夜入苟家时杀了他,遂因杀人遭检控。苟蒋之供称这种家门秽行去告状则感羞耻,但也不能默默忍受,故此自己才杀了僧人;可是其弟苟胡之也说一样的话,称僧人是由自己所杀,将罪责都推在自己身上。江陵令宗躬遂将案件上报州府,讨论时袁彖就认为其兄弟二人杀僧人并非纵暴之举,而且审理时都将罪行揽在己身,如此和昔日孔融孔褒及孔母因收留张俭一事“一门争死”之事相提并论,认为不应该重责他们。最终兄弟二人都获免死[8]。后中书郎王融在齐武帝临终之际意欲制造形势推竟陵王萧子良继位但失败,最终被赐死,数月后萧子良也去世了,袁彖向陆慧晓表示齐室步向衰弱已多年了,开国元勋都死光了, 惋惜王融无法拥立萧子良这位长君安定国家、更认为苍生正陷入灾难之中[9]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齐书/卷48》,出自萧子显南齐书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