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晋梁州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旧州,州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永嘉二年(308年)至五年(311年)州治在新城(今湖北省房县)。[参 1]其范围相当今陕西省留坝、佛坪等县以南,西乡、镇巴以西,重庆市大部,四川省川北地区,及贵州省桐梓、道真、正安等县地,后期扩大至湖北省西北部。永宁元年(301年)以后梁州各地陆续沦陷,建兴元年(313年)流人杨武攻陷梁州州治南郑,[参 2]西晋末梁州辖域仅剩今湖北省西北部一隅。

郡级行政区

西晋梁州初领7郡,后增置阴平(269年以前)、新都(266年置,285年废)、宕渠(元康年间)3郡。泰始五年(269年)阴平郡移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废州,武都、阴平2郡来隶,元康七年(297年)武都、阴平2郡复移属秦州。元康六年(296年)荆州魏兴、上庸、新城3郡来隶。[参 3]永宁元年(301年)广汉郡陷没,太安元年(302年)梓潼、巴西、宕渠3郡陷没,巴郡、巴东、涪陵3郡因与梁州州治南郑交通中断,于永兴元年(304年)交由益州暂管。[参 4]建兴元年(313年)流人杨武攻陷汉中郡。西晋末,梁州仅领魏兴、上庸、新城3郡。

汉中郡
曹魏旧郡,郡治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领南郑、褒中、沔阳、乐城、南乡5县。西晋时南乡县改名西乡县(281年改名),乐城县改名成固县(280年以前),增置蒲池、黄金、兴道3县。太康十年(289年)封淮南王司马允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汉中郡改为汉国,永宁元年(301年)以后改封汉王司马固为济南王,国除为郡。[参 5]永嘉元年(307年)李雄攻克汉中,五年(311年)为梁州刺史张光所收复。[参 6]建兴元年(313年)为流人杨武攻陷。[参 2]
梓潼郡
曹魏旧郡,郡治梓潼县(今四川省梓潼县),领梓潼、涪、汉德、汉寿、剑门、白水、阴平、广武8县。泰始年间(265-269以前)阴平、广武2县移属阴平郡;增置武连、黄安2县。太安元年(302年)梓潼郡陷没,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梓潼郡,明年(311年)正月为成汉李骧攻陷。[参 7]
广汉郡
曹魏旧郡,咸宁三年(277年)封齐王司马攸之子司马赞为广汉王,改称广汉国。太康元年(280年)司马赞死,明年广汉国除国为郡。[参 8]郡治雒县(今四川省中江县西),泰始二年(266年)移治广汉县(今四川省射洪县南),领雒、什邡、绵竹、新都、阳泉、郪、广汉、德阳、五城9县。西晋初废郪、阳泉、五城3县;泰始二年(266年)雒、新都、绵竹、什邡4县移属新都郡,于太康六年(285年)复归。永宁元年(301年)为李特所攻陷。[参 9]
巴西郡
曹魏旧郡,郡治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领阆中、西充国、南充国、安汉、宕渠、宣汉、汉昌7县。西晋初废宣汉县(后复县),增置苍溪、歧惬、平州3县。元康年间(291-299)宕渠、汉昌、宣汉3县移属宕渠郡。太安元年(302年)巴西郡陷没,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巴西郡,明年(311年)正月为成汉李骧攻陷。[参 7]
宕渠郡
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分巴西郡宕渠、汉昌、宣汉3县置郡,[参 3]郡治宕渠县(今四川省渠县东北)。宕渠郡后来陷没,于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参 10]不久又为成汉所攻陷。
新城郡
曹魏旧郡,郡治房陵县(今湖北省房县),领房陵、绥阳(281年以前曾改名秭归)、昌魏、沶乡4县,至西晋末不变。
魏兴郡
曹魏旧郡,郡治平阳县(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领平阳(280年改名兴晋)、西城、安阳(280年改名安康)、魏阳、锡5县。西晋初废魏阳县,增置长利(283年置)、洵阳(283年置)、郧乡(284年置)3县。西晋末领兴晋、安康、西城、锡、长利、洵阳、郧乡7县。
上庸郡
曹魏旧郡,永康二年(301年)左右封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清河王司马遐三子司马铨为上庸王,[注 1]改称上庸国;光熙元年(306年)改封豫章王,上庸国除国为郡。[参 11]郡治上庸县(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领上庸、武陵、巫(280年改名北巫)、安富、广昌(280年改名庸昌)、建始(晋初改名微阳)6县。[注 2]西晋初增置上廉县(晋初置),废庸昌县(281年废)。西晋末领上庸、安富、北巫、武陵、微阳、上廉6县。
新都郡(废除)
泰始二年(266年)分广汉郡雒、新都、绵竹、什邡4县置,郡治雒县(今四川省中江县西)。咸宁三年(277年)封晋武帝之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称新都国。太康四年(283年)司马该死,新都国除国为郡。[参 12]太康六年(285)废郡并入广汉郡。[参 13]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更多信息 郡名 (县数), 郡治 ...
Remove ads

注释

  1. 司马铨封上庸王之事,疑在其父司马遐于永康元年(300年)去世后的隔年发生。
  2. 孔祥军考证认为魏末上庸郡领县有安乐县,无武陵县。
  3.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2-113页。
  4. 《晋书地理志》作“涪城”,《绩汉书·郡国志》、《华阳国志·汉中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均作“涪”。
  5.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3页
  6. 《晋书地理志》作“什方县”。
  7.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4页。
  8.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6页。
  9. 孔祥军考证认为魏末废武陵县,至晋太康年间(280-289)复置县。(《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66页)

出处

  1.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嘉二年〕更用顺阳内史江夏张光为刺史,治新城。”
  2. 《晋书》卷5〈孝愍帝纪〉:“〔建兴元年〕十一月,流人杨武攻陷梁州。”
  3.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惠帝复分巴西置宕渠郡,统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并以新城、魏兴、上庸合四郡以属梁州。”
  4.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兴元年春正月,尚至江阳,军司辛宝诣洛表状。诏书权统巴东、巴郡、涪陵三郡,供其军赋。”
  5.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十年〕立濮阳王子迪为汉王。”;卷4〈惠帝纪〉:“〔永宁元年〕秋七月甲午,立吴王晏子国为汉王。”;卷64〈武十三王传〉:“固初封汉王,改封济南。”
  6.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嘉元年〕夏五月,雄遣李离、李云、李璜、李凤入汉中。……〔五年〕梁州刺史张光复治汉中。”
  7.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太安元年〕梓潼太守张演委仓库走巴西,巴西郡丞毛植、五官襄班举郡降特。……〔永嘉〕四年,天水文石杀雄太宰李国,以巴西降尚。梓潼、巴西还属。……五年,春正月,李骧破涪城,获〔谯〕登,巴西、梓潼复为雄有。”
  8. 《晋书》卷3〈武帝纪〉:“〔咸宁三年〕立齐王子赞为广汉王。;〔太康元年〕十二月戊辰,广汉王赞薨。”
  9.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宁元年〕冬十月……〔李〕特等得广汉。”
  10.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嘉〕四年,天水文石杀雄太宰李国,以巴西降尚。梓潼、巴西还属。初,巴西谯登诣镇南谓荆州督镇南将军刘弘。请兵。镇南无兵,表为扬烈将军、梓潼内史,义募三巴蜀汉民为兵,克服州郡。先征宕渠,杀雄巴西太守马脱。”
  11. 《晋书》卷5〈孝怀帝纪〉:“光熙元年十一月……癸酉,即皇帝位……永嘉元年……三月……庚午,立豫章王诠为皇太子。”;卷64〈武十三王传〉:“铨初封上庸王,怀帝即位,更封豫章王。二年,立为皇太子。”
  12. 《晋书》卷3〈武帝纪〉:“〔咸宁三年〕八月癸亥,立皇子该为新都王;〔太康四年〕冬十一月戊午,新都王该薨。”
  13.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新都郡,泰始二年置”,“又分广汉置新都郡”,“太康六年九月,罢新都郡并广汉郡”。
  14.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汉中太守〉:“西乡令,蜀立曰南乡,晋武帝太康二年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22〈山南道三·洋州〉:“本汉汉中郡成固县地,先主分成固立南乡县,为蜀重镇。晋改为西乡县。”
  15. 《舆地广记》卷32〈利州路〉:“二汉属汉中郡,蜀改为乐城,晋复故。”
  16.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晋寿太守〉:“晋寿令,属梓潼。何志晋惠帝立。按《晋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汉寿曰晋寿。”
  17.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广汉太守〉:“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太康六年省,〔元康〕七年又立。”
  18. 《舆地广记》卷31〈梓州路〉:“二汉属广汉郡,晋省之。”
  19.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巴西太守〉:“平州令,晋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归化立。”
  20. 《方舆胜览》卷59〈夔州路达州〉:“后汉分宕渠置宣汉……刘璋分属巴西郡,晋省宣汉县。”;《宋书》卷38〈州郡志四·南宕渠太守〉:“宣汉令,前汉无,后汉属巴郡,《晋太康地志》无。”
  21.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新城太守〉:“绥阳令,魏立,后改为秭归,晋武帝太康二年,复为绥阳。”
  22.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23.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安康太守〉:“安康令,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何云魏立,非也。”
  24.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
  25.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旬阳令,前汉有,后汉无,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
  26. 《水经注》卷28〈沔水〉:“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
  27.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考证:“洪《志》郡属,有北巫县,盖据晋志。案太和二年魏所分新城之巫,上无“北”字,吴宜都郡虽亦有巫县,与魏分立,无取南北以为识别。及晋武平吴,南北一家,始于巫县之在北者,加“北”字以别于南。沈《志》引何《志》云晋武帝立北巫县,亦以晋武改为北巫,遂误云晋武立也。”(《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第2886页)
  28. 《宋书》卷37〈州郡志三·上庸太守〉:“微阳令,魏立曰建始,晋武帝改。”
  29. 《太平寰宇记》卷141〈金州利平县〉:“本汉西城地,两汉及魏盖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南平利川置上廉县,取上廉水为名。”
  30.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广昌子相,何志属上庸,晋成帝立。晋地记,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广昌为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书籍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Remove ads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