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晋益州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旧州,州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永兴元年(304年)州治巴郡(今重庆市中心),永嘉四年(310年)治巴东(今重庆市奉节县)。[参 1]其范围相当今四川省黑水县木里藏族自治县一线以东的川西川中川南川西南等地,及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中西部一带。永宁元年(301年)以后益州各地陆续沦陷,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攻陷益州州治成都,[参 2]西晋末益州辖域仅剩今重庆市东部一隅。

郡级行政区

西晋益州初领12郡,泰始七年(271年)云南、兴古、建宁、永昌4郡移属宁州,至太康五年(284年)宁州废州复归。太安二年(303年)南中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牂柯、越巂、朱提七郡再度移属宁州,同时,李雄攻陷成都,蜀郡、汶山、汉嘉3郡沦陷。永兴元年(304年)涪陵、巴郡、巴东3郡交由益州暂管。[参 3]。永嘉五年(311年)后犍为、江阳、巴郡3郡陆续沦陷。西晋末,益州仅领涪陵、巴东2郡。

成都国
曹魏旧郡,郡治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领成都、广都、繁、江原、临邛、郫6县。太康十年(289年)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司马颖封为成都王,蜀郡改称成都国[参 4]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攻陷蜀郡。[参 2]
犍为郡
曹魏旧郡,郡治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领武阳、南安、僰道、资中、牛鞞5县。永嘉五年(311年)李雄攻陷犍为郡。[参 5]
汶山郡
曹魏旧郡,郡治绵虒县(今四川省茂县),领绵虒(后改名汶山)、氐道(后改名升迁)、都安、汶江(后改名广阳)、白马(280年改名兴乐)、平康、蚕陵、广柔8县。太安二年(303年)为李雄攻陷。
汉嘉郡
曹魏旧郡,郡治汉嘉县(今四川省天全县东北),领汉嘉、徙阳、新道(后改名严道)、旄牛4县。太安二年(303年)为李雄攻陷。
江阳郡
曹魏旧郡,郡治汉安县(今四川省内江市),领江阳、符节(后改名符县)、汉安3县。太安二年(303年)为李雄攻陷。[参 5]
涪陵郡
曹魏旧郡,郡治汉复县(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领汉复、涪陵、汉平、汉葭、万宁5县。西晋末与梁州交通中断,交由益州暂管。[参 3][注 1]
巴郡
曹魏旧郡,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市中心),领江州、垫江、临江、枳4县。西晋末与梁州交通中断,交由益州暂管。[参 3]
巴东郡
曹魏旧郡,郡治永安县(今重庆市奉节县),领永安(后改名鱼复)、朐忍、羊渠(后废县改置南浦县)、汉丰、北井5县。泰始五年(269年)北井县移属建平郡。西晋末与梁州交通中断,交由益州暂管。[参 3]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更多信息 郡名 (县数), 郡治 ...
Remove ads

注释

  1. 涪陵郡至咸和元年(326年)才被成汉攻陷。
  2. 孔祥军认为“汶川州”当为“汶山县”之讹。(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21页)
  3.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2页注释4。
  4. 三国时县名为“汉发县”。
  5.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份。

出处

  1.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兴元年〕冬,〔益州刺史罗〕尚移屯巴郡。……〔永嘉四年〕南阳韩松为〔益州〕刺史、〔西夷〕校尉,治巴东。”
  2. 《晋书》卷4〈惠帝纪〉:“〔太安二年〕三月,李特攻陷益州。荆州刺史宋岱击特,斩之,传首京师。夏四月,特子雄复据益州……十一月……李雄自郫城攻益州刺史罗尚,尚委城而遁,雄尽有成都之地。”
  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巴郡3郡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十年〕立皇子颖为成都王。”
  5.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嘉〕五年春正月……雄众攻僰道,走犍为太守魏纪,杀江阳太守姚袭。”
  6. 《太平寰宇记》卷176〈茂州汶川县〉:“本汉绵虒县地,晋置汶川州于此。[注 2]
  7. 《水经注》卷33:“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
  8. 《元和县图志》卷32〈剑南道中〉:“汶山县,本汉汶江县地,晋改为广阳县,属汶山郡。”
  9.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南晋寿太守〉:“兴乐令,二汉、魏无。《晋太康地记》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马,属汶山。”
  10. 《舆地广记》卷31〈梓州路〉:“本汉符县地,属犍为郡……东汉曰符节,晋复为符,属江阳郡。”
  11. 《华阳国志》卷1〈巴志〉:“鱼复县,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复。”《宋书》卷37〈州郡志三·巴东公相〉:“鱼复侯相,汉旧县,属巴郡,刘备章武二年,改为永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旧。”
  12. 《华阳国志》卷1〈巴志〉:“迄吴平,巴东省羊渠置南浦。”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书籍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Remove ads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