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螺福兴宫
雲林縣西螺鎮媽祖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螺福兴宫,是位于台湾云林县西螺镇福兴里的妈祖庙,香火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起,其妈祖称为“西螺妈祖太平妈”。
沿革
西螺福兴宫早期历史依1868年去世的第九代住持永念法师写的〈福兴宫事略〉,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临济宗明海法师携带湄州圣母庙神像来西螺,雍正元年(1723年)建庙,乾隆初年郑时敏赠祀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至西螺街西,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1]

同治元年(1862年)地震,庙身受损。同年戴潮春事件爆发,西螺发生廖、李、钟姓三姓械斗,至同治三年(1864年)廖谈投降,其妾蔡迈娘愤而率人烧毁西螺街。同治十三年(1874年)整修,耗资一千七百八十五大元。[1]
1920年10月1日,台湾总督府实施台湾街庄制,新街庄并入西螺街,因此位在新街的西螺广福宫纳入西螺,西螺街就成为一街两妈祖庙[1]。战后西螺福兴宫地址为西螺镇延平路180号[2],属福兴里[3]。这两座妈祖庙相距不过几条街,曾不相往来近二十年,直到2016年7月22日破冰[4]。
1962年整修[5]。今留有乾隆庚寅年(1770年)“莫不尊亲”匾额、同治八年的龙柱、许报录画作等[6]。原先庙前一对青光石石狮,在1989年遭窃[7]。
2020年3月3日,再以两年时间整修[5]。
Remove ads
祭祀

前殿祀天上圣母,后殿奉观音菩萨,合祀神农大帝、开台圣王、福德正神、哪吒三太子、注生娘娘诸神像[1]。
从同治十四年(1875年)起,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以当初捐款修福兴宫最多的莿桐乡义和村番仔庄为“头香”、二仑、仑背一带布屿堡内新庄仔等庄为“贰香”,请福兴宫妈祖及神农大帝及广福宫妈祖等诸神回庄绕境,至正月初七请回[1]。仑背、二仑等庄头请妈祖的习俗起源时间不明,同特色是其开垦祖先都姓锺,应是锺姓族群彼此相互连系的一项庙会[8]。
农历九月中旬,人称“太平妈”的福兴宫妈祖会以十四天绕境浊水溪两岸,范围包含彰化、云林十三乡镇[9]。
福兴宫是大甲妈祖绕境进香进入云林后休息的第一站[10],也是大甲妈会来回驻驾的唯一庙宇[11]。但一次福兴宫董事廖清峰半夜开车路经大甲时油料耗尽,在大甲到处求援但未获理会,愤感福兴宫每年均热情接待大甲妈祖,竟受如此冷漠,因此福兴宫乃决议不再接待大甲妈祖信徒,此项决议形成大甲妈祖绕境抵达西螺前夕,随香信众会将手中的香火熄掉,且返回大甲时也将休息地改在彰化北斗镇,重修和好后,福兴宫保有一尊大甲的粉面妈祖作为纪念[10]。
Remove ads
螺阳迎太平-西螺妈祖绕境大会香
西螺太平妈祖文化祭-“螺阳迎太平”绕境活动,始于清末年间,范围以当时“螺阳”地区为主。“螺阳”一词中,“螺”指的是螺溪,也就是古时虎尾溪的旧称;山南水北称为“阳”。因此“螺阳”泛指虎尾溪以北的区域。在清康熙卅三年(1694)汉人向官方申请开垦的文书中大致勾勒出“螺阳”的范围,为虎尾溪以北至东螺溪以南的范围。到清乾隆年间的螺阳,幅员东至水沙连(南投)交界,西至海丰港的范围。
“螺阳迎太平”绕境活动,主要举办在秋收季节进行,让境内农民可以谢神、求平安及保佑来年丰收,在务农的社会中亦配合秋收农闲的时间。此绕境之习俗始于清末年间且年年出巡,巡狩辖域西螺堡内五十三庄,即今之西螺镇、溪州乡、莿桐乡、林内乡、仑背乡、二仑乡、虎尾镇、斗六市等乡镇,是地方信仰中心。延续至日治后期,日本总督府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民间宗教活动而中断。战后又受限政府颁布戒严,以及西螺福兴宫战后的修庙等因素而中断暂缓。
直至民国九十三年(2004)西螺福兴宫董事长杨文钟率领全体董监事,于太平妈祖圣前焚香祝祷敬呈禀文,祈禀举办绕境事宜。获得太平妈祖“圣杯”的圣允办理出巡绕境,并遵循先人传统“东边看到山、西边看到海”巡绕境辖区旧西螺堡范围,路线横跨云彰两县。民国一零三年(2014)增加至跨越浊水溪两岸共十四个乡镇市,路线依序为西螺、溪州、埤头、竹塘、北斗、二水、林内、莿桐、斗六、虎尾、土库、麦寮、仑背、二仑再回到西螺,民国一零八年(2019)绕境会香时间长达十六天行经十五个乡镇,新增田中镇,近三百座宫庙,并加入各种表演活动吸引上万人次信徒参与,成为当地年度盛事。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