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许雅儒

臺灣地球物理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许雅儒,地球物理学家,目前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员、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系兼任教授,主要专业领域是大地测量学、断层力学、地球物理学。[1][2]

事实速览 许雅儒, 国籍 ...
Remove ads

生平

1997年,许雅儒从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两年后取得国立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并在2004年获得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学位。[3]许雅儒在就读博士班期间曾经到美国史丹佛大学(英语:Stanford University)地球物理系进行学术访问;[1]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英语: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质及行星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并参与谢凯瑞(Kerry Sieh)教授等人对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国际研究合作。[4]

许雅儒在2006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到台湾,随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5]开始以学术研究为工作。目前许雅儒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同时也是[2]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的合聘研究员,[3]以及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系的兼任教授。[6]

Remove ads

简介

因为热爱自然与户外活动,许雅儒在就读高中时发现地球科学系的课程包含前往各地参与野外观测活动,因此在升大学选填志愿时选择了地球科学系,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就读。[4]1997年大学毕业后,又继续升学就读国立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硕士班。[2]

在硕士班就读期间,许雅儒开始接触野外研究,也参与了南横观测站的工作,观测工作包含设置脚架、量测、记录等,也需要砍草、劈树、挖地等技能,才能找到观测站的位置并且完成工作。[7][8]1999年硕士毕业后,许雅儒一开始并没有规划要进修,而是选择先就业,进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所担任研究助理。[4][7]

硕士毕业那一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许雅儒亲眼目睹地震严重灾情带来的惨重伤亡,也参与了灾区的工作,进到灾区现场搜集研究数据,因而触发许雅儒决定以研究地球科学为志业,想要深入探讨大自然的奥秘与灾害发生的原因,所以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就读博士班,继续在学术领域深造。[4][7]许雅儒在就读博士班期间开始建立断层运动学的模型,透过地质调查与测量资料,研究并分析921大地震期间及震后断层错动的分布情形,以了解地震活动对地壳构造的影响。[5]

2004年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后,许雅儒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及行星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2006年返台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任职,并延续博士班期间对断层带力学与数值模拟的研究工作。[5]

Remove ads

研究与贡献

许雅儒的研究重点是了解地震周期中,陆地及隐没带断层系统的地表变形特性、断层带的物理性质,以及岩石圈应力的状态,并且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震纪录及井下应变仪等地质观测资料,建构出模拟地壳内部行为的物理模型,借此进一步分析活动断层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滑移行为,评估地震发生的潜在风险。[1][4][7]

除了陆地断层的观测研究以外,许雅儒也关注海底隐没带的断层活动。透过研究苏门答腊隐没带,搜集近海沟区域的GPS资料,证实该区域的隐没带浅层具有“速度强化”的摩擦性质,这表示当断层的滑动速度愈快,其摩擦强度也随之增加,并伴随著明显的“震后滑移”现象。[7][8]相关研究成果于2006年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英语:Science),该期刊的影响系数为44.7[9][10][11]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震滑移的特性,许雅儒也研究山崩。因为山坡的滑动面通常较为浅层,地表能够接收到足以分析的讯号,相较于从深部的地底断层传递至地表后讯号已经减弱,山崩提供了观测滑移行为的良好途径。借由研究山崩的滑动行为,可以间接推测断层的活动特性以及地震孕震活动的过程。[4][7][8]许雅儒也因为相关的研究成果,在2017年时获颁台湾杰出女科学家新秀奖。[1]

2019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许雅儒的带领下,率先运用全球卫星观测定位系统(GPS)的资料,解析921大地震后地壳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的特性。这项研究发现,地震孕震过程并不是遵循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非线性的特征,这有助于更准确地推估地震的再现周期。相关研究成果也在同一年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前缘》(英语:Science Advances),该期刊的影响系数为11.7[9][12][13][14][15]

2021年,许雅儒的研究指出,台湾西部地震活动的发生与季节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具有关联性。研究发现,在冬末之初春期间,由于陆地储水量减少,较容易诱发地震;反之,当夏季陆地储水量较多时,地震发生的频率则相对较低。[16][17][18][19]这项研究成果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前缘》(英语:Science Advances)中,该期刊的影响系数为11.7[9]

荣誉与奖项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