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谢春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谢春波(1945年—2014年5月25日),《中国时报》记者,《文山报导》、《阳明报导》、《淡海报导》、《埔里报导》等社区报创办人,其创立的《文山报导》是台湾维持最久的社区报。
生平纪事
谢春波自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职《中国时报》记者[1],与妻子何其慧育有谢如月、谢如珍、谢如欣三位女儿[2]。
夫妻取得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研究所硕士,于世新大学任教十多年。其学生、《自由时报》黄淑莉称赞,各报许多记者都是谢老师的子弟兵,他的至理名言“新闻总是在下午四时后发生”,让学生体认到新闻的突发性,及当记者的危机处理及新闻组织采访能力。[1]
戒严时期,禁止新报发行,想办报只能购买既有的登记证,但一张权利金动辄上亿,于是学者乃鼓吹利用杂志登记的名义发行周报,进而掀起一股年轻人办报热潮[2]。1973年10月20日,政治大学新闻系学生开始发行台湾第一家社区报纸《栅美报导》,报导木栅和景美以作为学生实习[3]。当时谢春波和妻子都在世新大学兼课,两人积极筹备发行大文山区的地方报,便约学弟陈正毅担任总编辑、谢长嘉为采访主任,社址设于指南路二段政治大学校门旁,自1975年8月2日开始,每周发行一张四开报纸的《文山报导》[2]。谢春波回忆,此报纸经营初期和是深坑农会合作,当时许多偏远地区尚未开发,农民缺乏资讯管道,于是他辟了“农会版”发布新知,送给农民阅读,其他农会也跟进订阅,订户多是农会、邻里长、社区发展协会等[4]。
《文山报导》报导木栅、景美、新店、深坑、石碇、乌来、坪林、平溪八个乡镇市区的地方新闻,全盛时期订户约有一万两千名[4]。记者陈正毅回忆,谢春波会鼓励《文山报导》记者考其他报社,如谢长嘉、廖凤图、曾上才至《工商时报》,林全洲、江聪明、黄福其至《联合报》,许惠就、简光义到《中国时报》,张敏亮至《民生报》,张弘光至《中央日报》后转到《自立晚报》作副社长[2]。谢春波女儿谢如珍说,有些题材他们不会报,但会私底下帮忙协调,父母还陆续办了《阳明报导》、《淡海报导》等社区报[4]。
1980年4月18日,这些社区报的从业人员,在美浓广善堂举行第一次的联谊会,由《美浓周刊》社长黄森松和大众传播学者杨孝共同主持[5]。当年,在行政院新闻局奖励下,台湾已有十三家社区报[6]。1990年代《栅美报导》终止,改成专访政治大学的《大学报》[7]。随著时空环境转变,台湾的社区报多已熄灯,谢春波夫妻搬至埔里,《文山报导》在2009年改由女儿谢如珍接手[4]。2011年4月,谢春波开始发行社区报《埔里报导》[2]。
《文山报导》最末时只剩两名正式员工,2014年2月停刊,经营长达近三十九年,是台湾维持最久的社区报[4]。该年5月25日,谢春波因肝癌在埔里家中辞世,享寿七十岁[1]。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