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诺顿穹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顿穹顶
Remove ads

诺顿穹顶(英语:Norton's dome)是一个思想实验,它展示了在牛顿力学框架内存在一个非决定论的系统。它由约翰·丹尼尔·诺顿英语John D. Norton于2003年提出,[1][2]是桑贾伊·巴特和丹尼斯·伯恩斯坦在1997年给出的一类更一般示例的一个特殊极限情形。[3]诺顿穹顶可以被视为一个物理学数学哲学问题。[4][5][6][7]

Thumb
诺顿穹顶的横截面,其中的单位为
Remove ads

描述

该模型包括一个理想化的质点,其最初静置于一个理想化的、径向对称且无摩擦的穹顶顶点上。穹顶的形状由以下方程描述:[6][7]

其中,表示从圆顶顶点到圆顶上某一点的垂直位移,是从顶点到该点的测地距离(换句话说,即在圆顶表面上“刻画”的径向坐标),重力加速度是比例常数。[6]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位于无摩擦表面上的质点,其切向加速度分量为[6]由此可得该质点的运动方程:

Remove ads

运动方程的解

诺顿指出,这个方程存在两类数学解。第一类中,质点会永远停留在圆顶顶点上,其解为:

第二类中,质点会在圆顶顶点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在任意时刻之后,开始沿任意方向滑下圆顶。其解为:[1]

重要的是,这两种情况都是以下初值问题的解:

因此,在牛顿力学框架下,这个问题的解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质点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运动轨迹。这一悖论表明,牛顿力学体系中可能存在非决定性。

要验证这些运动方程在物理上都是可能的解,可以利用牛顿力学的时间可逆性英语Time reversibility。我们可以设想将一个小球沿圆顶滚上去,使它在有限时间内到达顶点,并且在到达时动能为零,从而停在那里。根据时间反演原理,小球在顶点停留一段时间后再沿任意方向滚下,也同样是一个有效的解。

然而,将同样的推理应用于常见类型的圆顶(例如半球面)时就行不通了,因为如果小球以恰好能到达顶点并停在那里的能量发射,它实际上需要无限的时间才能到达顶点。[8]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种情况下,质点似乎是在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受到来自其他物体的径向力的情况下开始运动的,这显然违背了物理直觉和通常的因果概念。然而,这种运动依然完全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的数学形式,因此不能被排除为不符合物理规律的情况。

Remove ads

悖论的可能解决

尽管诺顿的这一思想实验受到了许多批评,例如认为它违反了利普希茨连续性原理(牛顿第二定律中出现的力并不是质点轨迹的利普希茨连续函数——这使得可以绕过常微分方程解的局部唯一性定理)、违反了物理对称性原理,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不符合物理”,但批评者之间对于为何认为它无效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9]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