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课吏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课吏馆,晚清时培训地方官员的学堂,为了“开官智”而注重西学。[1]最初由满人刚毅在1880年代在其任职省份推行,1902年借清末新政在全国各省设立课吏馆。[2]后来在各省均改为法政学堂

设立源起

清末仕途庞杂,除正途出身者外,还有因捐纳、劳绩而入仕途。正途出身人员"无非以八比五言得官",于"国家之教令条式""当世之务"多素所未谙;而捐纳、劳绩进身者更"难言政治谙练"。这些人进入仕途后多为候补官员,因之"各省候补人员冗滥",整天无所事事.课吏馆就是要对已入仕途的官员的培训。[3]

批评

对政局有影响的督抚大吏并不接受课吏馆教育。[1]又追求速成。[1]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