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谷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谷关(台湾话:Kok-kuan;台湾客家语四县腔:gugˋ guanˊ;大埔腔:gug^ guan+)是台湾的旅游景点,位于台8线33.7公里处,行政区属台中市和平区博爱里[1][2]。谷关地形受环山围绕如关卡而得名,并因大甲溪有温泉露头得以开发,后来中横公路开通后,温泉观光业迅速发展[3][4]。直到921大地震,并经历七二水灾,大大改变大甲溪地貌,以致于露头不在,也使温泉观光业大受冲击。加上政府宣布中横公路暂缓修复,至今通车至上谷关之后,便开始进入管制路段[5][6]。
历史
谷关原为泰雅族居住地,据《泰雅族的文化:部落迁徙与拓展》记载对和平区的泰雅族分布,除了双崎、达观、三叉坑是属于北势群,其馀境内泰雅族部落皆属是来自白狗的南势群[注 1],谷关便是属于此类,但这是对这是地域分布所做区分,实际上,谷关是由赛考利克与泽敖利两族构成[7][8]。
日治时期,谷关温泉被日人称为明治温泉[3]。1907年,温泉被当地原住民发现,迟至1927年才开发,由台中州拨款并配合民众捐献建立公共浴场[3]。谷关因明治温泉得名,称为明治,又依海拔高度分为上明治(现上谷关)、下明治(现下谷关)。日治末期,日人山田金治在谷关有采集到大量石斧,直到1950年代,据刘枝万所做考古调查也发现打制石器,是为营埔文化谷关遗址[9][10]。
国民政府迁台之后,有鉴于大甲溪地形与丰沛的水量,在上谷关兴建天轮坝[注 2],并计划一条可贯通台湾东西两半部之公路。1956年7月7日分别于谷关、太鲁阁两地举行中横公路动工典礼,梨山以西之路段全为荣民开辟,谷关正位于其中[11]。1960年5月9日在谷关举行中横公路通车典礼,当时有客运公司在谷关设置停靠站,以及有邮亭贩售通车纪念邮戳[注 3],其景为台湾公路一大盛事[11]。通车后,带动谷关的观光发展,观光热潮至1974年达到高峰,后来因缺乏经营规划等因素,谷关的观光业发展逐渐低迷[4]。

1999年9月21日发生921大地震,由台8线起点至谷关止,因沿线许多坍方而阻断道路,许多旅客受困于内,该年9月23日夜晚11时抢通,旅客得以脱困[12]。继续再往东行便不通,从37公里处(上谷关)至62公里处(德基)是行经大甲溪中游,沿线受土石掩埋、道路流失、明隧道坍塌等大小不一之灾况,当时公路总局粗估有100处,为全线坍方最多且损毁严重之路段[5]。经117天后,于2000年1月18日全线抢通[注 4],并于上谷关与德基两地设立管制站[12]。另外,位在上谷关的天轮坝,也因921大地震影响,大甲溪挟带大量泥砂顺流而下,堆积于库底,致使蓄水容量大减,并且坝堤左侧边坡有崩坍发生[13]。
2004年6月,上谷关至德基之间路段原本已完成修复,却因七二水灾造成修复路段又现多处坍方,并且谷关诸多温泉旅社与饭店遭大甲溪水冲毁或是被泥砂给淤塞,此况促使政府宣布中横公路暂缓修复,上谷关至今仍为通车终点[5][6]。2005年7月,海棠台风降下豪雨,使大甲溪水暴涨,冲毁笃铭桥,谷关唯一要道中断,自此开始仰赖临时便道通行[14][15]。2008年9月,也遭辛乐克台风冲毁,至2010年7月新桥启用才舍弃临时便道[14][15]。2018年日本星野集团旗下温泉渡假村投入设点,是921地震来首度进驻谷关的大型跨国集团。
Remove ads
地理
谷关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8.5℃,全年降雨量介于2000~3000厘米,以3月至6月的春夏期间是降雨最多[16]。整体而言,依柯本气候分类法划分,谷关的气候型态是属于GCfa气候区,据《台湾地理概论》一书中记载,GCfa是指中部山地温暖湿润气候[注 5];[17]就高度而言,谷关山区在海拔700~1000公尺,介于亚热带气候与暖温带气候之间,林相呈现是常绿阔叶林,高度愈往上攀升,逐渐出现针叶林[16][18]。
谷关位处雪山山脉,再加以细分,确切的地理区是在雪山地垒,其周围有海拔逾2000公尺的高山,并有稍来溪、鞍马溪与佳保溪于此汇入大甲溪[16][19]。大甲溪沿岸拥有许多河阶,其中流经谷关而成两处台地,高度分别在海拔740~780公尺与海拔800~840公尺,因此有上谷关、下谷关区别[20][21]。中横公路是谷关的唯一联络道路,连接上谷关与下谷关两地。自天冷开始,途中并无任何联络道路,全仰赖中横公路通至梨山,可连接台7甲线通往宜兰、福寿路通往雾社,因此谷关是台中通往梨山的必经门户[1]。
上谷关有一聚落,其馀多为台湾电力公司所属设施,因此可常见于工作人员穿梭于此;沿中横公路往西行就是下谷关,已经发展成温泉观光区,因这一带大甲溪谷拥有两处温泉露头,经历多年的台风、地震后,造成大甲溪河床加高,如今已被泥砂堆积而掩埋,仅透过凿井找出温泉[20][22][4]。汶山游乐园所在之台地下方有大甲溪流经,其河道呈现一道曲流,形成明显的河阶台地,至笃铭桥便急弯,再向下游流去,使谷关的地势状如三面环山围绕,故呈一处山谷间如关卡屏障而得名[1][3][23]。
谷关在平坦的台地是属于阶地堆积层,其馀多为达见砂岩与白冷层[24]。从中横公路的山壁上可见达见砂岩露头,外观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质地坚硬,岩性主要为石英质砂岩[25][26]。在天轮坝至笃铭桥一带,被发现地层位态有明显差异,疑似为一条断层通过谷关,现今该断层尚未被确认[27]。据《温泉分布调查方法与可行性之研究》对谷关温泉的生成进行分析,认为是此处因有断层通过,致使断层带上地表有明显的破碎,这一带破碎的地表所形成裂隙,正是温泉露头的关键因素,尤其大甲溪在下谷关的两岸有两处是温泉蕴藏区,其馀温泉露头皆呈点状分布[27]。
Remove ads
交通
- 1986年游览车谷关坠河事故,42死,台湾公路交通死亡历代第一名。
Remove ads
注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