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贝多芬序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贝多芬的序曲多为剧乐(dramatic)序曲,即为歌剧或舞剧服务的音乐,与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音乐会(concert)序曲有别。[注 1][1]剧乐序曲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音乐,18世纪中期,“义式”序曲(快-慢-快)是剧乐的主流,法国地区亦然。[2]早期的序曲称为sinfonia或overture,随著海顿与莫扎特对交响曲形式的发展,“序曲”已经可以视作是一个独立的曲类。[3]莫扎特的《唐·乔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等歌剧中,将后续剧情的动机融入序曲,为此曲类带来新方向。贝多芬的三首《雷奥诺拉》序曲承袭此理念,在曲中使用了对比性强烈的主题,这样的手法也影响了韦伯及《自由射手》。[2]

贝多芬为其唯一歌剧《费德里奥》创作了四版序曲,其他序曲则多为芭蕾舞剧或戏剧所作。《科里奥兰》序曲在舞剧正式演出前即已登上音乐厅舞台。[2]至于《普罗米修斯的造物》或《艾格蒙》虽原有多段配乐,今人对其所知多仅限于序曲部分。贝多芬在这些作品中展现了对乐队编制的探索,包括开始在乐队中应用新型态乐器(如活塞式铜管),从而使其普及在乐队中[4]。此外其序曲多采奏鸣曲式写成,平衡之美与特有的戏剧性至今令人瞩目[5]。《第3号雷奥诺拉》、《科里奥兰》及《艾格蒙》等三曲,迄今都是音乐会及录音文献的常客。[3]

Remove ads

简说

更多信息 作品号, 标题 ...
Remove ads

费黛里奥

歌剧《费德里奥》的剧情在此不作展开,惟该剧1805年11月20日在维也纳河畔剧院首演时,所搭配的是现今被称为“第2号雷奥诺雷”(作品72a)的序曲。1806年3月29日再次演出时,则使用“第3号雷奥诺雷”(作品72b)序曲,这版序曲较前版篇幅更大,尤其是再现部的加入,使第3号成为一结构完整的优秀作品[6]。1814年,经过删改的《费黛里奥》再次尝试演出,贝多芬为此版剧本特别创作一首全新的E大调序曲,此即今日所知的《费黛里奥》标准序曲。

E大调的《费黛里奥》序曲是最晚完成的一个版本,其戏剧性和篇幅不若前版,不过以歌剧的揭幕音乐来说,是相当称职的作品。同样以奏鸣曲式写成,亦有主题之间的个性对比。在序奏段,乐队全体总奏的节奏主题象征英雄(力量),法国号的二重奏则以优美、温柔的旋律带来强烈的反差。在快板段,法国号持续“担任”雷奥诺雷的形象,负担重要的角色。其中大音域的变化,对于当时仍普遍使用的自然号英语Natural horn乐器来说,不啻是一大挑战。

此版序曲的尾奏段记为急板(presto,第248小节起),与第3号雷奥诺雷序曲相似,皆暗示著终局的得胜。

Remove ads

第1号雷奥诺雷

第1号雷奥诺雷序曲在贝多芬生前没有公开演出的机会,乐谱在贝多芬过世后被发掘,上附贝多芬手迹:《C大调个性序曲》(Overtura in C, charakteristische Overture)。1828年2月7日在维也纳初次演出,1832年由哈斯林格(Haslinger)出版。[7][8][9]关于这个版本的实际创作时间,考证认为应是1807年完成,是贝多芬为了因应1808年在布拉格的演出而作的[8]

第2号雷奥诺雷

最原始的《雷奥诺雷》序曲,用于1805年11月20日初版三幕剧本的首演。不过随著其地位被第3号雷奥诺雷序曲所取代,此版本序曲立刻失去了关注,是以其出版时间甚至较第1号为晚,1842年始由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出版。

第3号雷奥诺雷

承前述,第3号雷奥诺雷序曲是在1806年3月29日演出时所用的新版本序曲,其内容在第2号序曲的基础上进行改善,是形式、内容均更佳充实的序曲版本。第3号雷奥诺雷序曲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义式序曲[10]。序奏段相当具有戏剧性,力度对比大,和声走向则是浑沌、不明。例如透过平行小调的假终止,导向远系的A大调(第9小节),之后的行为亦大部分围绕著A音进行(通过半音阶前往B小调,再返回第27小节的A大调等)。贝多芬在第9小节引用《费黛里奥》第二幕开头弗洛雷斯坦(Florestan)的咏叹调〈在那亲爱的春日〉(In des Lebens Frühlingstagen),以这一段原来在剧情中角色诉求心灵救赎的音乐,来暗示《费黛里奥》属于营救歌剧(opera au savetage)的性质[11][12]

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起于快板第37小节,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这个主题在本曲后续以各种织度、力度作不同的使用,以推进音乐的发展。第二主题(第120小节)则由法国号奏出,不论是此一配器选择,或以和声分析的角度来看,都是贝多芬在书写田园景态的典型手法[13]。发展部最有趣的是号角独奏的第272小节,引用《费黛里奥》第二幕第14首总理费南多(Fernando)抵达,军号响起的一景。进入再现部,第一主题部分和呈示部有较多的不同(例如配器),第二主题部分则几乎相同。[注 2][14]

急板的终段象征正义方的胜利,弦乐部门叠加进入的快速音群,不论是听觉、视觉都相当引人期待。

除了间或作为音乐会曲目演奏之外,在马勒的实验下,现今也经常安排此版序曲在《费黛里奥》第二幕第二场之前进行演奏。

Remove ads

其他配乐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的造物》(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是贝多芬的芭蕾音乐作品,为著名义大利舞蹈家萨尔瓦托雷·维加诺英语Salvatore Viganò作品之配乐。序曲之外,贝多芬另作有十六段配乐,当中大部分已罕有人知。

科里奥兰

莎士比亚的戏曲《柯里奥雷纳斯》(Coriolanus,1607年)讲述前5世纪的罗马英雄柯里奥兰(Coriolan)之事迹,1804年维也纳的海因里希·约瑟夫·冯·科林英语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也发表了自己的《柯里奥兰》戏曲,不过不同于莎士比亚版本,柯林笔下的英雄是以悲剧收场。贝多芬从柯林作品获得灵感,所创作的《柯里奥兰》序曲,充分捕捉了角色的悲剧性格,导奏的几次总中止,则加强了戏剧性与期待。

《柯里奥兰》序曲于1807年3月的一次私人场合中演出,当天一同演出的还有贝多芬的第4号交响曲、第4号钢琴协奏曲。[15]

艾格蒙

《艾格蒙》(Egmont)的故事背景是16世纪的低地国与其历史人物,歌德为史实人物艾格蒙创作的戏曲完成于1788年,贝多芬则是受委为其创作配乐。同《普罗米修斯》般,《艾格蒙》亦有九段配乐之多,其中更使用了女高音、男声旁白和完整的乐队编制。演出得到了歌德本人以及E·T·A·霍夫曼的肯定,但时至今日,仅有序曲部分间或被演奏。

录音节选

贝多芬的序曲在20世纪一直是热门的录音选择,许多指挥都没有错过这套作品:

参考资料

参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