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贝珠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貝珠衣
Remove ads

贝珠衣泰雅语lukkus-kaxa[1])是泰雅族独特的衣饰文化,其族语有宝贵衣裳或金衣裳等意思,昔日只有馘首勇士、头目、族长,以及能织出此种长衣的女性等才有资格穿著。在传统泰雅族文化中,贝珠衣除了是尊贵社会地位的象征,亦为交易的媒介、婚嫁时的聘礼、冲突时的赔礼等,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2]

Thumb
贝珠(台北市立文献馆藏)

外型与特征

由砗磲贝制作而成的白贝珠,再横缀或纵缀装饰在麻织布上,贝珠间彼此并排对齐。传统贝珠长衣在形制上为无领、无袖、前开、对襟、无扣、缝腋之长衣,在以麻线织成的布面上缀有贝珠串,并织有褐色麻线和蓝、红色毛线[3];一件贝珠长衣约需要数万粒的贝珠缀饰,最多可达到12万粒,一般可重达约三、四公斤,最重达六、七公斤。[4] 贝珠衣虽具衣服的形式,因其重量甚重,一般很少作为日常的服饰,而凸显其作为货币、交易及聘礼等的功能。制作贝珠服饰的工艺又称作“织贝”;除传统贝珠长衣外,贝珠服饰另有珠帽、珠裙、胸兜、护脚布、颈炼、腕炼、腿饰等形式。

功能用途与社会意涵

贝珠衣具有以下几点功能与其背后的社会意涵:[5]

  1. 身分财富的象征 : 贝珠衣是泰雅族部落中最贵重的服饰,通常只有头目、族长、出草馘首最多的勇士才能穿著,和参加盛会时或结婚男女才可以穿著。[6]
  2. 交易的媒介 : 贝珠衣有类似货币的功能,早期的泰雅族会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来进行经济行为。
  3. 支付婚嫁时的聘礼 : 由于贝珠衣的重量之重导致穿上也无法正常行走,渐渐失去其衣服功用,所以常用于当作支付婚嫁时的聘礼,如果女方家属疼惜嫁女,会要两件贝珠衣,若相反,则要求七件。
  4. 伤害人命的赔偿费 : 由于其贵重的价值,所以也被用来当作不法行为之赔礼。
  5. 妇女织布技巧程度的最高级别 : 制作的过程非常困难,要缝制数万颗珠子在裙摆上,非常贵重,作工精细,唯有技巧高超的妇女才有办法制作贝珠衣。

根据1915年《蕃族调查报告书》的记载,位于今桃园县复兴乡的大嵙崁部落过去男方甚至要给女方五十至一百件的珠裙聘礼;若无聘礼,则可用劳力换娶,在婚后须住女方家工作数年,获许可后,才可将妻子带回家。离婚时,妻子须还二十件左右的珠裙给丈夫。假设若再婚,则只要四、五件珠裙即可。

根据1803年秦贞廉在《漂流台湾秀姑峦之记》书中所描述的,这些贝珠可能系由阿美族妇女所做,再与山上的泰雅族人交易而来。泰雅族传统上即以织布的精巧来评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与才能,织布技巧精湛者,其纹面的部位愈大,地位也愈高;若不会织布,则无法成家。

贝珠衣属于泰雅族群中最贵重的服饰,由于其制作过程繁复,且贝材取得不易,传统形式的贝珠衣在现存社会中已不多见,。

Remove ads

制作方法

贝珠的来源是砗磲贝,但是现今砗磲贝被列为华盛顿公约的保育类物种,现在开采已是不可能,所以此泰雅族传统工艺渐渐流失。

Thumb
砗磲贝

贝珠衣是两个族群工艺结合的成果,贝珠的来源是阿美族人从靠海的部落采集到的砗磲贝制成,阿美族妇女会将砗磲贝制作成贝珠,而泰雅族的族人即是他们的交易对象。泰雅族人会用布去交换阿美族作的贝珠,经两部落间的交换,再由擅长编织的泰雅族妇女,花上数年的时间将贝珠织缀入衣服制成贝珠衣。[7]

复振之路

由于近年来原住民运动兴盛,许多部落便开始了对自身原住民传统文化的复振运动。而贝珠衣的复振有以下几点案例说明:

苗栗象鼻部落的野桐工坊

尤玛.达陆的带领下,重制许多泰雅族传统服饰、饰品,包含贝珠衣等,并联络各方资源和台湾各大博物馆的合作。如国立台湾博物馆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新北市立乌来泰雅博物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等。目前多家博物馆均保存、展示重制过程,让原住民族传统工艺的美学与族群文化得以延续。

儿路艺术创作工寮

太鲁阁族艺术家东,冬.侯温带领一群部落的青少年在东华大学内开设贝珠工艺制作营,其特色是选用白瓷来代替贝珠作为材料,课程除了介绍贝珠衣的历史渊源以外,有更多的实务上的操作。[8]

各种形式的贝珠服饰

  • 长衣
  • 颈炼
  • 胸兜
  • 珠裙
  • 护脚布
  • 前遮布
  • 珠帽
  • 头饰
  • 耳饰
  • 腕饰
  • 臂饰
  • 腿饰[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