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费沙效应
經濟學名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费沙效应(英语:Fisher effect)或费沙假说(Fisher hypothesis),经济学理论,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他认为实质利率与货币计量无关,特别是名目利率和预期通胀率。“名目(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指借款人欠贷方货币的金额随时间改变的增长;“实质(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是指这些货币的购买力随时间增长的量。亦即是说,实质利率是针对通胀对贷款收益的购买力的影响而调整的名目利率。
费雪方程式如下:
这表明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预期通胀率()。这条公式只是一个近似值。除非利率或通货膨胀率很高,或公式已被长期应用,否则方程和绝对正确方程之间的相当接近。
以下是使用连续复利表示的精确方程式
如果按照费沙假说将实际利率设定为常数,则当有升跌,名义利率必须逐点(point-for-point)变化。因此,费沙效应表明,名义利率将与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一对一(one for one)调整。
Remove ads
相关概念
国际费沙效应预测,国际汇率的浮动完全取决于各国相应的名义利率[2]。另一个相关概念为“费沙平价”(Fisher parity)[3]。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