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2号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c小调第32号钢琴奏呜曲,作品编号111,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1-22年,是他晚期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首,亦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首完成的钢琴奏鸣曲。作品题献给鲁道夫大公,他既是贝多芬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和赞助人

这首钢琴奏呜曲包含了赋格的元素,同时也采用了很多被应认为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素材,对及后浪漫时期的音乐发展作出了指标性的作用。全曲只有两个乐章,而第二乐章则与同时期的第30号奏鸣曲一样,是由主题和变奏所组成的变奏曲,贝多芬称之为“小咏叹调”(arietta)。对贝多芬音乐甚有认识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汤玛斯·曼表示,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真正与奏鸣曲式说再见的代表作[1][2]

这首奏鸣曲并不如第30号或第31号奏鸣曲般,很快便受到了听众的注视,要一直至十九世纪后期时才开始被听众接受[3],而这曲同样也需要很有想像力的节奏感以及技术上的挑战性,是一首不容易掌握得好的钢琴作品。

Remove ads

历史背景

Thumb
费迪南德·格奥尔格·瓦尔德米勒英语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所绘画的贝多芬肖像,1823年。

最初贝多芬打算于1820年的夏季完成一连三首的奏鸣曲,即第30号、第31号及本曲,然而同时间他亦在创作《庄严弥撒曲》。本曲的大网早于1819年便已定好,而当中第一乐章中“辉煌及热情的快板”的第一主题,更可追朔至他于1801-02年间的草稿簿中—大约是相对他创作第2号交响曲的时期[4] 。而从草稿簿中亦可窥见,贝多芬是有打算把它创作成为一个三乐章的奏鸣曲,不过,随着原第一乐章的主题被用在第13号弦乐四重奏英语String Quartet No. 13 (Beethoven)内时,原来预定作为第三乐章的音乐动机,便改为用于本曲的第一乐章内[5]。至于第二乐章的素材,同样地可以在草稿簿中找到,这亦与贝多芬的原意相近,最终,贝多芬放弃了重写第三乐章的想法,即变成了现时留传下来的规模[6]

虽然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但同时期,他亦完成了迪亚贝利变奏曲作品119英语Bagatelles, Op. 119 (Beethoven)作品126英语Bagatelles, Op. 126 (Beethoven)的两套音乐小品等的钢琴独奏曲。

Remove ads

乐曲结构

共分成两个乐章:

  • 第一乐章:庄严的(Maestoso)—辉煌及热情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common time
  • 第二乐章:小咏叹调(Arietta)—十分简单而如歌地的慢板(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9/16
    6/16
    12/3212/32
    9/16

第一乐章的演奏时间约为7-10分钟,第二乐章需时15-20分钟,第二乐章的演奏时间差不多是第一乐章的两倍时间。

注释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