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赫里斯合唱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赫里斯合唱團
Remove ads

赫里斯合唱团(英语:The Hollies)是英国流行/摇滚乐团,以其开创和独特的三声部和声风格而闻名。赫里斯合唱团在1960年代(曾在英国单曲榜上停留达231周,是此年代占据排行榜时长第9长的乐团/艺人)和1970年代皆是英国乐团的领头羊之一。乐团最初是由艾伦·克拉克英语Allan Clarke (singer)格雷厄姆·纳许于1962年在曼彻斯特成立的默西之声音乐团体,尽管部分乐团成员来自东兰开夏郡更北部的城镇。格雷厄姆·纳许于1968年离团并组成了超级乐团克罗斯比、史提尔斯与纳许

事实速览 The Hollies赫里斯合唱团, 组合 ...

尽管他们直到1966年才以〈Bus Stop英语Bus Stop (song)〉美国的排行榜上夺得佳绩,乐团在许多国家享有相当的知名度(超过五十年间,至少有60张单曲或迷你专辑和26张专辑在世界各地的排行榜上出现)。赫里斯合唱团在英国单曲排行榜有超过30张入榜单曲,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则有22张单曲上榜,大西洋两岸都有主打歌,包括〈Just One Look英语Just One Look (song)〉、〈Look Through Any Window英语Look Through Any Window〉、〈I Can't Let Go英语I Can't Let Go〉、〈Bus Stop英语Bus Stop (song)〉、〈Stop Stop Stop英语Stop Stop Stop〉、〈On a Carousel英语On a Carousel〉、〈Carrie Anne英语Carrie Anne〉、〈Jennifer Eccles英语Jennifer Eccles〉,以及后来的〈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英语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Long Cool Woman in a Black Dress英语Long Cool Woman in a Black Dress〉和〈The Air That I Breathe英语The Air That I Breathe〉。

他们是为数不多从未解散并持续录制和演出的1960年代早期英国乐团。为表彰他们的成就,赫里斯合唱团于2010年入选摇滚名人堂[3]

Remove ads

起源

赫里斯合唱团最初是由艾伦·克拉克格雷厄姆·纳许组成的二人组合,他们从小学起就是最好的朋友,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skiffle热潮期间开始一起表演。[4]最终,克拉克和纳许成为了模仿美国二人组埃弗利兄弟的歌手和吉他二人组,以“瑞奇和丹恩杨”的名义进行表演;[4]他们以这个名字与当地乐队Fourtones组队,成员包括吉他手Pete Bocking、贝斯手John 'Butch' Mepham、鼓手Keith Bates和吉他手Derek Quinn。1962年,Quinn 退出乐队加入Freddie and the Dreamers后,Clarke和Nash也退出乐队,加入了另一支曼彻斯特乐队Deltas,成员包括主音吉他手Vic Steele、贝斯手Eric Haydock和鼓手Don Rathbone。当时,Deltas乐队刚刚失去了两名成员,其中Eric Stewart离开了乐队,加入了一支“职业”乐队 Mindbenders。[4]在此期间,乐团由来自奥尔德姆的音乐爱好者和服装零售商Michael Cohen管理和推广。[5]

Deltas乐团最初以Hollies乐团的名字命名,是1962年12月在曼彻斯特绿洲俱乐部演出时使用的。[4]有人认为埃里克·海多克给乐队起的名字与圣诞冬青花环有关,但格雷厄姆·纳许在2009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乐队在演出前决定将自己命名为“冬青花环”,因为他们钦佩巴迪·霍利。[6] 2009年,纳许写道:“我们给自己取名为‘冬青树’(The Hollies),取自‘巴迪’(Buddy)和‘圣诞节’(Christmas)。”[7]

Remove ads

1963年 - 1969年

1963年 - 1965年

1963年1月,Hollies在利物浦的Cavern Club演出,他们的演出被Parlophone助理制作人Ron Richards看到,Ron Richards曾参与制作第一场Beatles演出。[4]理查兹邀请他们去帕洛风公司试镜,但斯蒂尔不想成为“职业”音乐家,并于1963年4月离开了乐队。[4]为了试镜,他们请来了托尼·希克斯来代替即将离任的斯蒂尔。希克斯在纳尔逊的一支名为海豚的乐队中演奏,该乐队的成员还包括鲍比·埃利奥特担任鼓手,伯尼·卡尔沃特担任贝斯手。[4]理查兹不仅与Hollies乐队签约,并继续担任乐队制作人直至1976年,1979年再次担任制作人,而且试镜中的一首歌曲,即Coasters乐队1961年单曲《(Ain’t That) Just Like Me》的翻唱版,于1963年5月作为他们的首支单曲排名第25位。

他们的第二首单曲,也是Coasters乐队的翻唱歌曲,这次是1957年的《Searchin'Template:-"》,排名第12位。此时,在为Parlophone乐队录制了仅仅八首歌曲后,Rathbone也决定离开乐队,Hicks安排他的Dolphins艺术家Bobby Elliott在Elliott是乐队18月取代他的Dolphins乐队成员Bobby Elliott取代他的新鼓手乐队18月。[4]1964年初,他们翻唱了莫里斯·威廉姆斯与十二宫乐队(Maurice Williams and the Zodiacs)的歌曲《Stay》,并凭借此曲首次打入英国十大金曲榜,这首歌在英国排名第八。这首歌出自乐团1964年1月发行的Parlophone首张专辑《Stay with the Hollies》,该专辑在英国专辑榜上排名第二。

赫里斯合唱团以翻唱歌曲而闻名,随后他们又推出了《Just One Look》(1964年2月,英国排行榜第2位),这首歌曲此前已在美国灵魂乐明星多丽丝·特洛伊的榜单前十。之后,他们又推出了《Here I Go Again》(1964年5月,英国排行榜第4)。此时,北美地区对乐团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于是收录了这两首单曲的《Stay with the Hollies》在加拿大(Capitol Records)和美国(Imperial Records)发行,专辑名称改为《Here I Go Again》。与他们在帕洛风唱片公司的同伴披头四一样,霍利斯在北美发行的专辑与英国发行的专辑有所不同。

此时,赫里斯合唱团创作并演唱了大量原创歌曲,这些歌曲由乐团的词曲创作团队克拉克、纳许和希克斯共同创作。制作人理查兹最终允许乐团发行首支自创热门歌曲《We're Through》(1964年9月,英国排行榜第7名)(歌曲署名为“L. Ransford”,这是格雷厄姆·纳什祖父的名字,他们早期的所有作品都是如此)。随后,乐团又发行了两首翻唱歌曲《Yes I Will》(1965年1月,英国排行榜第9名),以及最终由Clint Ballard Jr.创作的《I'm Alive》(1965年5月,乐团首次在英国排名第1位、美国排名第103位、加拿大排名第11位)。他们的第二张专辑《In the Hollies Style》(1964)并未进入《Record Retailer》十大专辑榜,但进入了《New Musical Express》排行榜前十。专辑中的所有曲目均未在美国发行,但在加拿大发行了一个版本,并添加了英国单曲。

最终,赫里斯合唱团凭借一首由曼彻斯特的格雷厄姆·古尔德曼点播的原创歌曲在北美取得了突破。 《Look Through Any Window》(1965年9月,英国排名第4)让赫里斯合唱团首次进入美国排行榜前40名(1966年1月排名第32名)和加拿大排行榜前10名(1966年1月排名第3名)。他们的后续单曲是乔治·哈里森新歌《If I Needed Someone》(1965年12月)的原创录音,但由于披头四决定在英国专辑《Rubber Soul》中发行自己的版本,这首歌的销量受到了削弱;这首歌在英国祇排在第20名,并未在北美发行。他们的第三张专辑简称为“Hollies”,1965 年在英国排名第 8,但以“Hear! Here!”为名,尽管收录了“Look Through Any Window”和“I'm Alive”,却未能在美国上榜。

1966年 - 1969年

随后,赫里斯合唱团以《I Can't Let Go》(1966年2月,英国排名第2,美国排名第42)重返英国排行榜前十。他们的第四张专辑《Would You Believe?》收录了这首热门歌曲,并于1966年排名第16位。这张专辑在美国以《Beat Group!》的名义发行,但同样未能进入美国排行榜前100名。 此时,赫里斯合唱团与其经纪人之间爆发了争执,起因是贝斯手Eric Haydock认为经纪人向乐团收取了过高的费用。结果,海多克决定暂时离开乐团。在他离开期间,乐队邀请了披头士乐队的好友克劳斯·沃曼(Klaus Voormann)来演出,并录制了两首由贝斯手填补贝斯空缺的单曲:伯特·巴卡拉克(Burt Bacharach)和哈尔·戴维(Hal David)的歌曲《狐狸之后》(After the Fox,1966年9月),由彼得·塞勒斯主唱Bruce)演奏电贝斯,伯特·巴卡拉克本人担任键盘手,这首歌也是塞勒斯兄弟同名电影《狐狸之后》(After the Fox)的主题曲(该电影未能上榜);以及另一首歌《巴士站》(Bus Stop,英国排名第5,美国排名第5,1966年6月),也是古尔德曼的歌曲,由希克斯曼的歌曲,由希斯·弗尼国王(Bernie)在艾伯列海豚的前国王主演,由希克斯特·弗莱斯特乐队担任。1966年5月,卡尔弗特也随乐团前往南斯拉夫巡回演出。

《巴士站》让赫里斯合唱团首次在美国打进排行榜前十名。结果,一张美加双语专辑《巴士站》(Bus Stop,1966年专辑)——由这首单曲和乐队早期未发行的歌曲混合而成——攀升至排行榜第75位——这也是乐队首张进入美国排行榜前100名的专辑。尽管海多克最终证明关于费用纠纷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在《巴士站》大获成功后,他于1966年7月初被解雇,卡尔弗特接替了他的位置。

当海多克离开时,克拉克、纳许和希克斯(与伴奏吉他手吉米·佩奇、贝斯手约翰·保罗·琼斯和钢琴家艾尔顿·约翰一起)参与了埃弗利兄弟1966年专辑《英国的两个美国佬》的录制,该专辑主要翻唱了“L·兰斯福德”的作品。埃弗利兄弟专辑发行后,霍利斯乐队停止以笔名发表原创歌曲,从那时起直到1968年纳什与霍利斯乐队合作的最后一首单曲,他们所有单曲的A面均为原创,除了纳什时代的最后一首单曲《听我说》(1968年)由托尼·哈扎德创作。

1966年10月,乐团发行了第五张专辑《For Certain Cause》(英国排名第23位),成为他们第一张完全由克拉克、纳许和希克斯原创的专辑。专辑以《Stop! Stop! Stop!》为名在美国发行,在美国排名第91位,并衍生出一首仅在美国发行的单曲《Pay You Back with Interest》,这首歌曲表现不俗,最高排名第28位。另一首歌曲《Tell Me to My Face》是水星乐团艺术家Keith的一首中等热门歌曲,十年后也被Dan FogelbergTim Weisberg在他们的专辑《Twin Sons of Different Mothers》中翻唱。

同时,赫里斯合唱团继续稳定地发行国际热门单曲:《Stop Stop Stop》(1966年10月,英国排名第2,美国排名第7),出自以其独特的 banjo 编曲而闻名的《For Certain Cause》;《On a Carousel》1967年2月;英国第4名,美国第11名,澳洲第14名[8]); “Carrie Anne”(1967年5月,英国排名第3,美国排名第9,澳大利亚排名第 7[9])。

1967年2月中旬,鲍比·艾利奥特因阑尾炎在舞台上晕倒。赫里斯合唱团被迫在没有他的情况下继续巡演,托尼·曼斯菲尔德、道格·赖特和Tony Newman替补其他现场演出,赖特、米奇·米切尔克莱姆·卡蒂尼则开始录制下一张专辑《Evolution》。这张专辑于1967年6月1日发行,与披头四的《佩珀中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同日发行。这也是他们为新成立的美国厂牌Epic发行的首张专辑,在英国排名第13位,在美国排名第43位。美国版收录了单曲《Carrie Anne》。此外,the SearchersPaul & Barry Ryan各自在1967年翻唱了《Evolution》中的歌曲《Have You Ever Loved Somebody》,并在英国排行榜上小有名气。

同样在1967年,赫里斯合唱团参加了圣雷莫音乐节,并演唱了由义大利词曲作者Lucio Battisti和义大利作词家Mogol创作的歌曲“Non prego per me”。[10][11][12]

纳许试图用一首更具野心的作品《King Midas in Reverse》(1967年9月)来拓展乐团的曲目范围,但这张专辑在英国排行榜上仅排名第18位。霍利斯乐团随后发行了雄心勃勃的迷幻专辑《Butterfly》(1967年11月),在美国市场更名为《King Midas in Reverse/Dear Eloise》,但这张专辑未能上榜。作为回应,克拉克和纳许创作了一首更为传统的流行歌曲《“Jennifer Eccles”(以他们妻子的名字命名)(1968年3月,英国排名第7,美国排名第40,澳大利亚排名第13[13]),这首歌大获成功。 1969年,霍利斯合唱团将克拉克和纳许的歌曲《Wings》捐赠给了慈善专辑《No One's Gonna Change Our World》,该专辑旨在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提供援助。

Remove ads

格雷厄姆·纳许离队

除了在赫里斯合唱团的作品外,格雷厄姆·纳许还于1967年与约翰·沃克(John Walker)合作创作了他的首支个人热门歌曲《安娜贝拉》,并于次年在《脚手架》(the Scaffold)的英国排行榜冠军单曲《Lily the Pink》(歌曲中引用了“詹妮弗·埃克尔斯”)中献唱。 《King Midas in Reverse》的失败加剧了乐团内部的紧张关系,克拉克和希克斯想要录制比纳许更多的“流行”素材。当乐团拒绝纳许的《Marrakesh Express》并决定录制一张完全由鲍勃迪伦翻唱的专辑时,事情达到了顶峰。纳许确实参与了一首迪伦翻唱歌曲《Blowin' in the Wind》,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想法的厌恶,并多次与制作人罗恩·理查兹发生冲突。

1968年8月,赫里斯合唱团录制了由东尼哈札德作曲的《听我说》(Listen to Me)(1968年9月,英国排行榜第11位),由尼基霍普金斯演奏钢琴。这首单曲也是纳许与赫里斯合唱团的最后一次录音。 1968年12月8日,在伦敦帕拉丁剧院的一场慈善音乐会上演出后,纳许正式离开乐队,前往洛杉矶,并计划在那里成为一名词曲作者。纳许告诉《Disc》杂志:“我再也受不了巡演了。我只想待在家里写歌。我不在乎乐团其他人怎么想。”[14]搬到洛杉矶后,他与前Buffalo Springfield吉他手Stephen Stills和前Byrds歌手兼吉他手David Crosby组建了首批超级组合之一Crosby, Stills & Nash,并发行了首支单曲“Marrakesh Express”。

《Listen to Me》的 B 面是《Do the Best You Can》,这是克拉克-希克斯-纳许歌曲在Hollies唱片中的最后一首原始录音(尽管克拉克-希克斯-纳许创作的《Survival of the Fittest》在1970年由特里·西尔维斯特重新剪辑并作为美国单曲发行)。

1969年1月,格雷厄姆·纳许离队在赫里斯合唱团的职位被特里·西尔维斯特取代。西尔维斯特曾是利物浦乐团The Escorts和摇摆蓝牛仔裤乐团Swinging Blue Jeans的成员。西尔维斯特也与克拉克和希克斯一起,取代纳许成为乐团的词曲创作团队的一员。按照纳许离开前的计划,乐团的下一张专辑是《霍利斯唱迪伦》,这张专辑在英国排行榜上排名第三,而美国版《鲍勃迪伦的词曲》则被忽略了。

在纳许离开后,赫里斯合唱团再次求助于外部作者创作单曲A面,但乐团在英国排行榜的命运在1969年和1970年期间反弹,在此期间,他们连续四首歌曲进入英国排行榜前20名(包括连续两次进入前5名),从杰夫·斯蒂芬斯/托尼·麦考利的歌曲《Sorry Suzanne》)开始在英国排名第三(英国在英国排名2)。接下来是感人的民谣《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由鲍比·斯科特和鲍勃·拉塞尔创作,由艾尔顿·约翰演奏钢琴;1969年10 月,它在英国排名第三,1970年3月在美国排名第七。下一张专辑《Hollies Sing Hollies》在英国没有上榜,但在美国表现不错 - 在更名为《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并收录了这首歌后,它在美国排名第32位 - 以及在加拿大。

Remove ads

1970年代

赫里斯合唱团的下一首单曲《I Can't Tell the Bottom from the Top》再次由年轻的艾尔顿约翰演奏钢琴,并于1970年5月登上英国排行榜第7名,并在12个国家上榜。英国的热门歌曲还有《Gasoline Alley Bred》(1970年10月,英国排行榜第14名,澳洲排行榜第20名),[15]东尼希克斯的歌曲《太早结婚》在英国和美国只是专辑曲目,却在澳洲、纽西兰和马来西亚成为排名第一的单曲,在新加坡也排名第九。艾伦克拉克的硬摇滚歌曲《嘿,威利》于1971年在英国排名第22位,并在其他八个国家上榜。

如同前辈格雷厄姆·纳什一样,主唱艾伦·克拉克在1971年也日渐失意,并开始与制作人罗恩·理查兹就作品发生冲突;在看到纳什离开乐队后取得的成功后,他渴望离开乐队,发行一张个人专辑。1971年发行的专辑《Distant Light》终止了乐团在英国与EMI/Parlophone唱片公司的合约(并在美国《公告牌》排行榜上排名第21位),克拉克于12月离开了赫里斯合唱团。

1972年,赫里斯合唱团与宝丽多唱片公司签约,进军英国/欧洲市场,尽管他们与Epic唱片公司在美国的合约还剩三张专辑未完成。前竹乐团成员、瑞典歌手米凯尔·里克福斯(Mikael Rickfors,曾于1967年在瑞典为赫里斯合唱团助阵)很快就被乐团其他成员招募,并在乐团首支宝丽多唱片单曲《The Baby》(英国排名第26,1972年3月)中担任主唱。米凯尔第一次试镜时,试图模仿艾伦·克拉克的高音区,但效果很糟糕。[16] 乐团其他成员认为,最好还是从头开始和他录制歌曲。崔西尔维斯特和东尼希克斯将瑞克福斯的男中音融入其中,而不是让他模仿克拉克的男高音。[16]

同时,Parlophone公司采取了反制措施,从之前并不成功的专辑《Distant Light》中摘录了一首由克拉克创作的歌曲。这张专辑也由克拉克担任主唱和主音吉他,这首受克里登斯清水复兴合唱团(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启发的《Long Cool Woman in a Black Dress》便是其中的代表。 Parlophone于1972年2月发行了这首歌,作为《The Baby》的竞争对手,但在英国仅获得了中等成功(排名第32位)。在美国,拥有《Distant Light》版权但尚未发行的Epic唱片公司最终于1972年4月发行了专辑,并于1972年5月发行了单曲。令人惊讶的是,这首歌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大获成功,在美国(Hollies在美国排名最高的单曲)和澳洲都位居第二。[17]

《Long Dark Road》是专辑《Distant Light》中的另一首歌曲,由克拉克主唱。这首歌于1972年秋天作为美国单曲发行,排名第26位。

同时,由Rickfors领导的赫里斯合唱团于1972年10月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Romany》(在美国排名第84位)。Rickfors演唱的第二首单曲《Magic Woman Touch》(1972年)未能在英国上榜,成为乐团自1963年以来第一首未能进入英国排行榜的官方单曲,不过它在其他七个国家上榜,并在荷兰、纽西兰和香港进入前十名。

Rickfors/Hollies 的第二张专辑《Out on the Road》 (1973) 在德国录制并发行。1973年夏天,克拉克重新加入乐队,Rickfors离开。

克拉克回归后,赫里斯合唱团以克拉克创作的歌曲《卷发比利击落疯狂山姆麦吉的那一天》(英国排名第24,1973年)重返英国排行榜前30名。1974年,他们发行了最后一首主流英美热门单曲——由阿尔伯特·哈蒙德/迈克·哈兹尔伍德创作的情歌《我呼吸的空气》(此前由哈蒙德和菲尔·埃弗利录制于其1973年的个人专辑《星条旗之春》中排名第2和澳大利亚第2位[18]并进入美国单曲榜前十名。由艾伦·帕森斯制作的单曲《Another Night》紧随上述单曲之后发行,于1975年7月28日登上《公告牌》摇滚单曲畅销榜第32位,并在该刊物的百强单曲榜上最高排名第71位。[19][20]

在赫里斯合唱团的单曲《4th of July, Asbury Park》(由 Bruce Springsteen 创作)在美国遭遇失败后,Epic 乐队放弃了赫里斯合唱团在美国的发行,将他们1976年的两张专辑合并成为了该十年在美国的最后一张专辑中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

在七十年代的剩馀时间里,赫里斯合唱团继续在单曲排行榜上取得佳绩,尽管主要是在欧洲以及纽西兰,他们于1975/76年在新西兰演出和录制了歌曲。[21][22]例如,1976年,乐团发行了三种不同风格的单曲,但都没有在英国或美国上榜。《Star》仅在新西兰和澳洲上榜,《Daddy Don't Mind》仅在荷兰和德国上榜,《Wiggle That Wotsit》仅在荷兰、瑞典和纽西兰上榜。

Remove ads

1980年代 - 1990年

1980年,霍利乐团以麦克·巴特创作并制作的单曲《士兵之歌》重返英国排行榜,这首歌在1980年小有名气,在英国排名第58位。他们也发行了一张巴迪·霍利翻唱专辑,名为《巴迪·霍利》。

1981年5月,卡尔弗特和西尔维斯特离开了乐团。不久之后,艾伦·科茨加入乐队,担任节奏吉他手和高音和声主唱。

1981年6月6日,赫里斯合唱团重返录音室,与主唱/作曲/吉他手约翰·迈尔斯和贝斯手艾伦·琼斯一起录制了《Carrie》和《Driver》。但这两首歌当时都未发行(《Carrie》作为1988年重新发行的《He Ain't Heavy》的B面收录)。

1981年8月,赫里斯合唱团剩馀成员在EMI唱片公司发行了由托尼·希克斯编辑的混合曲目《Holliedaze》,这首歌使他们重回英国排行榜前30名。应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要求,纳许和海多克于1981年9月短暂重聚,在《流行音乐榜》(Top of the Pops)上宣传这张专辑。1981年11月,赫里斯合唱团发行了他们最后一首宝丽多唱片单曲《Take My Love and Run》(由键盘手布莱恩·查顿创作,他在赫里斯合唱团宣传这首单曲期间也曾与乐队一起演出),但这首歌未能上榜。

1982年9月10日,格雷厄姆·纳什 加入他们,录制了Alan Tarney的歌曲《Somethin' Ain't Right》,随后由 WEA Records 发行了正式的重组专辑《What Goes Around...》。纳许在1984年初继续与赫里斯合唱团一起演出,最终以翻唱至上女声组合的《Stop in the Name of Love》成为赫里斯合唱团最后一首打入美国排行榜前40名的热门歌曲,这首歌在1983年排名第29位。《Stop in the Name of Love》选自1983年7月发行的《What Goes Around...》,该专辑在美国《告示牌》前200名专辑中排名第90位。同年,克拉克、希克斯、艾利欧特和纳许重组后,在俄亥俄州国王岛游乐园录制了一张现场专辑《Reunion》,同年在美国巡回演出期间录制,最终于 1997 年首次以《Archive Alive》为名发行,2004 年更名为《Reunion》(增加了两首曲目)。

在整个80年代,赫里斯合唱团持续巡回演出。

1988年,《He Ain't Heavy》被用在米勒淡啤酒(Miller Lite)的电视啤酒广告中,之后在英国重新发行并荣登榜首。此时,贝斯手雷‧史泰尔斯,曾是70年代华丽摇滚乐团Mud(乐团)的成员,也加入了乐团。

1988年,合辑《All the Hits & More: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发行,并在英国上榜。

Remove ads

1990年代至今

1993年,赫里斯合唱团迎来了成立30周年。合辑《我呼吸的空气:霍利斯精选集》在英国排行榜上排名第15位。这张专辑收录了一首新单曲《我爱的女人》,在英国排行榜上排名第42位。格雷厄姆·纳许再次与霍利斯乐队重聚,录制了新版《佩吉·苏要结婚了》,其中巴迪·霍利预先录制了主唱,这首歌取自霍利遗孀玛丽亚·埃琳娜·霍利送给纳什的“替代”版本。这张“巴迪·霍利与霍利斯乐团”的录音成为多位艺术家向霍利致敬的专辑《不褪色》的开场曲。霍利斯乐队也继续巡回演出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1995年,赫里斯合唱团因其对英国音乐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艾弗·诺韦洛奖

艾伦·克拉克于2000年2月退休,由the Move前主唱卡尔·韦恩接替。 2001年,纽西兰合辑《霍利斯精选辑》荣登该国排行榜榜首,取代了披头四的《1》合辑。2000年至2004年年中,卡尔·韦恩努力将霍利斯乐队重新打造为巡演亮点,但他只与他们录制了一首歌曲,即《How Do I Survive?》,这是2003年《精选专辑》中的最后一首专辑排行榜上的最后一首专辑(该名也是第121辑)中的最后一首专辑(该名也是第121辑。2004年8月,韦恩因癌症去世,他的职位由彼得·豪沃斯接任。不久之后,艾伦·科茨也离开了乐队,由史蒂夫·劳里接任。

2003年,赫里斯合唱团以EMI发行的CD合辑《Greatest Hits》在英国排行榜上名列第21位。 (EMI在过去25年中发行了大部分霍莉乐团的CD作品。)

2006年,赫里斯合唱团入选美国“声乐团体名人堂”。同年,EMI发行了霍莉乐团自1983年以来的首张全新录音室专辑《Staying Power》,由Peter Howarth担任主唱。

2009年3月下旬,乐团发行了一张录音室专辑《Then, Now, Always》,Peter Howarth再次担任主唱。这张专辑后来于2010年由EMI正式发行,并额外增加了一首原创歌曲《She'd Kill for Me》。

Remove ads

成员

现任成员
  • 托尼·希克斯英语Tony Hicks(Tony Hicks) – 主音吉他、背景和声 (1963–现在)
  • 鲍比·艾略特英语Bobby Elliott(Bobby Elliott) – 爵士鼓 (1963–现在)
  • 雷·史泰尔斯(Ray Stiles) – 贝斯 (1986–1990、1991–现在)
  • 伊恩·帕克英语Ian Parker (keyboardist)(Ian Parker) – 键盘 (1991–现在)
  • 彼得·霍华斯英语Peter Howarth(Peter Howarth) – 主唱、节奏吉他 (2004–现在)
  • 史蒂夫·劳里英语Steve Lauri(Steve Lauri) – 节奏吉他、背景和声 (2004–现在)
前成员
  • 艾伦·克拉克英语Allan Clarke (singer)(Allan Clarke) – 主唱、吉他、口琴 (1962–1971、1974–2000)
  • 格雷厄姆·纳许(Graham Nash) – 歌手、吉他 (1962–1968、1981–1984)
  • 维克·史蒂尔英语Vic Steele(Vic Steele) – 吉他 (1962–1963)
  • 艾瑞克·哈多克英语Eric Haydock(Eric Haydock) – 贝斯 (1962–1966、1981;2019年去世)
  • 唐·拉斯伯(Don Rathbone) – 爵士鼓 (1962–1963)
  • 伯尼·卡尔沃特英语Bernie Calvert(Bernie Calvert) – 贝斯、键盘 (1966–1981)
  • 泰瑞·塞尔韦斯特英语Terry Sylvester(Terry Sylvester) – 歌手、吉他 (1969–1981)
  • 米可·瑞克佛斯英语Mikael Rickfors(Mikael Rickfors) – 主唱、吉他、贝斯、键盘、口琴、打击乐器 (1971–1973)
  • 皮特·温菲尔德英语Pete Wingfield(Pete Wingfield) – 键盘、合成器 (1974–1977)
  • 保罗·比利斯(Paul Bliss) – 键盘、合成器、背景和声 (1990–1991,1982参与录制、1978–1981和1983为巡演成员)
  • 彼得·阿内森(Peter Arnesen) – 键盘、合成器、背景和声 (1979–1983)
  • 艾伦·科茨(Alan Coates) – 歌手、吉他、班鸠琴 (1981–2004)
  • 史蒂夫·斯特劳德(Steve Stroud) – 贝斯 (1981–1986、1990–1991)
  • 丹尼士·海因斯英语Denis Haines(Denis Haines) – 贝斯 (1983–1990)
  • 戴夫·凯利(Dave Carey) – 键盘 (1990)
  • 卡尔·韦恩英语Carl Wayne(Carl Wayne) – 主唱 (2000–2004;2004年去世)
其他成员
  • 布莱恩·查顿英语Brian Chatton(Brian Chatton) – 键盘、贝斯 (1981,电视节目特邀来宾)
  • 杰米·莫塞斯(Jamie Moses) –歌手、吉他 (1983、1986,巡演暂替科茨之位)
  • 菲尔·陈英语Phil Chen(Phil Chen) – 贝斯 (1983,电视节目推广成员)
  • 约翰·迈尔士英语John Miles (musician)(John Miles) – 主唱、吉他 (2003–2004,巡演暂替韦恩之位)

时间线

作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