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赵尔丰
清朝官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赵尔丰(1845年—1911年12月22日),字季和,祖籍辽宁辽阳[1],生于山东掖县(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清汉军正蓝旗将领,曾镇压古蔺苗沟的哥老会暴动(非苗民起义)、康藏地区的土司叛乱。后调任四川,在保路运动中镇压保路运动人士,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诱因。辛亥革命时被革命党尹昌衡背信弃义斩杀。赵尔丰死后,归葬山东省掖县(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
生平

赵尔丰最初在山西历任静乐、永济知县,后由时任四川总督的锡良推荐,出任永宁道道尹。1905年5月,时任清驻藏大臣的凤全在巴塘鹦哥嘴被叛乱喇嘛杀害,赵氏被调任建昌道,并受命募兵,协同四川提督马维骐平定土司和喇嘛的反抗,这也是其参与和川边藏区相关的事务的开始。当时,由于清政府和驻藏官员对藏区事务处理不力,致使原本反英的西藏高层统治者转而成为亲英势力,而得到英国支持的藏军也经常在西康和川边地方与清军发生军事冲突。根据这一情况,清政府制定了在川边实行改革藏政和改土归流的政策,意图平定川边局势。赵尔丰“剿办巴塘七村沟,搜杀藏民达数百人,尸体抛入金沙江,而且将其中七个暴动首领,剜心沥血,以祭凤全”。紧邻乡城人准备支援巴塘,赵尔丰又围剿乡城,用断水战术击败乡城噶丹·桑披罗布(藏语拼音:Gadän Sampê Norbu)寺的叛乱,桑披寺住持普仲扎娃(藏语拼音:Purqung Dawa)自杀。巴塘-乡城之战中包括喇嘛与檀越的1,210人罹难。清兵将“乡城桑披寺、巴塘丁林寺焚毁,将寺内佛像铜器,改铸铜钱,经书抛弃厕内,佛绫罗彩衣,均成为军人的绑腿。惨杀无辜,不知凡几。以致四方逃窜者,流离颠沛、无家可归。”[2] 事实上,丁林寺战役并不是赵尔丰指挥的,而是四川提督马维骐指挥的,参与此战的士兵大多也属于马维骐统管的川军。根据马维骐电报中的记述“查该寺在官寨以西里许,旧有土筑围墙,坚如城郭,攻之不进,以炮轰之,其大殿起火,遂以崩溃。”可以得知,丁林寺之焚毁也非川军士兵可以所为,而是战斗中川军炮击的结果。
赵氏平定康区土司的反抗。1906年8月22日,清廷置川滇边务边务大臣,派赵尔丰充任[3]:36。并开始在康区进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1904年,面对英国对西藏地区的入侵,建昌道道台赵尔丰呈上《平康三策》,提出在川滇藏边区组建西康省的完整方案。根据《赵尔丰川边奏牍》(吴丰培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1984年8月第一版)的跋部分(第507-509页)的整理,赵尔丰“对于川边种种措施,力筹建立省制,训练军队,招募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修治桥梁,开通道路,敷设电讯,建造旅店,设立台站,筹备矿务,初设工厂,整顿税制,通商惠工等均有详细办法,犹以改土归流,革除千馀年土司残酷剥削之制,更禁止土司、藏员、喇嘛等私自贸易,强逼人民为之服役之无偿乌拉支应。改为按站付酬之法,使民略有苏缓,禁止蓄奴,劝停乱婚,种种改良办法,不无肇路蓝缕之功。特别派程凤翔赴杂瑜地区,调查情况,插旗阻英人入界,足见有保卫疆土之心,抵御外侮,一再形诸文牍。巩固国防,亦云“尺寸之士,皆立经警”且御下也严,稍有处理失当,轻则申伤,重则惩办,言行法随,不与宽贷。对于朝旨,亦敢驳辩,政权建设,力求完备,行军迅速,攻坚破硐,土司丧胆、盗匪歙迹,故能使数千里荒野之区,属樟芜为良田,创建省之规模,成疆图之重地,其功过似应两存而不可相掩,今存两说,以质诸读者”[4]。
1908年又升任驻藏大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在打箭炉驻兵,改设打箭炉为康定府后又设登科等府,加强清政府对康区的控制。1909年,赵氏挫败进攻巴塘的藏军,并乘胜入藏(川军入藏),收复江卡、贡觉等四个部落地区,更越过丹达山向西,一直到达江达宗,此时距离拉萨只有六天的路程,达赖喇嘛逃往英属印度。赵氏上书请求乘胜征服西藏全境,并建议在藏区推行革教易俗政策,由于担心其举措过激,为避免事端,同时在朝廷内支持赵尔丰改土归流的太子少保鹿传霖病重,清政府没有允许。之后赵尔丰又三岩地区推行改土归流。1909年,赵尔丰得知英国人在察隅一带有测绘间谍活动,企图利用高黎贡山划界的计划促使西藏和云南部分地区的独立或“中立化”,以保证英属印度的地缘政治安全。赵尔丰立即派边军管带程风翔率军从左贡入察隅,驱逐藏官后,在察隅一带插上清朝龙旗,以示国家主权。后程凤翔遵赵尔丰之命,向当地百姓分发护照,作用同身份证,安抚桑昂、察隅、门空、察瓦龙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百姓。
1911年4月被朝廷任命为四川总督,到任前由王人文署理。因保路运动起,四川局势动荡。8月2日,赵氏赶到成都,为稳定局势,赵尔丰曾联名地方各级官员请求清政府改变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但没有得到允许。之后局势升级,不但出现罢市、罢工等乱象,更有大量哥老会成员操纵哄抬物价。9月5日,宣传“四川独立”的《川人自保商榷书》开始被散发后,赵尔丰开始警觉民间暗流涌动的哥老会势力。9月6日,赵尔丰得知了哥老会密谋攻打成都城的消息,认为不能再向哥老会和保路同志会妥协。9月7日上午,赵尔丰以宣读清廷最新电报为由,召集保路同志会成员前来总督府,并当即拘捕软禁。蒲殿俊、罗纶等人被拘后,并未受到不公平待遇,反而有很多娱乐活动。根据《反正前后》的记述,“赵尔丰自从九月七日把罗纶、蒲殿俊辈拘禁了之后,省城的对外宣传是说罗、蒲遇害。其实他对于他们是相当优待的。他只是不许他们出来活动罢了,一切都礼如上宾。我们听说他们在督署里面,时而打麻将,时而唱京戏,并且时而还饮酒赋诗。——这些名士假如有诗集传世,那时的诗一定有不少的慷慨淋漓的杰作。所以他们在那儿倒是得了一两个月的休养了”[5]。后大量民众冲击总督府,赵的士兵再三警告不得上前,但民众不为劝阻,致以向前冲,最终在跨过二门即将进入总督府后,赵的军队开枪示警。由于总兵田征葵之女曾被哥老会掳去凌辱,对哥老会怀恨在心,向民众开枪。当场有数十人被打死。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揭密-铁路风潮》与戴执礼所编《四川保路运动史资料》(戴执礼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59年1月第一版)所展示的《辛亥年七月十五日被害姓名清单》(图12-13)[6],总共有26人被害,22人受伤。其中4人死于二门内,2人死于二门侧,1人死于二门口,总计7人死在二门周遭,符合站在总督衙门内门处的当事人四川省劝业道总办周善培于其回忆录《辛亥四川争路亲历记》(周善培著,重庆人民出版社)中所述的7人死亡[7]。9月8日哥老会势力围攻成都,被火速镇压。保路同志会和四川的革命党人在木牌上刻录”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 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等信息,将木板刷上桐油,将其投入江中,木板随水流传播,即“水电报”。因此,成都血案的消息被传遍四川省,赵尔丰为千夫所指,四川各地陆续爆发反清起义。赵尔丰担心四川籍新军的忠诚度,不敢轻易调动四川籍新军镇压各地起义,再加之哥老会掌控了四川新军的具体名单,四川新军害怕因为镇压哥老会起义被报复。因此赵尔丰多次上书清廷请求调遣外省士兵镇压,而先前主张镇压的端方和瑞澄开始相互推诿责任,不敢主动带兵。清政府于是令端方派湖北新军入川平定动乱,导致武昌兵力空虚,因此该事件也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赵氏也因此事件被免去四川总督一职,留任边务大臣。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11月22日和25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宣布脱离清朝,自行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11月27日,赵尔丰向以蒲殿俊为首的保路同志会交出政权。原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任军政府都督,陆军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任副都督。但由于朱庆澜并非四川籍军官,引起了四川新军内部川籍军官的强烈不满。后来因为士兵欠饷,发生兵变(史称“成都兵变”),蒲殿俊出逃,尹昌衡借此机会夺取政权,自认四川大汉军政府都督。由于此时成都和重庆双双建立军政府,故互相争四川之首之位。成都兵变被平息后,大汉四川军政府散播谣言,称成都兵变是赵尔丰所指示。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可以表明已经交出政权和兵权的赵尔丰有什么能力可以架空蒲殿俊和朱庆澜。根据此时英国驻成都总领事致约翰·纽维尔·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爵士的情报信函,“我不知道,该项暗示是不是指赵尔丰而言。既然赵尔丰阁下因大清银行的被毁而几乎丧失了他在成都的所有现款,所以无论他希望通过揭示蒲殿俊政府的软弱无力获得多少好处,看来他很不象是骚乱的发动者”,英国方面的情报分析已经排除了成都兵变是赵尔丰所为的嫌疑[8]。实际上,根据王右瑜回忆录《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前后见闻》,成都兵变系尹昌衡及对蒲-朱政府不满的川籍军官所为,“尹表面上跟我说:'赵尔丰退位,由蒲殿俊任都督的酝酿已经成熟,我只要求他们给我一个军政部长就行了。'实际上尹与周均、彭光烈等,正在暗中积极活动”,“据我所知,在这一天一夜中,藩库所存的八百万两(一说六百万两)生银全遭洗劫,尹昌衡还乘机把他当时所兼管的陆军小学的公款三万元卷入了私囊。人民财产的损失,就无法计算了”[9]。
此时赵尔丰卧病在床不起,身边只有一名叫来龙的藏族女子相伴,保护赵的贴身近卫营仅半满,只有大约200多人。由于重庆军政府方面谴责赵尔丰依然身居成都,以此为由抨击成都军政府,且尹昌衡私生活淫乱好色,为了巩固政权,花重金十万两买通了保护赵尔丰的近卫营管带齐得胜,使其放松戒备,在尹昌衡率兵攻入总督府时无所抵抗。随后标统尹昌衡率兵三营共一千五百人进攻总督府,管带陶泽锟把年迈重病的赵尔丰从床上拖下,将其押至贡院明远楼斩首,赵尔丰终年66岁。赵死前依旧谩骂不已,不屈不挠。保护赵的藏族女子在赵尔丰被逮捕时企图开枪打死陶泽锟,被陶泽锟当场杀死。根据郭沫若回忆录《反正前后》,后该藏族女子的事迹传遍成都,广受川人百姓赞叹。
根据当事人王右瑜之回忆录《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前后见闻》(选自《四川保路风云录》(金汇海、吴长显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1981年9月第一版)第237-242页)中的记载,赵尔丰受难全过程如下:“同时重庆蜀军政府又已派副都督夏之时率兵西上讨伐,这就迫使尹昌衡不能不及时采取措施了。当时四川已是群情愤激,尹即利用袍哥关系,先分化了赵的卫队,在十二月二十二日(阴历冬月初三日)晨,命陶泽锟率队去擒赵尔丰,并嘱我注意防守旧皇城的都督府。我登上明远楼望督院衙门方面,没有什么骚动声响,知道赵的卫队未动。不久陶即把赵尔丰带到都督府,赵尚粗野地肆口大骂。随即押赵到至公堂的东廊檐下,由陶泽锟执行斩首。尹昌衡当命马弁将首级用短矛支起,乘马游街示众,他亦耀武扬威乘马跟随在后,到达走马街口,忽由东升里方面,发出手枪声儿响,尹昌衡便急急退了回来,经查知为赵尔丰的保镖所为。后来此人虽曾逮捕,但未予深究,并行资遣。”[10]。
根据当事人郭沫若之回忆录《反正前后》(郭沫若著,华夏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中的记载,赵尔丰受难前后过程如下:“快到阴历年底了,赵尔丰依然住在总督署里面。外边对于他造了不少的谣言,说总督署里面藏了好多兵,又有好几架机关枪陈列在大堂上,想乘机攻打出来。新政府屡次想要解决他,终不敢轻易动手。快要到阴历的年底了,尹大都督或许也怕是想立出一项功业来挽回他的名誉罢?他终究派了三营人把旧总督府包围了起来。里面并没有甚么动静,他们也就攻打进去。衙门里面那里有甚么兵?大堂上面那里有甚么机关枪呢?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要空得厉害的,是老卒残兵的影子都不见一个。一直走进里面去搜查的是一位哨官,名叫陶泽锟。他最后终究搜到了赵尔丰的寝室,他闯进门去,里面打了一发手枪出来。赵尔丰病了,是睡在床上的,只留着一位“蛮丫头”(四川人是这样称呼的,是否“蛮子”我不知道)在服侍他的汤药。那打手枪的就是这位蛮丫头了。一位病夫,一位女子,当然只好束手就擒。蛮丫头好像当场便被枪决了,赵尔丰便从病床上拖了起来,由督署街拉到皇城,他的脑袋子也就和端方的一样被指挥刀斩了下来。赵尔丰假使不病,或许他早已设法逃跑了?他病了,全无抵抗地遭了别人的屠杀,尽管在他生前人人曾经以“屠户”目之,待他一死,对他却隐隐有些惋惜。他在经营西藏上,大约很受了一番辛苦,年纪才五十上下,头发都已经白了。特别令人惋惜的是他的蛮丫头,四川人差不多没有人不称道她的。这位少数民族的女性为中国封建势力的末路,却点缀了一段优美的光辉。古代的所谓“忠义”,结晶在这位女性身上了。赵尔丰死后还有小小的一场波折。陶泽锟杀了赵尔丰后,尹大都督立地升他为标统。大都督自己把赵的首级提在手里打马出都督府,游街示众。待他跑到东大街,从一家店铺的楼上“搭”的一声打了一枪下来,打中了他背后的一位马弁。大都督回马便跑,提着人头又跑回都督府里去了”[11]。
Remove ads
评价
近代中国对赵氏的评价多有争议,有人认为赵氏在历任各地方行政长官过程中实行严厉和强硬的统治,比如在永宁地方镇压哥老会暴乱,以及镇压保路运动,对平民进行了屠杀,民国与中国共产党官方在八十年代前对其评价极为负面,其中均称赵氏是一个“屠夫”、“刽子手”或“杀人王”。[12][13][14][15] 自八十年代后,由于日益紧张的西藏地方局势,亦因摆脱文革时期极左的革命史观,获得一定程度内扩大的学术自由空间,中共历史学术界重新评估赵尔丰的历史贡献,高度肯定其在川康地区的改土归流与近代化建设,利于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关于如今中国大陆历史学界对赵尔丰及其改土归流政策的评价,根据《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马菁林著,巴蜀书社出版发行,2004年2月第一版,第177-182页),赵尔丰之川边改土归流政策的历史意义如下:一、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对消除土司封建割据、阻止帝国主义阴谋分裂我国藏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废除封建农奴制、实行领主经济到地主经济到转变,对川边藏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三、打破了川边藏区的闭塞状态,促进了藏汉人民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藏汉人民的了解和团结;四、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对巩固我国西南国防起了重要作用[16]。
而对于赵尔丰身死成都后,川康地区秩序大乱、改土归流濒于崩溃等悲剧的原因,《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马菁林著,巴蜀书社出版发行,2004年2月第一版,第183-190页)给出的总结性分析为:一、改土归流并未动摇川边藏区社会的根基;二、时局困顿,改土归流缺乏牢固支撑;三、改土归流时间仓促,措施不到位,政权根基不稳固[17]。
也有学者(如章士钊等)提出应该全面公允评价赵氏,在揭露其错误的同时,应该注意到他在历任地方长官过程中的确也对地方的治安稳定和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在对川边的事务处理方面有不可以磨灭的贡献,据统计赵氏所收复的川边土地东西约三千馀里,南北约四千馀里,赵氏在其中设立行政单位有三十馀个,这也成为后来民国西康省设治的基础。这也使得清末的西藏局势没有向更坏的方向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927年,章士钊创作诗卷《将军叹》中,对赵尔丰的军事才能及整治川边的功绩给予了肯定。“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政变始辛亥,全川如沸羹;纵贼舞刀来,丧此天下英”。
尚秉和在其《辛壬春秋》一书中说:“尔丰自光绪三十一年以次,勘定康地,驰驱劳瘁,至是凡七年,共用款六十余万,部拨经费尚馀三分之一,而西康全域皆定。尔丰之治康,以傅嵩谋。狎其人,并知其山川扼要形胜。”尚秉和亦断言:“自清以来,治边者无有著功若此者”。
贺觉非在《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中的《赵尔丰经历情况及其永世》注中也说:“尔丰之治边也,先与兵威,……边地既定,即从事各种建设。……但奠定西康政治之始基,宜为赵氏。……赵本人亦明敏廉洁,办事公正。犯法者虽近亲不稍恕,康人多信服之”。
锡良对赵尔丰极尽推重之词:“忠勤纯悫,果毅廉明,公尔忘私,血诚任事”。
赵尔丰曾在路途发现一家百姓无隔夜之粮,而地方官不知,即以严惩。“知县是知一县之事,即知人民事也。故勤政爱民者,因爱民而勤政。非勤政为一事也,爱民又为一事也。凡民有疾苦,而官不能知之,不能救之,是贼民者也。”[1]
中国藏史学家吴丰培在其整理作品《赵尔丰川边奏牍》(吴丰培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1984年8月第一版)的跋部分(第507-509页)评价道:“综览其经营西康,前后五年,颇有成效。其所以致力于此者,实为巩固四川地域,保卫西藏领土,抵御外人窥窈,防止藏员之外向,其对于中英印藏之条约,提出挽回权利之议,极有见地。支援川军入藏,维护地方政权,主张“据其政而存其教,抚其民而移其俗”[18]。
英国领事官埃里克·台克满(Eric Teichman)在其回忆录《一个领事官的藏东之旅》(Travels of A Consular Officer in Eastern Tibet)(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22年版)本中这样评价赵尔丰:“赵尔丰于1911年8月抵达成都,就任四川总督。几乎与此同时,始于中国西部民变的反对清王朝的革命爆发了。这位老战士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并在成都被围困了三个月。然而,到了11月,革命党人杀害钦差大臣端方以及汉口发生军队起义的消息传到省城后,他有条件地投降了,四川共和国随即宣告成立。12月23日,他被革命党人背信弃义地斩首。就这样,中国最伟大的帝国构建者之一,悲剧性地、不光彩地死于自己同胞之手,而中国对西藏的统治优势也随他一同消逝了。赵尔丰在许多方面与中国普通的高级官员不同。他身材轻瘦而结实,饮食节俭,并且总是准备着与他的官兵们一同承受边疆征战所带来的艰辛。他不像有些柔弱和贪图安逸的四川人,他鄙视轿子,并选择骑马走遍了藏东。他在康区的所有军事行动都普遍取得了成功,常常通过虚张声势和精明的外交手腕,与武力一样达到他的目的。但是,当他必须作战时,他的战役总是计划周密且执行到位。他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突然袭击攻占了德格,随后迅速向昌都推进并突袭了西藏的心脏和中心——拉萨,此后他便能逐步吞并该国其余部分而无需面对严重抵抗。然而,必须公正地指出,相较于他那些以失败著称的后继者,赵尔丰始终得到了其兄四川总督的全力支持,并且他们背后都有清帝国的权力和威望;而在帝国覆灭、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西部的各个军事领导人之间行动上的凝聚力和统一性,几乎与从藏东的土邦之间一样缺乏。尽管他因据称倾向于大规模处决而在四川人中被称为"赵屠夫",并且尽管他的行为无疑有时对不幸反对接受中国统治的西藏人表现得极为严厉,但他的声誉仍然是一个公正之人;并且,他在毫不犹豫地斩首顽抗的藏族酋长或头人的同时,也同样准备处决自己官兵中的违法者。赵尔丰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拥有威严的个性,时至今日,在藏东,人们既记得他的严厉,也记得他的公正和公平交易;而近年来,由于他后继者的软弱无能和残酷压迫的统治,他在公正方面的声誉反而有所增长。然而,在喇嘛们中间,他的名字被普遍咒骂,视其为头号敌人、寺院的破坏者和僧侣的杀戮者。赵尔丰以及自他以后许多边疆地方中国当局所采取的这种反喇嘛态度,是对清朝传统政策的逆转,清朝过去主要借助喇嘛教来行使对西藏和蒙古的权威”[19]。
Remove ads
家人
- 高祖:赵洵,兄弟有赵淳、赵濂。
- 曾祖:寅宾。
- 祖:(赵)达纶,取满名,不冠以汉姓。其弟达禄。达纶堂亲有阿林 (乾隆进士)、(赵)珠敦、寅亮、寅羲、达诚、达瀛等。达瀛娶道光帝和妃亲侄女(父延昌),达瀛的兄弟和子女同贵族多有联姻。
- 父:(赵)文颖和堂弟(赵)文起是道光25年同科进士,文荣,同治戊辰进士。文起女婿正黄旗汉军衡州府知府曹裕庆,侄女曹氏嫁山东巡抚文彬之子进士延燮。
- 兄弟:赵尔震、赵尔巽、赵尔萃。
- 孙:赵守俨,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
- 曾孙:赵珩,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作家。
- 同族赵氏:众多,列举几例姻亲如下。一赵氏,乃进士承龄(裕瑚鲁氏)之母,其父正蓝旗汉军赵寅亮,胞叔乾隆辛丑科进士阿林 (乾隆进士),堂姊赵氏嫁正蓝旗满洲、嘉庆辛酉科进士他塔喇氏秀堃,胞姊赵氏嫁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李氏舒辰,父内务府六库郎中兼骁骑参领恒林,嫡堂弟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进士舒贵。一赵氏,进士承龄(裕瑚鲁氏)之妻,父正蓝旗汉军赵达诚,祖父赵寅亮;承龄的妻、母均属正蓝旗汉军、清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家族。一赵氏,父正蓝旗汉军赵达瀛,祖伯父乾隆辛丑科进士阿林 (乾隆进士),曾祖乾隆癸酉科举人赵淳。赵氏,阿林 (乾隆进士)侄孙女,嫁山东巡抚文彬之子延照。一赵氏,阿林 (乾隆进士)孙女,嫁礼部尚书贵庆子吏部郎中宝源局监督浙江嘉兴府知府瑞琇。一赵氏嫁杨佳氏钟祥 (嘉庆进士)堂兄弟浙江嘉兴府知府进士锺裕。一赵氏嫁将军明谊。一赵氏,阿林 (乾隆进士)侄孙女,嫁徐桐之子徐承熊。一赵氏嫁英廉后代(冯氏)巴扬阿。一赵氏嫁总督柏贵。一赵氏嫁张氏保淳。一赵氏嫁李质颖曾孙、安龄侄进士(李氏)丰安。一赵氏嫁道光帝和妃侄子湖北按察使福珠隆阿。另有赵氏女子和宗室爱新觉罗氏联姻较多。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