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橡皮轮胎杀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能輪胎殺人事件
Remove ads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英语:Rubber)是一部2010年英语法国独立讽刺奇幻喜剧恐怖片,由昆汀·杜皮尔自编自导,史蒂芬·史宾尼拉萝珊·梅斯基达杰克·普拉尼克海莉·雷姆英语Haley Ramm温·赫斯英语Wings Hauser伊森·柯恩英语Ethan Cohn主演。故事描述一个具有生命的轮胎开始利用念力在美国南加州莫哈韦沙漠附近的小镇大开杀戒。电影有著戏中戏的元素,而最著名的是片中所传达的“没有理由”思维。

事实速览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Rubber, 基本资料 ...

起初,杜皮尔创作了一篇关于来自外太空的立方体入侵地球的故事,但之后将主角改成了轮胎,而成为了描述轮胎杀手故事的《超能轮胎杀人事件》。杜皮尔也吸收了一些《牛排》(2007年)的失败经验来作为创作的一部分,如增添荒诞和恐怖的元素、将电影的语言设定成英语。该片以低预算的形式于十四天内在加州各地拍摄完成;身为非电影专业人士的杜皮尔还独自完成了摄影、调色和剪辑。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2010年5月15日登上第63届坎城影展影评人周英语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举行全球首映,并于2010年11月10日法国上映。外界对于该片的评价整体褒贬不一,制作手法、风格和主题大多获得了认可,但剧情则被认为不够吸引人,背后的隐喻和内涵也不易理解。影评人常将该片拿来与大卫·林区的电影和约翰·卡本特的《克丽丝汀魅力》(1983年)作比较。《超能轮胎杀人事件》在日后受到部份粉丝喜爱而获得了邪典电影的地位。

Remove ads

剧情

1990年代后期,一群人聚集在美国南加州莫哈韦沙漠中一起观看“电影”。一位名为查德的警长指出,电影中的许多片刻都是“没有理由”的发生,就像生活中充满著“没有理由”,而这部片便是对“没有理由”的敬意[7]。然后,一名会计师将双筒望远镜交给这群“观众”后骑著自行车离去。观众们便开始利用望远镜注视远方,等待“电影”的开始。在整部片中,这群人是为了对目前为止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而存在。

沙漠中的某处,一枚名为罗伯的轮胎突然活了过来,首先学习如何直立,然后滚动。他在途中碰到一支塑胶水瓶,犹豫后将其碾碎,又碰到了一只蝎子并碾碎了它;最后当它碰到了一支玻璃啤酒瓶时发现无法将其碾碎,直到它发现自己能够利用念力摧毁瓶子。之后,它又对锡罐和兔子上测试新发现的力量——炸裂[7]

罗伯看见了一个名为希拉的女人开车经过,并试图在她身上运用自己的力量。但它只能成功使她的汽车无法发动;当罗伯企图接近希拉时,被后方一辆卡车撞开而失败。希拉的汽车得以发动后继续行驶。罗伯炸裂了一只乌鸦后,找到了那名驾驶卡车的人并用同样的能力炸掉了对方的头。罗伯到附近的一家汽车旅馆并找到了正在淋浴的希拉。当罗伯住进她旁边的房间后,汽车旅馆的女佣进来发现有个轮胎正在淋浴后将其扔出房间,罗伯重新进入房间并炸毁了女佣的头。这使查德插手介入这起谋杀案[7]

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已过了两天,其中大多数人都快饿死。会计师叫醒他们,并给他们一只烤火鸡吃。此后不久,他们开始遭受剧烈的腹痛。回到正剧,查德正在询问旅馆的主人,但毒药(即火鸡)已发作,使观众全数死去,这让他试图要其他角色回家,电影现在可以结束。但会计师告诉查德,其中一个观众是坐轮椅的人,他没有吃过中毒的食物,所以电影还没有结束。尴尬的是,查德必须继续剧情并再次向旅馆主人审讯;查德在目击罗伯杀死旅馆主人后,带领著警察同仁开始进行“轮胎狩猎”。同时,会计师试图用更多的食物毒害那名坐轮椅的观众,但会计师却自己把食物吃掉而死去[7]

罗伯遇到一群人在焚烧一大堆轮胎,然后电影跳到三天后,显示出罗伯陆续杀死了许多人类。警察们发现它在屋子里观看赛车节目后,查德将炸药绑在一个女假人(形似让罗伯感兴趣的希拉)上并找来了希拉与罗伯对话,以企图利用罗伯的炸裂能力来触发炸药,从而炸死自己。但罗伯炸毁假人的头部时,炸药却没有爆炸。坐轮椅的人前来嘲笑查德的失败计划,这让被激怒的查德决定用一把霰弹枪直接了结罗伯,以结束电影。坐轮椅的人手持罗伯的遗体,并继续批评他的行为已构成了“反高潮”。

但罗伯并未死去,而是以一辆三轮车的样貌重生,促使坐轮椅的人向查德抗议这部电影还没有结束。坐轮椅的人还对罗伯表示他是观众,所以不能被杀。罗伯无视并杀死了对方。罗伯开始沿著公路前进,且所经过之处的轮胎都被赋予了生命并跟随著罗伯;招募了一批轮胎的罗伯最终驶向好莱坞,电影就此结束。

在片尾,开场片段的再次上演,但是这次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这表明查德没有在和任何人说话。

Remove ads

演员

Remove ads

制作

剧本

Thumb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由昆汀·杜皮尔自编自导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的剧本由法国籍导演昆汀·杜皮尔创作,剧本花了三周的时间完成,篇幅不超过40页[10][11];与此同时,他也在撰写著《不真实的荒谬英语Reality (2014 film)》(日后于2014年上映)的剧本[9]。由于《牛排》(2007年,仅在法国上映)在商业表现上失利,使他将《超能轮胎杀人事件》剧本撰写成英语,以试图在国际上获得更广大的关注[12][13]。杜皮尔起初写了一篇关于立方体入侵的故事——《立方体之日》(Day of the Cubes),即《超能轮胎杀人事件》的原型;内容描述来自外太空的立方体入侵地球,无处不在的立方体漂浮在空中,这些立方体能使人们的头部爆炸[9][12]。他在写了十页草稿后,使用电脑软体生成的数位立方体进行一些测试,但在认为这并不有趣后将立方体改成了一枚轮胎[9][10]。写了差不多20页的轮胎故事后,杜皮尔开始感到厌倦,他认为这故事和《大白鲨》(1975年)没什么不同,只是将当中的鲨鱼换成了轮胎[10]。之后,他为剧本增加了其他的怪异元素,如恐怖氛围和角色间的尴尬处境,这部份受到了自己过去经历的影响——他的《牛排》在法国戏院放映时,他曾偷偷地溜进放映厅中,却发现厅内空无一人,令他感到恐怖[3][10]

片中包含著一些愚蠢、有趣和荒谬的事物,但为了不让电影显得可笑,杜皮尔还为主角轮胎增添了情感及思想方面,如轮胎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形状并想起自己具有生命。杜皮尔运用摄影、音乐和一些手法让观众了解轮胎的思考过程,这方面受到了《瓦力》(2008年)的影响[11]。在写作过程中,杜皮尔将轮胎设定成一个邪恶的人物,但在开拍时却没有为此有邪恶的感觉,使他将轮胎的行为模式设计得宛如只狗一般;他形容轮胎:“更像一只笨狗,而非仅仅是个恶徒。”[14]

Remove ads

发展

《牛排》的失利令杜皮尔感到沮丧,但他仍决定推出《超能轮胎杀人事件》来作为自己的下一部长片作品[10]。完成剧本后,杜皮尔搬到了较适合拍片且便宜的洛杉矶[15]。在前期制作阶段,《超能轮胎杀人事件》没有片商愿意投资,但从技术人员到演员,每个人都对剧本感到兴奋[9]。早在剧本之前,杜皮尔就与制片人葛瑞戈里·贝尔纳(Gregory Bernard)见面;贝尔纳向他表示:“我们都感到沮丧,无法足够快地完成电影拍摄,所以我将自己的钱花在该项目上,我们不依赖任何人来摄制。”[16]虽然制作预算不高,但杜皮尔对电影制作拥有完全的掌控权,而贝尔纳也对前者的创作想法及热情感到敬佩[16]。电影完成后再次遇到了在法国出售它的麻烦[9];当决定在第63届坎城影展上展出该片时,原本不太喜欢它的德法公共电视台才决定入资,以成为赞助商[15]

电影受法国资助制作,片中需要包含至少一名法国演员参与,所以聘请了当时住在洛杉矶的萝珊·梅斯基达,梅斯基达也为此请一名教练协助自己尝试练习口音;杜皮尔对她的表现赞赏有加[14]。该片的选角导演为唐娜·莫朗(Donna Morong),她安排了许多演员提供给杜皮尔,杜皮尔则会以演员是否能理解剧情作为挑人的标准[15]

Remove ads

拍摄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的制作预算为80万美元[3],主要在洛杉矶及莫哈韦沙漠加州各地拍摄,拍摄期仅十四天;杜皮尔对此形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很长的短片。”[10]

轮胎罗伯(Robert the Tire)以遥控的方式演出,而非CGI效果,但光是要让轮胎滚动就是个难题[11][14];由于轮胎有著明显的“空洞”,使得他们很难将遥控装置藏在里面,加上虽然剧组一共有三枚轮胎能使用,但拍摄时只用上了一枚轮胎。除了遥控外,剧组还利用推车、钢丝甚至是徒手的方式来让轮胎在某些场景以手工操作的方式活动[12]。对此,杜皮尔会使用一台轻巧型的佳能 EOS 5D Mark II来为拍摄找到合适的角度(如从高处至能看见胎面的近距离)[17][11]。在实景拍摄的前三个月,杜皮尔用刚买的佳能5D在法国南部的科西嘉一个人用轮胎进行了一些测试;感到满意的他将拍摄正片的素材转移至35厘米英语35 mm format上。佳能 EOS 5D Mark II的好处是较为拍摄节省时间,以应付剧组一整天不断进行的工作[14]。虽然杜皮尔不喜欢CGI,但该效果仍用于头部爆炸镜头;在拍摄期间,杜皮尔曾使用爆破装置来尝试让假头爆炸,但成效不佳,使他们额外利用CGI添加了​​一些鲜血和肉块,以让效果看起来更具说服力[11]

杜皮尔本身并非电影专业人士,也没有受过电影学校的教育,但他独自完成了摄影、调色和剪辑;他认为《超能轮胎杀人事件》在银幕上看起来完全不像业馀电影,并希望年轻且具抱负的创作者在看完电影后能说出“哇,这很有说服力。”[13]

Remove ads

主题

虽然该片与《牛排》一样带有黑色喜剧并侧重于非凡生活的元素,但杜皮尔喜欢电影带有各种涵义,而非仅仅是为了有趣或悲剧,之后拍摄的电影不会再和《超能轮胎杀人事件》有相似之处[11]。片头中提及的“没有理由”思维包括了“史蒂芬·史匹柏的《E.T.外星人》为什么是棕色的?为什么陶比·胡柏出色的《德州电锯杀人狂》中的角色没有上厕所也没洗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自然接受导演提出的前提概念[18]。杜皮尔对此表示:“好吧,我只想拍摄一部关于轮胎的电影,而我不想解释如何成真。”而非像主流电影一样会解释“如何将物体变成生命”,所以避免会让人感到困惑,才会在电影开头介绍了此概念[10][11][13]。杜皮尔制作该片的用意是能使人发笑,“我认为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不想让人们思考、哭泣或关心,只想让他们笑。当您大笑时,这是纯粹的情感且对健康有益。没错,那是我唯一关心的事,只是不想做得太聪明。”[9]

此外,《超能轮胎杀人事件》还被外界拿来与大卫·林区的电影[11]约翰·卡本特的《克丽丝汀魅力》(1983年)作比较[13][17];但杜皮尔表示并不喜欢拿自己与林区作比较[19]。史匹柏的《决斗英语Duel (1971 film)》(1971年)是该片最主要的影响对象,片中的卡车看似普通却被其剪辑和镜头调度呈现得相当可怕,杜皮尔用此作为塑造轮胎的灵感[14]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被外界认为是在嘲讽好莱坞及业内外的相关人士(如电影人、观众和影评人等)[9][18][20]。片中的另一主要视角来自于一群观众在沙漠中正在观看这部电影(戏中戏),并对轮胎做出各种不同层面的价值批判[18],但他们最后被毒死;杜皮尔表示:“显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毒药的解释,”“就像‘哦对,好莱坞正在毒害观众。’随便你想什么,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对这些角色感到厌倦:‘好吧,去他们的,让他们中毒吧。’”[3]电影结尾是三轮车带领著一批轮胎迈向好莱坞,以呈现出各种悬念。虽然该片不会再推出续集且杜皮尔表示以后还会再拍恐怖片,但这结局仅是在嘲讽老套的好莱坞式结局[11]

Remove ads

音乐

事实速览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 (原声带) Rubber (Original Soundtrack), 发行日期 ...
更多信息 评论得分, 来源 ...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的配乐由加斯帕德·奥格英语Justice (band)和昆汀·杜皮尔(化名为Oizo先生)编曲[21]。杜皮尔表示自己作曲时“没有过程,仅遵循我的直觉”,且他还会随身携带一台装有简易制作软体的笔记型电脑[15]。其限量版迷你专辑发行于2010年7月12日[22],而官方原声带则于2010年11月8日发行[23]

musicOMH英语musicOMH》的班·霍格伍德(Ben Hogwood)给了该原声带三颗星(最高五颗星)的评价,他认为奥格和Oizo先生创作的音乐带有古怪感且确实为电影增添了紧张感,但有时处理地不太妥善;霍格伍德还指出其中〈Tricycle Express〉一曲最为出色,类似傻瓜庞克的风格[24]

更多信息 曲目列表[21], 曲序 ...
Remove ads

发行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2010年5月15日在第63届坎城影展影评人周英语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上举行全球首映[25][26],并获得了好坏两极的反应,有许多观众对其感到困惑[12]。首映后,该片成功被卖到了二十个国家[9],其中Magnet Releasing英语Magnolia Pictures取得了其美国发行权[27]。2010年7月9日,该片在加拿大奇幻影展英语Fantas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展出,这是它首次在法国外的地区放映[28]。该片于2010年8月20日在多伦多暗夜恐怖影展英语Toronto After Dark Film Festival上作放映[29],后于2010年10月8日在锡切斯影展上放映,并获得了好评[30]。其中在多伦多的放映中,《Fangoria英语Fangoria》的崔佛·帕克(Trevor Parker)称该片“深深分裂了”观众的反应,他指出电影获得了“广大的笑声和掌声,以及Fango[注 3]在展场上听到的唯一嘘声。”[31]2011年3月21日,该片也在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放映[32]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2010年11月10日法国正式上映[7],2011年2月25日在美国以VOD形式发行[33][34]。放映该片的戏院并不多,全球票房最终总计10万美元[1]。《超能轮胎杀人事件》的DVD蓝光光碟于2011年6月14日发售[35][36],蓝光中附有分别与导演昆汀·杜皮尔、演员史蒂芬·史宾尼拉杰克·普拉尼克和萝珊·梅斯基达的访谈,以及幕后花絮、广告片和院线版预告片[37]

反响

评价

《超能轮胎杀人事件》在影评界及观众间整体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12][13],外界大多称赞其古怪的题材、风格、制作手法及主题,但也有影评认为轮胎杀手的故事难以撑起一部电影[7]汇总媒体网站烂番茄基于87条评论,该片持有69%的新鲜度,平均评分为6.10/10,但观众方的新鲜度仅46%;该网站共识:“聪明的预述得以富有漫画式的血腥和暴力,但由于导演昆汀·杜皮尔一些未必正确的叙事技巧而受阻。”[38]而在Metacritic上根据21篇影评则获得了59分(满分100),评价两极[39]

波士顿环球报》的泰·布尔给了该片两颗星(满分四颗星)的负面评价,他认为片中虽然有一些敏锐、有趣、超现实主义的成份,但对其短短的片长来说仍不足,并在评论中写道:“如果《超能轮胎杀人事件》的灵巧度能有一半的高明,那么我们可能在这谈论的是能引起轰动的午夜英语Midnight movie四星级经典。”[40]Deadspin英语Deadspin网站的威尔·莱奇英语Will Leitch给出了“D”的分数,他认为解释该片的含义就像是被杜皮尔玩弄于股掌间,它就和杜皮尔其他电影一样的愚蠢、虚假、空虚且毫无意义,“这是一部关于如何看电影的愚蠢电影。”[41]环球邮报》的连恩·莱西(Liam Lacey)从满分四颗星给了该片两颗星,他表示:“比起一部真实的电影,它更像是一种愚蠢的挑衅,《超能轮胎杀人事件》透过一系列的变奏而像是一部乏味的主题音乐剧。”[42]影音俱乐部网站的史考特·托比亚斯(Scott Tobias)将该片评为“C”的分数,他在评论中写道:“这部如此傲慢的‘杀手轮胎电影’丧心病狂地令人敬佩,它的聪明度大约是它自认的一半。”[43]好莱坞报导》的贾斯汀·洛(Justin Lowe)认为以杀人轮胎做噱头的《超能轮胎杀人事件》还不足以让人感到恐怖,也没有黑色喜剧那么有趣;相较之下,轮胎的表现手法比叙事更吸引人,加上角色和真实感不足,使电影无法获得任何吸引力[44]

相反地,《纽约时报》的曼诺拉·达吉斯英语Manohla Dargis对于该片的制作手法、风格及片中传达的“没有理由”思维表达赞赏,认为摆脱了在叙事上的束缚,并拿来与约翰·卡本特的《克丽丝汀魅力》作比较[17]卫报网站英语TheGuardian.com菲利普·法兰奇英语Philip French给予正面的评价,指出该片令人联想到《幽浮魔点》(1958年)和《幽灵追魂车》(1977年),并在评论中写道:“电影可谓又调皮又古怪,且朝著正确的精神迈进而非娱乐。”[45]IndieWire网站的艾瑞克·柯恩(Eric Kohn)给予该片“B+”的好评:“以俏皮的自我反思,杜皮尔利用他的优势花招讽刺电影自负的本质。”[46]Den of Geek英语Den of Geek网站的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认为《超能轮胎杀人事件》之所以评价两极是因为以长片来说其第二幕过于枯燥,必须得依靠“观众”和警察的加入来充实剧情,所幸第三幕令人震惊的转折挽救了电影[20]。《超能轮胎杀人事件》在法国、英国香港公众的反响良好;尤其该片在香港放映时尽管有些观众不懂英语,但仍在看电影并发笑,制片人贝尔纳表示,“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但影像和叙事确实发挥了功效,因此看到亚洲人群的反应如此出色真是令人兴奋。”[16]

随著时间的推移,《超能轮胎杀人事件》受到部份粉丝的喜爱而获得了邪典电影的地位[2][47][48][49][50][51]

Remove ads

奖项

更多信息 奖项和提名, 奖项 ...

备注

  1. 昆汀·杜皮尔的音乐艺名。
  2. 未收录于原声带中。
  3. Fango为《Fangoria》的简称。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