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爱氏鹇

雉科鷴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愛氏鷴
Remove ads

爱氏鹇学名Lophura edwardsi越南语Gà lôi lam mào trắng𪃿雷藍毛𤽸[注 1],英语:Edwards's Pheasant,台湾作爱德华氏鹇),是鸡形目雉科鹇属下的一种鸟类。[3]该物种是地面性的杂食动物,并仅分布于越南中部的低海拔潮湿森林中。[7][8][9]曾为一个独立物种的越南鹇(英语:Vietnam Pheasant)现多视作爱德华氏鹇的变种,因此其名称在两个物种合并后也可用以指称本物种。[8][10]

事实速览 爱德华氏鹇, 保护状况 ...

爱德华氏鹇为雌雄异形,其中雄性成鸟鸟除头部具白色羽毛之外,全身几乎为深蓝色,是鹇属中唯一几乎皆为蓝色的雄鸟;雌鸟及幼鸟则为栗色羽毛;且成鸟皆有红色的脸部皮肤。[7][11]:535[12]:148圈养环境下每窝产4—7枚卵,约21—22天后孵化。[11]:535可与白鹇杂交产下曾被误认为一个物种的皇鹇[13]

这个物种因栖息地遭到破坏、破碎化陷阱狩猎的因素,在1928年至1996年间几乎没有观察报告,并自2000年5月起就再也无确切的野外观察报告,被一些学者认为可能已经野外绝灭[10][14]动物园内的圈养个体虽有近亲繁殖的问题,但目前正有相关的管理及保育企划正处理问题并尝试放归这些鸟类回归自然。[12]:149[15]有鉴于野外可能极小且分散的族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爱德华氏鹇列为极危,并亟须进一步的调查及保护。[1][10]

Remove ads

物种命名与分类

1895年,一位居于越南广治省的法国传教士P. Renauld(或作Father Renaud)在附近的山区首次发现爱德华氏鹇,他将三雄一雌制成标本后寄回位于法国的自然史博物馆[16][15]法国鸟类学家埃米尔·乌斯塔莱英语Émile Oustalet以此标本于1896年描述该物种,并赋予其Gennaeus Edwardsi原文如此的名称。[16]

鹇属

白鹇

黑鹇

鳞背鹇

爱德华氏鹇

“越南鹇”

蓝腹鹇

凤冠火背鹇

黑尾鹇

泰国火背鹇

棕尾火背鹇

马鸡属

彩雉属

基于数个资料库分析建立的支序图[17]

分类上,有文献会将其归入Hierophasis亚属下。[18]在关系上与两个物种最接近的是蓝腹鹇,两者在约2.71百万年前(约上新世晚期)分化成两个物种。[19][20]

其属名Lophura来自希腊语λόφος转写:lophos,意为“冠、峰”)及οὐρᾱ́转写:oura,意为“尾巴”)。[21]:231而种小名edwardsi则是取自法国鸟类学家暨古生物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英语Alphonse Milne-Edwards的名字。[21]:143[22]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爱德华氏鹇的体长58—65公分,体重平均约1091公克。[7][9]鸟喙宽平均约9.6公釐、深平均约10.1公釐、嘴峰长平均约34.1公釐;翼长平均约21.04公分;跗跖平均长约71.9公釐。[9]尾长平均约19.3公分,另一份资料指出雄鸟尾长24—26公分、雌鸟20—22公分。[9][11]:535

成鸟的鸟喙呈白色并泛绿,眼睛红褐色,脸部的裸露皮肤鲜红色,外侧尾羽黑色,腿红色。[23][18]雌雄异形,其中雄鸟具有光亮的深蓝色或黑色带蓝色光泽的羽毛,头顶白色,尾巴短且带有绿蓝色边缘。[7][11]:535是鹇属中唯一一种仅头部白色其馀皆深蓝色的雄鸟。[12]:148而雌鸟主体则是灰褐跟红褐色羽毛,并带有不明显的斑点,也几乎没有头冠。[7][18]

幼鸟是与雌鸟相似的栗色体色,差别在肩或背部会有一些黑色斑块,喉部则为浅黄色。[7][11]:535[18]幼年雄鸟在第一年内(约12周时)就会开始在颈部长出成鸟的羽毛。[11]:535[15]

目前已被证实为爱德华氏鹇与白鹇混种的皇鹇,其长相相当类似于爱德华氏鹇。[13][23]其羽毛介于两物种之间,仅差别后者雄鸟头顶并非白色,较难在野外区分。[13][23]蓝腹鹇雄鸟则跟爱德华氏鹇差别在于前者颜色更为丰富,且背部及尾巴为白色。[11]:535黑鹇的西喜马拉雅亚种雄鸟则腹部具浅色斑纹。[11]:535

Remove ads

越南鹇

Thumb
一对“越南鹇”

1975年,越南鸟类学家武贵越南语Võ Quý于其著作《越南鸟类》(越南语Chim Việt Nam𪀄越南)中指出,广治省北方的河静省奇英县山区存在一种与爱德华氏鹇非常相似的鹇,但其雄鸟的羽色较深,且有4枚白色尾羽,反观爱德华氏鹇雄鸟的尾羽为带金属光泽的深蓝色。他主张必须将这种鹇视为一个新物种——越南鹇,并以河静省之名,将其学名取作Lophura hatinhensis[24][6]两者的雌鸟则几乎没有差别,仅整体体色可能较爱德华氏鹇偏暖色。[7][25][26][27]

有关越南鹇的研究相当稀少,加上与爱德华氏鹇高度相似,使越南鹇的分类地位在1986年—2005年间的不同研究中一直有所歧异。[25][11]:436较早的粒线体DNA研究认为这两个“物种”是在近10万年内分化的,但在2012年的研究中,以邻接法建立的亲缘关系树显示出两者的粒线体DNA控制区域英语mtDNA control region序列相当接近。[25]在过去的报告中显示其白色尾羽特征不稳定:不仅枚数不定、生长时间与颜色的分布皆不固定及可能不对称,或长出白色的三级飞羽,且一些被认为属爱德华氏鹇的个体也在日后长出了白色尾羽。[25][15]因此在该次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历史纪录认为:越南鹇可能是因爱德华氏鹇近亲繁殖所导致的个体变异,并建议取消该其物种地位。[25]

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鉴于该物种描述不充分,且变种假说仍没有被解决的缘故,因此于当年的名录中取消其物种地位。[3][28]另一鸟类名录《The 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英语The 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也在同年稍晚跟进移除。[29]在2014年被国际鸟盟取消其地位前,物种状态被评为濒危[26][30][31]至2020年后其物种地位才被完全并入爱德华氏鹇内,因此现在“越南鹇”也常用以指称本种。[8]

分布与栖息环境

爱德华氏鹇仅分布于越南中部地区的广治省广平省承天顺化省之间,并根据越南鹇的分布地点推测在河静省也有分布,是几乎只仰赖于低地森林的物种。[7][15][14]其生存环境为海拔300公尺下的次生常绿灌木与潮湿茂密森林内,通常长满藤蔓、棕榈根竹子。[7][12]:147[8][27][注 2]该地区全年湿度较高且降雨非常丰富。[27]

习性

爱德华氏鹇因为在野外极少被观察到,因此其野生个体的行为资料相当稀少。[12]:148但据其他森林雉科生物的生态而言,应为早晨和傍晚时觅食,而夜间栖息在树上的生活型态。[12]:148少数早期资料提及这种鸟类性喜隐蔽,且充满警戒心。[18]

圈养中,这种物种只要有遮蔽物就不畏寒冷,且15平方公尺的笼子就能容纳一对成鸟。[15]

食性

在圈养环境中,爱德华氏鹇就如同一般鹇属鸟类会食以种子、浆果、嫩叶、谷物、饲料等为食。[12]:148[8]

繁殖

Thumb
爱德华氏鹇的卵标本

圈养环境下,配对的爱德华氏鹇成鸟会在1—2月时就开始有求偶的行为,雄鸟会鼓动其翅膀、竖起冠羽及背部羽毛展示自身,而雌鸟会在3、4月之交时产卵。[15][27]巢穴通常会藏匿于隐密处,以一个浅坑及一些植物碎片组成。[15]每窝产4—7枚卵,卵大小为长45公釐、宽36公釐,是淡粉褐带白色点的颜色,在两端斑点较多。[11]:535[15]约21—22天后孵化。[11]:535通常会在两岁时进行首次繁殖。[12]:148

虽然爱德华氏鹇容易人工繁殖及饲养,但1977年的文献指出这个物种已经有过度近亲繁殖的现象,并导致许多成鸟不育及胚胎难以孵化等问题。[12]:149据传目前1000多只的现存个体多为1920年代时所捕获的三十几只个体的后代,且遗传变异性非常低,并可能还有跟其他物种杂交造成的基因污染。[19][18]目前已经有纪录显示在1960年代末出现了雄鸟冠羽消失,以及出现白色尾羽个体的形态学变化。[15]

Remove ads

叫声

爱德华氏鹇在感到受威胁时,会发出“uk、uk、uk、uk、uk”或“puk、puk、puk、puk、puk”的低沉喉音。[7][27]雄鸟有时会围绕在雌鸟旁边发出较小声的咯咯声呼唤。[14]

威胁与天敌

爱德华氏鹇现在受到伐木、农业以及越战时大量使用落叶剂(如橙剂)的影响,其栖地已大幅减少。[8][15]而工人砍伐后破碎化的森林更是因为规模不够大,而导致内部的湿度难以维持,变得干燥。[10][14]其过去已知的分布范围内,几乎现在所有森林都已经消失,转变为灌溉的稻田,且不适其生存。[10][14]且狭小的分布区域更容易导致白鹇与爱德华氏鹇杂交并产生更多的皇鹇,而降低其未来族群数量。[14]虽然有证据表明鹇属鸟类可以生活在狭小的区域内,但没有证据指出可以它们能长期生活于这种受干扰的环境内。[14]

除了栖息环境遭破坏,这个物种也受到盗猎情形影响,同时也有被没有选择性的地面陷阱捕获的问题存在。[8]越南中部的森林中,其陷阱放置的密度明显高于越南其他地区,例如一次在某个保护区的相机调查中就发现“几乎所有合适的相机放置地点中,都被放置了铁丝网陷阱”,且破碎化的森林也导致猎人更容易进入森林中心放置陷阱。[14]

保育情形

自1896年乌斯塔莱的描述后,其相关纪录稀少,并在1928年至1996年间几乎“失踪”,仅在1988年有疑似之目击报告。[32][15][18]虽然这物种曾在过去于四省内被描述为“相当常见”,但是其纪录多仅限于几个地点内。[10][32]1988年及1991年时,国际鸟盟河内国家大学的工作小组至爱德华氏鹇的原生范围内寻找其族群但一无所获,并仅找到白尾的族群,但这些个体仍饱受栖息地损失和捕猎之苦。[11]:4751990年代末,这物种仍在广治省及广平省幸存并被目击。[32]但自2000年5月发现一对孵蛋的配对后,这物种除了于2009年的两个未经证实的纪录之外,就再也未有其野生的目击记录。[14][10][15][27]国际鸟盟在2011年的又一次搜索计划中仍铩羽而归,被认为可能是近400年来首个自野外绝灭的雉鸟。[10][33]

虽然这个物种在野外预估野外的成鸟数量不到250只,几近绝灭,但在不少动物园内皆有其圈养个体。[11]:535[10]目前全世界圈养的爱德华氏鹇数量已经超过1000只,并已经在2004年清除了杂交种,并在2015年开展了以让这个物种回归其自然环境为目标的相关保育企划。[10]

1996年,动物园内近亲繁殖的问题因为在野外捕获了一只雄鸟并获得了一定舒缓,这只雄性带来比专家预期更多的基因多样性,并在2015—2017年的检查中显示仍有20对成鸟拥有较佳的遗传多样性指数。[15]目前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所进行之濒危物种保育计画(EAZA Ex-situ Program)就包含爱德华氏鹇在内,以保护其圈养族群及遗传多样性为目标保育。[8][34]

因为剩存的野生族群可能极小且严重分散,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爱德华氏鹇列为极危,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附录一的物种。[1][2]而各动物园所圈养的已经是近亲的个体可能已为唯一剩下的族群,对其管理及保育是目前最重要的课题。[14]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