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平路

小说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路
Remove ads

平路(1953年6月17日,本名路平),生于高雄市鼓山区,籍贯山东诸城[1],台湾著名华文作家,以小说见长,创作素材包括政治、情爱、权力、历史、知识体系等;亦以文化和社会评论闻名,关心面向及于社会、文化、性别、政治、人权等议题。曾获“国家文艺奖”、“台湾文学奖”、“金鼎奖”、“吴三连奖”、“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散文奖”、“时报剧本奖”等多项荣誉。

事实速览 平路, 出生 ...
Remove ads

简介

1971年平路就读于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后出国进修,拿到美国爱荷华大学教育统计系的奖学金,半年后又转数学系,最后取得数理统计硕士。四年修完博士学位的课程后进入职场。[2]

曾任职美国邮政总署、美国经济与工程研究公司资深统计师,1982年底开始业馀写作,1983年即以〈玉米田之死〉获得《联合报》短篇小说奖首奖,1989年又以〈台湾奇迹〉再次获得同一奖项。平路并获得“时报散文奖”与“时报剧本奖”。

1990年 返台工作半年,担任《中时晚报》主笔与研究室主任,后曾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天下》、《新新闻》、《联合文学》、《联合报》“名人堂”、自由时报》“自由共和国”、《台湾苹果日报》“苹中信”撰写专栏。另曾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与台北艺术大学(国立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研究所任教,并曾任中华民国无任所大使(2001)。[3]

2003年到2010年间,曾到香港担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在任期间筹办“台湾月”[4],为香港每年一度的城中盛事。[5]曾为香港报刊,譬如《南华早报》、《明报》等撰写专栏。

2004年9月,平路以作家身分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2007年起,于不同年度陆续在大专院校担任驻校作家,包括元智大学、中国医药大学等;2019年4月担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驻校作家。

2015年,担任华文朗读节的“2015焦点作家”[6],当年十二月,第二届“全球华文作家论坛”中设有“平路论坛”。[7]

2015年12月,平路以2013年震惊社会的八里双尸案为灵感,发表长篇小说《黑水》,得到文坛高度关注。[8]新书发表会时,事件关系人也到场支持。[9]

2015年9月14日成为财团法人中央广播电台第七届董事长,[10]2019年续任为第八届董事长。在任期间,多次率领央广团队前往泰国、日本、斯洛伐克、德国、莫斯科、阿根廷等世界各国办理听友见面会、与当地电台交流,以及签署合作协议,国际交流与推广成果斐然。

2018年《袒露的心》获得第42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11]

2019、2021年平路分别获邀担任香港书展名作家系列讲座主讲人,举办讲座与朗读会。[12]

2020年11月出版《间隙:写给受折磨的你》[13],并以此书获得2021台湾文学奖金典奖,平路的得奖感言:“写作是一种修行、修炼,经过病痛明白了阅读和写作帮我渡过难关。生命无常,如果可以把支离破碎的字迹放到作品中是多好的事”。[14]

2021年平路获得第22届“国家文艺奖[15],并在同年获选金石堂“风云作家”。[16]

2022年平路获选为《文讯》“21世纪台湾大众文学代表作家”之一。[17]

2024年,平路出版睽违十多年的历史小说力作《梦魂之地》,集结前作《东方之东》、《婆娑之岛》合称为“平路台湾三部曲”,寓言式探索岛屿命运与国族记忆。继《行道天涯》、〈百龄笺〉后,再次深入政坛人物内心,揭示普世之成长创痛,启动理解的开端。[18]

7月,中东欧著名文学活动“作家阅读月”以台湾为主题国盛大开展,平路受邀至捷克朗读“歧路家园”。[19];8月,平路受邀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International Stage主题讲座谈台湾文学;10月,德国出版台湾文学新译作《原住民与奸细—当代台湾短篇小说选集》,收录平路短篇小说“虚拟台湾”,于柏林举办新书分享会,由平路与译者马海默共同朗读。[20]

11月,以《梦魂之地》获2024年度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21] 11月8日,获选台湾大学理学院第一届杰出校友,当届五位校友除了平路,还有蔡清彦、王宝贯、陈永森、周华健。[22]

Remove ads

家庭

平路的父亲路君约为台湾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推动心理测验[23],大伯父路景韶为国民党籍并曾任地方议长,1952年因地主身分及国民党籍遭共产党公开枪毙。[24]二伯父路友于为报社编辑,于1927年因国民党左派身分被张作霖抓捕并问吊北平

荣誉

  • 2018年,《袒露的心》获得金鼎奖
  • 2021年,《间隙》获得金典奖
  • 2024年,《梦魂之地》获得金典奖之年度大奖。
  • 2024年7月,受邀参加“中欧朗读月”活动,在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四个城市,朗读短篇〈歧路家园〉。

作品

长篇小说

  • 《椿哥》(联经出版社,1986;印刻,2002年重出)
  • 《行道天涯》(联合文学,1995)
  • 《何日君再来》(印刻出版社,2002)
  • 《东方之东》(联合文学,2011;木马文化,2024年重出)
  • 《婆娑之岛》(商周出版社,2012;木马文化,2024年重出)
  • 《黑水》(纸本版/联经出版社;电子版/群星文化,2015)
  • “平路台湾三部曲.三”《梦魂之地》(木马文化,2024)

短篇小说集

  • 《玉米田之死》(联经出版社,1985.08;印刻出版公司,2003.11重出)
  • 《五印封缄》(联合文学出版社,1988.04;印刻出版公司,2004.01重出)
  • 《捕谍人》(与张系国合著)(洪范出版社,1992.10)
  • 《禁书启示录》(麦田出版社,1997.05)
  • 《百龄笺》(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03;2009.07二版)
  • 《红尘五注》(皇冠出版社,1989.07;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03重出)
  • 《凝脂温泉》(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05;2009.11二版)
  • 《蒙妮卡日记》(联经出版公司,2011.02;2022.09重出时光典藏版)

散文集

  • 《巫婆之七味汤》(联合文学出版社,1999)
  • 《我凝视》(联合文学出版社,2002)
  • 《读心之书》(联合文学,2004)
  • 《平路精选集》(九歌出版社,2005)
  • 《浪漫不浪漫》(联合文学,2007)
  • 《香港已成往事》(牛津出版公司,2009)
  • 《袒露的心》(时报出版,2017;2021.12推出有声书,由平路亲声朗读)
  • 《间隙:写给受折磨的你》(时报出版,2020;2021.11推出有声书,由平路亲声朗读)

评论集

  • 《到底是谁聒噪》(当代出版社,1988)
  • 《在世界里游戏》(圆神出版社,1989)
  • 《非沙文主义》(唐山出版社,1991)
  • 《女人权利》(联合文学,1998)
  • 《爱情女人》(联合文学,1998)

剧本

  • 《是谁杀了XXX》(圆神出版社,1990)。

海外出版

作品翻译成多国文字。《行道天涯》与《何日君再来》都有各种外文译本。

《行道天涯》英文版名为"Love & Revolution--A Novel About Song Qingling and Sun Yat-Sen",由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于2006年出版。法文版名为 "Le dernier amour de Sun Yat-sen",并有日文、韩文、捷克文等版本。在纽约书评[25]上由林培瑞(Perry Link)撰写专文介绍。

《黑水》已售出韩文版权,2017 年由韩国现代文学出版社(Hyundae Munhak)出版。俄文版在2019年出版,俄文版名为"ТЁМНАЯ РЕКА",在第21届莫斯科Non-fiction国际书展代表台湾的作品之一。[26]

短篇小说集如《玉米田之死》、《蒙妮卡日记》也有多种外文译本。

短篇小说〈虚拟台湾〉"Virtuelles Taiwan" 收入德文《当代台湾短篇小说选集》(Von Berglern und Geheimagenten),德文译者马海默(Marc Hermann)。

小说、散文与评论作品收入国内各选集。并收入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的 "DEATH IN A CORNFIELD and Other Stories from Contemporary Taiwan"以及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台北Taipei Stories》等。

Remove ads

数位出版

在一次与电子书平台群传媒执行长庞文真的对谈之中,平路提到她认为“电子书最有趣的就是它的延展性,那是无限的想像空间。” 并提到“与此同时,作家更必须努力维持原本独立的创作空间,以更有力的文字力量,来抵抗被其他感官体验所取代的危机。”[27]

而平路至今已有超过20部作品以电子书出版,包含长篇小说《梦魂之地》、《婆娑之岛》、《东方之东》、《何日君再来》、《行道天涯》、《黑水》;短篇小说集《蒙妮卡日记》、《凝脂温泉》、《红尘五注》;散文集《浪漫不浪漫》、《巫婆之七味汤》、《袒露的心》、《间隙:写给受折磨的你》;评论集《爱情女人》、《女人权利》等。

评论

研究平路小说者众多,其中:

  • 王德威认为平路创作的方式多样,但她一直对台湾充满关怀。在平路的作品中,最值得探寻的线索是如何想像或铭记台湾的经验。平路认为“书写”台湾已成为一种明显趋势,泪水与喧嚣经常成为重塑历史和控诉不义的主要手段。当许多人专注于挖掘历史中的黑洞时,平路采用了“向前看”:以台湾的未来为基础,用未知的想像诠释既定的已知事实。”[28]
  • 陈芳明认为在平路的描写中,女性角色总是带著多面的文化意义。在平路的小说中,没有太多例外得面对历史上的种族优越论、阶级优越论、性别优越论。她的作品总是试图挑战由男性所建立起的秩序,也让过去帝国的威信遭到评判,进而破外了既有的价值体系。”[29]
  • 范铭如主张平路一直以来被评论家赞誉既理性又感性,可以多变得在政治、科幻、侦探、后设小说等不同小说中游走。题材多元,技巧多样,兼具男作家议论公领域的宏观以及女作家私生活的细微观察。从富有变化性的题材中,可以看到平路长久以来的关注,喜欢注意目光边界的灰暗处,难以被注视的细节。[30]范铭如并在〈东方未晞,鸡鸣不已─论“平路台湾三部曲”〉中提到,平路擅长以多变实验性的形式挑战宏大叙事和社会议题的名声更甚于女性书写,也是台湾作家中写过最多历史名人,向来不著重于月旦人物,而是自纷乱驳杂的时空情境里抽丝剥茧出人心人性。[31]
  • 邱贵芬认为平路的小说有几个特色:擅于利用现实世界的事件或是知名人物的相关媒体报导与文献,以小说与历史共构来编织情节。透过这些特色,让她的小说在真实与虚构当中摆荡。[32]
  • 梅家玲在〈“她”的故事:平路小说中的女性、历史、书写〉中表示,平路崛起于八○年代中期,在多数女性作家著力于微观闺阁情事,张致两性关系之际,却以〈玉米田之死〉、〈台湾奇迹〉等思辨家国政治的小说,别树一帜于闺秀文学之外。后来,更进一步以《行道天涯》、《百龄笺》、《巫婆的七味汤》等作品抒发性别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凸显身为“女”作家的强势创作姿态。
  • 刘亮雅在〈平路《百龄笺》中的性别、书写和记忆〉一文里提及平路对数理科技与公共议题的浓厚兴趣,以及勇于尝试不同题材与文类。尤其是小说集《禁书启示录》、《行道天涯》、《百龄笺》、《凝脂温泉》,这些作品开创出了新的写作可能性。
  • 杨胜博在《幻想蔓延: 战后台湾科幻小说的空间叙事》中,认为《禁书启示录》中的〈人工智慧纪事〉是第一篇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台湾科幻小说,可以说是女性意识进入台湾科幻的重要里程碑。[33]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