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出三藏记集记作《五道轮转罪福报应经》,失译,经文开头题“闻如是”而非“如是我闻”应是鸠摩罗什之前的译者[1],历代三宝纪首次称作求那跋陀罗译,并为后来的经录沿用。
本经在历代佛经目录列为小乘单译经[2],收录于大正藏经集部[3]。大正藏内收录了两种不同的版本,一为《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明本),另一为《罪福报应经》(宋本、元本)。
缘起
当时,释迦牟尼佛与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驻锡在迦毘罗卫国(又译劫比罗伐窣堵)的释氏精舍,因结夏安居已结束,于是释迦牟尼佛从禅室出来,和弟子一同前往舍卫国的祇园精舍(亦称祇树给孤独园),迦毘罗卫和舍卫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做“尼拘类树”,树高二十里,枝叶覆盖面积有六十里,树上的果实非常的多,吃起来香甜味道如蜂蜜一般,果实成熟后落到地上,人们吃了之后病都会好起来,并且眼目明亮[4]。
这时,释迦牟尼佛坐在树下,诸比丘取地上的熟果食用,食用完毕后。释迦牟尼佛告诉祂的侍者阿难尊者:“我观察天地万物,皆有他们各自的宿世因缘”,阿难便向前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请求佛陀说法以开示度化不知道的人,释迦牟尼佛便借此因缘说法,宣说人们的宿世因缘、罪福等因果报应[4]。
内容大意
释迦牟尼佛向众弟子们宣说:
- 今生拥有什么样的善业果报(如:地位尊贵、家财无限),是因为宿世做了什么样的善业、善事所造成。今生所遭遇的种种恶业果报(如:地位卑贱、相貌丑陋),是因为宿世做了什么样坏事所导致。并说明如果造了什么样的恶业、坏事(如:杀害生命),将来将会受到什么样痛苦的因果报应,以此要大众谨慎。
- 凡是作功德,必须亲自烧香、斋食、诵经。不可请人做功德而不给供养,不发愿。就像请别人吃饭,自己却不吃,如何能饱足呢?要烧香礼拜、洁净身心,守持戒律,修习禅定才能摄心。佛前燃灯能得聪明,最后证得三达智、无有障碍。平常就要烧香、斋食、读经。布施得福报,诸天神会来帮助,恶鬼邪神会远离,不敢侵犯。但对于平常不精进修持的懈怠之人,有朝一日生病、遇不吉利的事时,才要去烧香拜佛,这样天神不会降临,众魔还会前来骚扰,作种种神变怪异的事。因此平时就要精进修持[4]。
- 罪报与福报就像人们的影子一样如影随形。培福、种福田,就像尼俱类树一样,种下一个种子可得到无数的果实,只布施一个,却获得万倍的回馈,这是真实不虚的[4]。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