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
印度古典梵语诗人、剧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迦梨陀娑(天城文:कालिदास,拉丁化:Kālidāsa,4世纪—5世纪),古梵文作家,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其剧作及诗词多基于印度吠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及往世书[1]。目前留下的有三部剧本、二部史诗以及二首较短的诗。
生平
迦梨(Kāli)是女神的名字,陀娑(dāsa)意为奴隶,全意是“迦梨女神的奴隶”。一说迦梨陀娑是婆罗门婆罗门家庭,很早成为孤儿,由牧人收养,后青年牧人冒充智者,与一位公主波罗奈结婚。没有太多的教育使得他因此无知和粗俗,他感到羞愧。获得迦梨女神的恩赐,成为诗人。
又一说迦梨陀娑晚年访问斯里兰卡,在名妓宅第的墙上看见斯里兰卡国王鸠摩罗陀娑的半首诗:“百闻不如一见的莲花上生着的莲花”。他一时技痒写了下半首:“姑娘啊,你莲花般的面容上生着一双莲花眼”。鸠摩罗陀娑重金悬赏下半首诗,妓女打算冒领赏金,当夜害死了迦梨陀娑。鸠摩罗陀娑查明真相,为迦梨陀娑举行火葬,鸠摩罗陀娑也投身火中,自焚而死。[4]
年代
迦梨陀娑的生活年代失考,仅知他生活在笈多王朝,有专家说他生于公元前几百年[5],有人说他生在公元后几百年。目前较广泛的接受年代是公元四世纪。[3]
按照印度传统说法,迦梨陀娑是超日王宫廷的“九宝”之一。他是史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诗歌《行云使者》、《时令之环》、和剧本《沙恭达罗》、《摩罗维迦与火友王》的作者。印度现存迦梨陀娑的梵语文学作品有40多部,但多数是后人伪作。《沙恭达罗》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性的声誉。1789年英国梵文专家威廉·琼斯率先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他在梵文文学的地位有如威廉·莎士比亚在英文文学的地位。
作品
迦梨陀娑作了两部大诗(mahakavya):《鸠摩罗出世》(Kumārasambhava,Kumara是儿子,sambhavam表示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此处是指出生,因此名称意义是儿子的出生)及《罗怙世系》(Raghuvaṃśa)。
迦梨陀娑也写过二首小诗(khandakavyas)
迦梨陀娑写过三部剧本。评论家曾遍认为其中的《沙恭达罗》是经典之作,这是第一部翻译为英文的梵文作品,后来也翻译成许多语言[7]

- 《摩罗维迦与火友王》(Mālavikāgnimitram)是有关古印度国王火友王(阿耆尼密多罗)的故事[8],他看到一个被流放,名叫摩罗维迦(Mālavikā)的女孩的像,就爱上了她。皇后发现她先生对这个女孩的热情,非常生气,因此监禁了摩罗维迦,后来发现摩罗维迦其实有公主的身份,因此她也可以成为皇后。
- 《沙恭达罗》(Shakuntala)是有关国王豆扇陀(Dushyanta)和沙恭达罗(Shakuntala)的故事[8]。他在一次打猎时遇到了智者的养女沙恭达罗,和她结婚。当豆扇陀被召唤回宫时,怀有身孕的沙恭达罗发生了不幸,她无意间触怒了一位来访的智者,智者诅咒豆扇陀会完全的忘记沙恭达罗,直到豆扇陀看到他留给沙恭达罗的戒指才会恢复记忆。怀著身孕的沙恭达罗在前往宫廷的路上,弄丢了戒指,因此国王没有认出她,她只好从宫廷返家。一名渔夫捡到了戒指,认出了其中皇家的标志,将戒指还给豆扇陀,豆扇陀才想起沙恭达罗,一意要找到沙恭达罗。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后来由英文翻译为德国,在欧洲为人所知。
- 《优哩婆湿》(Vikramōrvaśīyam)是凡人国王补卢罗婆娑(Pururavas)和天仙女优哩婆湿(Urvashi)相恋的故事[8]。优哩婆湿是仙女,必需返回天上。由于不幸的事故,让她以凡人的身份回到人间,只要她看到所养育的小孩时,她就会死去(然后再回到天上)。在一连串的不幸后(甚至优哩婆湿暂时变成藤蔓),诅咒解除了,他们可以继续留在人间。
风格
迦梨陀娑的诗歌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比喻的使用。以下是从他的一些作品样本诗句。
《鸠摩罗出世》是一个著名的例子。雪山神女乌玛(Umā)整个夏天都在打坐,直到季风到达后,第一雨滴落在她身上,她说:
nikāmataptā vividhena vahninā
|
乌玛仍坐著由火焰烧烤
|
在另一部作品《罗怙世系》中,国王Aja哀悼死亡的Indumati:
na pṛthagjanavac chuco vaśaṃ vaśinām uttama gantum arhasi ।
|
|
影响
迦梨陀娑启发了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艺圈,由卡米耶·克洛岱尔的雕塑Shakuntala即可证明。
Koodiyattam艺术家以及Natya Shastra学者Māni Mādhava Chākyār(1899–1990)编写了迦梨陀娑的戏剧,包括《沙恭达罗》、《摩罗维迦与火友王》及《优哩婆湿》。
《Asti Kashchid Vagarthiyam》是五幕的梵语戏剧,由Krishna Kumar在1984年所著。此故事改写自一个盛行的传说:迦梨陀娑曾经在精神上有些状况,是因为他太太造成的。Kālidāsā是一位精神有些状况的牧羊人,他因为一个阴谋,和一位博学的公主Vidyottamā结婚。Vidyottam发现她被骗了,就把Kālidāsā赶出家门,若希望他们恢复婚姻,就要求学,并且成名。她进一步要求Kālidāsā在回来时要回答一个问题:“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Asti Kashchid Vāgarthah)让她满意。后来Kālidāsā成为诗人,又有学问,又成名。
Bishnupada Bhattacharya的《Kalidas o Robindronath》是有关迦梨陀娑和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比较研究。
《Ashadh Ka Ek Din》是一部以迦梨陀娑生平中虚构元素为基础的戏剧。
相关条目
- 梵语文学
- 古印度戏剧
注释
参考书目
注解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