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迦波釐
濕婆教教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迦波釐[1](Kāpālika)属于怛特罗密教,是一个印度的非往世书式苦行湿婆教派。[2][3]

![]() | 此条目翻译自其他语言维基百科,需要相关领域的编者协助校对翻译。 |
Kāpālika这个词来源于嘎巴拉(kapala,头骨之意),意思是“骷髅人”。该教派崇拜湿婆,传统上会携带一个顶端缀有头骨的三叉戟(khatvanga)和一个中空的颅骨作为乞讨钵[2][3]。他们会通过模仿陪胪的行为和特征以崇拜祂[2][4],包括用火化场的骨灰涂抹自己的身体[2],将头发留长、绑脏辫[2],并用血、肉、酒和性狂欢进行仪式[2][3]。
历史
迦波釐现在已经消失,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根据大卫·洛伦森(David Lorenzen)的说法,关于迦波釐的资料很少,他们的形象可以在虚构文学(见下文)或其他厌恶他们的教派的记载中见到[5],例如许多印度的文本记载,迦波釐有自由饮酒的习惯[6]。玄奘在他的回忆录(地理位置大致于现在巴基斯坦西北部)中写道,佛教徒与赤身裸体的苦行者生活在一起,他们用灰烬覆盖自己,头上戴着骨环。但玄奘没有明确的说这群苦行者究竟属于什么教派,后世学者认为这些苦行者可能属于迦波釐,也有可能是天衣派耆那教徒或兽主派[7]。
洛伦森说,迦波釐更像是寺院制度,而不是具有文本教义的教派[8]。迦波釐的传统衍生了Kulamārga教派,这是湿婆教密宗的分支,保留了迦波釐的一些特征。 [9]金刚乘佛教中有一些迦波釐的修持方法,学者们对于究竟是迦波釐影响了金刚乘,还是金刚乘影响了迦波釐尚未有共识。 [10]今天,迦波釐的传统保存在其湿婆教的分支中,包括阿格里教派、Kaula教派和喀什米尔湿婆教派。
Remove ads
文学形象
马克·迪茨科夫斯基(Dyczkowski,1988: p.26)认为哈拉(Hāla,一名国王)的俗语诗《Gaha Sattasai》是现存最早关于迦波釐的记载之一:
最早提到迦波釐的地方之一是在哈拉(Hāla)的梵文诗集《Gāthā Saptaśati》 (公元3-5世纪)中的一首诗,其中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女迦波釐用情人葬礼柴堆的灰烬涂抹自己。 伐罗诃密希罗(公元500-575年)不止一次提到迦波釐,所以可以确认他们在公元6世纪就存在了。事实上,从那时起,梵文中开始普遍的提到迦波釐. . . [11]
参见
延伸阅读
- 《Dictionary of Hindu Lore and Legend》ISBN 0-500-51088-1. Anna L. Dallapiccola . 伦敦: Thames & Hudson, 2002。
- 《Kapalikas and Kalamukhas: Two Lost Saivite Sects》ISBN 0-520-01842-7. David N. Lorenzen. 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2。
- 《Mattavilasaprahasana》. Māni Mādhava Chakyār。
- 《Ankalaparamecuvari: a goddess of Tamilnadu, her myths and cult》ISBN 3-515-04702-6. Eveline Meyer. 斯图加特:Steiner Verlag Wiesbaden GMBH, 1986。
-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Hinduism.》 莫尔登:布莱克威尔,2003。
- 《Indian Esoteric Buddhism》. Ronald Davidson.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2。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