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邵逸夫奖

國際性科學獎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邵逸夫獎
Remove ads

邵逸夫奖(英语:The Shaw Prize)由香港影视制作人邵逸夫爵士于2002年11月15日创立,以表彰在科学学术研究上取得“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成果的科学家。邵逸夫奖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的科学奖项,很多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1][2][3][4]

事实速览 邵逸夫奖 Shaw Prize, 授予对象 ...

奖项

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邵逸夫奖基金会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表扬他们近期在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及应用上获得的突破成果[5][1],并设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共三个奖项。评选的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贡献能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及精神文明[5]。它是个国际性奖项,形式与诺贝尔奖相似,原则上仅能授予在世者,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作管理。

Thumb
2006 邵逸夫奖(天文学)得奖者
左起: 普密特、利斯、施米兹

提名与评选过程

邵逸夫天文学奖、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于每年九月接受提名及展开评审,结果在翌年夏季宣布及在秋季举行颁奖典礼。各奖项均由邵逸夫奖基金会辖下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5]。邵逸夫奖各得奖者将得到一百二十万美元奖金[5][6]、一张证书及一面奖牌。奖牌正面刻有邵逸夫先生的肖像,以及邵逸夫奖的中英文名称;背面除了刻有得奖年份外,还刻有战国思想家荀子的格言“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指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7]

直至2025年为止,合共有67个奖项分别颁授给114名学者。在第九届邵逸夫奖颁奖典礼(2012年)中,越南裔美国天文学家刘丽杏成为首位获得奖项的女性。首届(2004年)天文学奖得奖者为加拿大籍的詹姆斯·皮布尔斯教授,以表彰其对宇宙学的贡献。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则设有二奖,一奖一半平均授予史丹利·诺文·科恩教授及赫伯特·布瓦耶教授,一奖另一半授予简悦威教授,以表彰他们在基因工程的贡献;二奖则授予英国籍的理查·多尔爵士,以表彰其在癌症流行病学的贡献。至于数学科学奖,则颁授给美籍华裔的陈省身教授,以振彰其开辟微分几何之贡献。

另一方面,2011年的诺贝尔奖得奖者朱尔·A·奥夫曼布鲁斯·博伊特勒索尔·珀尔马特教授、亚当·里斯教授及布莱恩·施密特教授与2012年的诺贝尔奖得奖者罗伯特·尼科威教授及山中伸弥教授都已经在得奖前获颁授邵逸夫奖。邵逸夫奖颁奖典礼从第一届起由邵逸夫爵士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主礼人,而典礼司仪为郑裕玲陈志云。第7届起司仪组合改为郑裕玲高世章

至2025年,大会宣布考虑于广义科学范畴增设一个新奖项,具体细节将适时公布[8]

Remove ads

历届得奖者

颁奖礼

更多信息 届份, 举行日期 ...
Remove ads

电视特辑和其他活动

事实速览 邵逸夫奖 The Shaw Prize, 类型 ...

香港无线电视新闻及资讯部每年都会制作《邵逸夫奖》新闻特辑,专访每届的得奖者,阐述其生平以及学术成就。而每年“邵逸夫颁奖典礼”都会作电视转播。

另外,每届得奖者都会在香港各间大学举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术理论。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