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廷以

中国历史学家(1904~197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郭廷以(1904年1月12日—1975年9月14日),字量宇,出生于河南舞阳,中国历史学家。他是中国近代史学及中国口述史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建者及首任所长,获选中国近代史领域第二位中央研究院院士[1]

事实速览 郭廷以, 第1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
Remove ads

生平

郭廷以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904年1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姜元店,家族经商,家境尚可。幼时就读本乡初等小学,1915年入乙种蚕桑学堂,1918年考入开封第二中学,五四前后加入“开封学生联合会”,编辑学联周刊。1920年初因为领导学潮,郭与曹联亚,刘芸林等几位同学转学至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1923年秋,郭以第一名毕业,保送进入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曾受业于徐经庶柳诒徵徐养秋罗家伦等。郭廷以接受了柳诒徵“不要受胡适影响不看旧书”的规劝,但没有走上正宗“南高派”的治史路径。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学业报告题目为《英国在远东的发展》。经罗家伦介绍进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编译委员会任秘书,后转入中央党务学校编译部。

1928年,罗家伦任清华校长,延揽郭廷以进入清华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秘书兼文书科长,并与罗合授中国近代史,次年辞去行政职务。这时他认识了同在历史系共事的蒋廷黻,郭在罗、蒋指导下进行教学科研,他亦一直对罗、蒋以老师相称[2]。1930年他离开清华大学转去河南大学、后又至政治大学任教。这段时间郭开始研究近代史,考察太平天国和清季历史。1932年应罗家伦之邀执教于中央大学历史系兼系主任职务。

1947、1948年间,郭廷以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后应教育部长朱家骅之邀短暂担任边疆教育司司长。1949年,郭举家迁台,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当时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后改为历史系),并在1959-1962年间任该校第2任文学院院长[3],又在1955年2月应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邀请开始筹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筹备处主任。1959年10月,时任文学院院长梁实秋请辞,郭起初不愿接手,后在胡适、杜元载的劝说下接任。1965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郭随后被聘为首任所长,推动了近史所的史料搜集编纂、口述历史计划实施、专题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亲自接洽将外交部、经济部一批档案典藏,与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达成合作,在1962年至1972年间为近史所争取到福特基金会约42万美金赞助。近史所在郭的领导下形成了闻名的南港学派。在冷战背景下,郭与费正清等人的学术交往引来了政治风波。

1968年,郭廷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继蒋廷黻之后第二位中国近代史领域的院士[4]。1969年9月,应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邀请前往讲学一年。1971年,因所撰写的历史研究文章,直言不讳,担心遭国民党政府政治迫害,放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一职;逃离台湾,其后长居美国,相继讲学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并在艰困处境下努力研究撰述,完成《近代中国史纲》等大篇幅著作。[5]1975年9月14日,心脏病发逝世于纽约圣路加医院。[1][6][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附设的郭廷以图书馆即以他命名。

Remove ads

著作

  • 《近代中国史》
  • 近代中国史纲
  • 《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
  • 《近代中国的变局》
  • 《郭廷以先生访问纪录》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 《太平天国历法考订》
  • 《台湾史事概说》[1]
  • 《郭嵩焘年谱》[6]

相关作品

  • 《郭廷以先生门生故旧忆往录》,陈仪深等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8]

家人

郭妻为李心颜,育有一女三男。[1] 知名华裔摇滚乐手、媒体人郭怡广是他的孙子。[9]

主要门生

郭氏的门生有张玉法唐德刚、李守孔、王尔敏、刘凤翰、李恩涵、李国祁、张朋园、陈三井、林明德[1]黄彰健、王聿均、吕实强、王树槐、黄福庆、陈存恭、苏云峰等[2]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