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这是一个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的列表,其中从塞利姆一世开始的苏丹还拥有伊斯兰教哈里发的称号。



奥斯曼王朝的诸位苏丹在1299年至1922年的六百多年时间里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苏丹统治着北自匈牙利、南至索马里、西起阿尔及利亚、东到伊拉克的广袤土地。帝国首都最初在安纳托利亚的布尔萨,1366年迁都巴尔干的埃迪尔内,1453年占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一直到帝国灭亡[1]。由于史实和传说难以区分,帝国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如下观点:奥斯曼帝国在约1299年时建立,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是乌古思突厥人卡耶部落的首领(汗)奥斯曼一世[2]。奥斯曼一世建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和帝国延续了六个多世纪,共有36位苏丹执掌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结果战败,帝国随即土崩瓦解。战胜的协约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和随即爆发的土耳其独立战争导致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3]。
Remove ads
鄂图曼帝国国家机关
鄂图曼帝国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君主专制帝国。苏丹处于帝国统治阶级的顶点,以各种不同的头衔在政治、军事、司法、社会和宗教等诸多作用发挥领袖角色[a]。苏丹理论上只对真主和真主的法律即沙里亚法(土耳其语:şeriat,阿拉伯语:شريعة)负责,他同时也是最高执法者。苏丹的天命反映在一系列伊斯兰教头衔上,如:“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土耳其语:zill Allah fi'l-alem)、“大地上的哈里发”(土耳其语:halife-i ru-yi zemin)等[4]。所有的统治机构都体现出苏丹的权威,每条法律都是由苏丹以诏令(土耳其语:ferman)的形式发布的。苏丹是最高军事统帅,而且在帝国所有土地上都享有这一头衔带来的权威[5]。1453年法蒂赫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后,苏丹们开始宣称自己是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他们偶尔会使用凯撒(土耳其语:kaysar)和皇帝的头衔[4][6][7]。1517年亚武兹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埃及后,原马木留克王朝拥戴的阿拔斯王朝傀儡哈里发穆塔瓦基勒三世将哈里发头衔让给苏丹及其后裔,从此苏丹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b]。新即位的苏丹们都要佩戴奥斯曼之剑,这是与欧洲君主加冕同样的重要典礼[8]。如有苏丹不佩戴奥斯曼之剑,他的子嗣是无法继承皇位的[9]。
尽管在理论和原则上,苏丹是帝国世俗和神权的最高首脑,但实际上他的权力是受到制约的。苏丹在做重大的政治决定前需要考虑包括文臣、武将和宗教领袖在内的帝国统治集团的意见和态度[5]。17世纪以降,帝国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停滞时期,苏丹们大权旁落,很多苏丹被掌权的禁卫军所废黜。虽然不能继承皇位[10],但帝国后宫的妇女们——尤其是苏丹的母亲,即苏丹皇太后(土耳其语:Valide Sultan)——在帝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后角色,她们在苏丹年幼时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这一时期被称作妇女当政时期[11]。
苏丹权力的消长也体现于在位时间的短长:16世纪帝国极盛时期的苏丹苏莱曼大帝在位46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9世纪后期帝国衰败时期的苏丹穆拉德五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苏丹,他在位93天便被废黜。穆拉德五世的继承者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期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成为帝国最后一位专制君主和第一位立宪君主[12]。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苏丹制和哈里发制相继被废除,鄂图曼皇室成员流亡海外,定居于法国巴黎的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之曾孙巴耶塞特·鄂图曼皇子是现任皇室首领和苏丹位及哈里发位的觊觎者,称(奥斯曼)巴耶塞特三世[13]。
Remove ads
苏丹列表
以下的表格以时间顺序列出所有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最后附带列出最后一位奥斯曼王朝哈里发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苏丹”一栏依次列出苏丹名称的中文译名、奥斯曼土耳其文名和现代土耳其文名,有些苏丹还有绰号,也用小字号一并列出。花押又称图格拉(Tuğra),是苏丹们手写的图章或签名,它们被印在所有的公文和硬币上,是比苏丹本人肖像更重要的确认标志。“备注”一栏列出了每位苏丹的双亲和最终命运,除病故以外非正常死亡或任期非正常结束的苏丹以粗体标明其死因或任期结束原因。在帝国的早期,一位苏丹驾崩之后、其继任者继位之前往往有一段空位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帝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像史学家描述的那样,是“适者生存,而不是长子继承”:当一位苏丹驾崩后,他的儿子们不得不为了皇位兄弟相残,最终胜利者方能继任苏丹,并可任意处决兄弟。因为儿子们的内讧和兄弟相残的发生,苏丹驾崩和其继任者继位经常不在同一天[14]。
1603年穆罕默德三世驾崩后,只有两个儿子13岁的艾哈迈德一世和12岁的穆斯塔法。如仍按先例处决穆斯塔法,则一旦艾哈迈德无后而亡皇室就将绝嗣,加上艾哈迈德对弟弟的喜爱,穆斯塔法仅被囚禁而免于一死,新苏丹杀光兄弟的先例被打破(改为将有可能继位的男性后代关给后宫等待即位)。
1617年艾哈迈德一世死后,帝国的皇位继承法由适者生存改为以长男继承制(ekberiyet)为基础的继承体系,自此以后皇位由皇室中最年长的男性成员继承,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从17世纪开始已故苏丹的皇位鲜由其儿子继承,而多数情况下由其叔父或者兄弟继承了[15]。尽管19世纪曾有以长子继承制代之的不成功的尝试,但长男继承制一直保持到苏丹制覆灭[16]。
被废、遇刺等粗体字 → 苏丹非正常死亡或其任期非正常结束。
Remove ads
注释
总结
视角
- a1 2 :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们的完整头衔非常复杂,因为它由很多头衔组成而且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复杂。几乎所有统治者从统治开始后都会一直使用“苏丹”头衔。然而因为“苏丹”头衔在伊斯兰世界被广泛使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很快采用了经过修饰加工的“苏丹”头衔的变体以显示自己比其他穆斯林统治者更高级。奥斯曼帝国第三任苏丹穆拉德一世自称“最伟大的苏丹”(Sultân-ı Âzâm)和“皇帝”(Hüdavendigar),之前的安纳托利亚塞尔柱苏丹和蒙古伊尔汗曾经使用过这两个头衔。穆拉德一世之子巴耶济德一世则自称“鲁姆苏丹”,鲁姆是古代穆斯林对拜占廷帝国的称呼。奥斯曼人的伊斯兰宗教传统和中亚民族遗产的结合产生了历代苏丹采用的标准头衔:“苏丹+名字+汗”[58]。虽然在西方世界的通常会把“苏丹”头衔和奥斯曼人联想到一起,但奥斯曼帝国本国国民提到苏丹时一般会更多地使用“帕迪沙”(padishah)头衔[59]。当帝国的疆域稳固后,苏丹们的完整头衔变为[60]:
“奥斯曼家族的君主、众苏丹之苏丹、众汗之汗、忠诚的哈里发,麦加、麦地那和库丢斯的仆人,伊斯坦布尔、埃迪尔内和布尔萨三城以及沙姆和埃及的所有城市、全阿塞拜疆、马格里斯、巴尔卡、凯鲁万、阿勒颇、伊拉克、阿拉比亚、阿吉姆、巴士拉、哈萨、迪兰、拉卡、摩苏尔、帕提亚、迪亚巴克尔、奇里乞亚、埃尔祖鲁姆省、锡瓦斯省、阿达纳省、卡拉曼省、凡城省、巴尔巴里亚、哈贝什、突尼斯、的黎波里、沙姆、塞浦路斯、罗得岛、克里特岛、摩里亚、地中海、黑海、安纳托利亚、罗马利亚、巴格达、库尔德斯坦、希腊、突厥斯坦、塔尔塔里、切尔卡斯亚、卡巴尔达的两个地区、格鲁吉亚、钦察草原、鞑靼人的所有土地、凯法和所有邻近地区、波斯尼亚及其属地、贝尔格莱德城、塞尔维亚省及其所有要塞和城市、全阿尔巴尼亚省、全伊夫拉克和波格达尼亚、以及所有附属国和边疆和其他所有地区和城市的帕迪沙。”
- b^ :哈里发是奥斯曼帝国君主最重要的头衔和职位之一,它象征着君主的宗教权力,而苏丹头衔则代表着君主的世俗权力。根据奥斯曼帝国史料记载,亚武兹苏丹塞利姆一世于1517年征服埃及,灭马木鲁克王朝,原在马木鲁克苏丹庇佑下的阿拔斯王朝傀儡哈里发穆塔瓦基勒三世将哈里发职权移交给塞利姆及其后裔。然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次哈里发职权的移交是18世纪时为了给江河日下的奥斯曼帝国鼓舞斗志而捏造出来的。事实上,在塞利姆一世征服埃及以前,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早在穆拉德一世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哈里发头衔了。现在普遍认为哈里发职位“消失了”两个半世纪,直到1774年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签订《屈曲克卡伊纳尔卡条约》。该条约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对哈里发职位的所有权获得了国际承认。尽管条约正式承认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但也承认奥斯曼帝国哈里发依然是俄国穆斯林的宗教领袖[61]。18世纪以降,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逐渐强调他们的哈里发职权以激发帝国境内穆斯林的泛伊斯兰主义情感,从而达到抵御欧洲列强侵略、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丹兼哈里发于1914年宣布向帝国的敌人们发动圣战,煽动法兰西、不列颠和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穆斯林反抗宗主国的统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使用哈里发职权最多的奥斯曼帝国哈里发,他的哈里发职位甚至获得了远到苏门答腊的许多穆斯林国家领导人的承认[62],他还将对哈里发职位的所有权写入了《1876年宪法》(第四条)[63]。
- c1 2 :自14世纪的奥尔汗一世开始,36位奥斯曼帝国苏丹中有35位使用图格拉(花押),在两份不同的文件上发现了奥尔汗的花押,但至今未发现奥斯曼帝国帝国缔造者奥斯曼一世的花押,只发现了一枚刻有奥斯曼一世全名“奥斯曼·本·埃尔图鲁尔·本·京迪兹·阿尔普”(Osman bin Ertuğrul bin Gündüz Alp)的硬币[64]。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任哈里发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也没有自己的花押,因为他不是国家元首(当时的国家元首是新建的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苏丹制已被废除),只是象征性的宗教领袖。
- e^ :奥斯曼帝国的灭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苏丹制被废除开始,到哈里发制被废除结束,历时16个月。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正式废除,末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同年11月17日乘坐英国马来亚号战舰流亡马耳他[54],这标志着奥斯曼王朝的终结,但奥斯曼人政权及哈里发制度依然存在。同年11月18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选举穆罕默德六世的堂弟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为哈里发[65]。1923年7月24日签订的《洛桑条约》承认“安卡拉新政府”(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革命政府)为“伊斯坦布尔旧政府”(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合法继承者,从而正式宣告了奥斯曼人政权的灭亡。同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66]。虽然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只是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象征性宗教领袖,但他依然拥有哈里发称号,直到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度被大国民议会废除[63]。后来,流亡中的穆罕默德六世曾试图在汉志复称哈里发,但没有成功[6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