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邹守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邹守益(1491年—1562年),谦之东廓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军籍,明朝学者、政治人物,探花及第。

事实速览 邹守益, 籍贯 ...

生平

正德二年(1507年)江西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二十一岁中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甲第三名进士[1][2]。邹守益初见王守仁于虔台,求表父墓,无意于学,后听王守仁日夕谈学,忽有省悟,而明白“格致之即慎独也”[3],遂为王守仁门生。[4]

翰林院编修。逾年告归,在江西拜谒王守仁,讲学于赣州朱宸濠叛乱,邹守益随王守仁筹划军事。直至明世宗即位,始回京赴官。嘉靖改元(1522年)启用[4]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上疏,世宗大怒,下诏狱拷打,谪广德州判官。废淫祠,建复初书院,与学者讲授期间。[4]后擢南京礼部郎中,任满告归,州人立生祠以祀。闻其师王守仁卒,为位哭,服心丧,日与吕柟湛若水钱德洪王畿薛侃等论学。考满入都,即引疾归。

久之,以荐起南京吏部郎中,召为司经局洗马。次年迁太常寺少卿侍读学士,掌南院,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九庙灾,有旨大臣自陈,大臣皆恐慌引罪。邹守益上疏陈君臣交修之道,帝大怒,遂落职。[4]

居家讲学,四方游者接踵而至,学者称“东廓先生”。四十一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二。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赠右侍郎文庄[5][4]

Remove ads

功夫论──以静修己[4]

之所以要戒慎,是因为他认为此为“为学大要”、“圣门要旨”,是恢复“吾心本体,精明灵觉”的始终、内外的贯通功夫,因此几乎是以宗教家苦修、苦炼的精神去做功夫(对待“戒慎恐惧”之学)[4]

读书学习、好学好察,并非从外物中所求、扩充、增益知识,而是为了恢复“良知”(心)的本体之明。

只是原初明也,非合天下古今之明而增益之也。[6]

此功夫是贯彻体用、内外、始终一贯的,绝不能将内外二分。若“倚于感”而“逐外”。“倚于内”而“专内”,则失圣学之要(将无欲视为圣学之要),病人本性。

博文格物,即戒惧扩充,一个功夫,非有二也。[7]

反对聂豹“从寂处、体处”用功夫,以“感应、运用处”为效验(主张在本体上用归寂功夫),邹守益主张在体、用上都用功夫[4]。东廓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的观点才符合“圣门要旨”和王学的“良知之教”(双江彭山之论都属“粗而不精”)。

本体论

视良知为一个自满自足的先天之知,是一个透明清澈的本体,它能毕照万物,物来则应,认识了“良知”这个“精神灵觉”的本体后,便无所不知。

无论是“寂然不动”之体还是“感而遂通”之用,都是“良知一也”,故“体用非二物也”。

成就

师从王守仁,讲学于赣州,以“居敬”、“戒惧”为“致良知”宗旨。“戒慎之学”与宋代理学家的“主敬”说有些脉相承的关系

建有复初书院。

曾助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乱

黄宗羲认为其学是王阳明的正宗。

其时双江从寂处、体处用功夫,以感应、运用处为效验。先生言其“倚于内,是裂心体而二之也”。彭山恶自然而标警惕,先生言其“滞而不化,非行所无事也”。夫子之后,源远而流分,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夫流行之为性体,释氏亦能见之,第其捍御外物,是非善恶一归之空,以无碍我之流行。盖有得于浑然一片者,而日用伦物之间,条理脉络,不能分明矣。粗而不精,此学者所当论也。[7]

作品

家族

曾祖邹仕鲁;祖父邹思杰,封大理寺评事;父邹贤,弘治丙辰进士,按察司佥事赠奉政大夫。母周氏(封孺人)。严侍下。弟邹守明、邹守蒙[8]

元配王氏,封宜人,赠恭人,生邹义(嘉靖癸卯贡士、顺天府通判)、邹美(辛酉贡士)、邹善(丙辰进士、山东提学副使);继室李氏,封恭人,生二子邹养、邹盖。三个女婿:刘绍藩、杨应祯、朱维京

孙邹德源、邹德濬、邹德涵(进士)、邹德溥、邹德温、邹德治、邹德泳、德济、德洙、德澡。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