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酸酸甜甜香港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酸酸甜甜香港地》是香港话剧团、香港中乐团和香港舞蹈团联合制作的音乐剧,国、粤语对白,并由毛俊辉导演、何冀平编剧,音乐的主创人员则有作曲家顾嘉煇、填词人黄霑、编曲人阎惠昌和徐日勤。该剧于2003至2004年间的香港三度上演,并曾移师至杭州和上海演出。
Remove ads
简介
非典型肺炎疫潮后,为勉励香港人,香港政府出资邀请香港话剧团、香港中乐团和香港舞蹈团合作。剧名由黄霑所定[1],剧本改编自何冀平的原创话剧《明月何曾是两乡》,藉老面店福记和新开薄饼店之间的竞争故事,表现香港两种冲突和融合:回归后的新移民与本地人、时尚与传统,以及香港人灵活拼搏的精神。此剧走亲民的喜剧路线,以大团圆结局收场[2] [3] [4];并获形容为何冀平首部“香港主旋律”作品[5]。
音乐编制以五十人的中乐团为主力,加上琴、电结他、结他、鼓、电子合成器五种西洋乐器,并采用西乐的编曲手法[6]。顾嘉煇表示自己移居温哥华后因多接触了西洋音乐,曲风受到影响,为配合情节场景亦加入了新潮的元素如嘻哈[6]。何冀平提供歌词的意念和草稿,再经黄霑改写[7],词风是黄霑一贯的率真浅白[8]。
演出
2003至2004年间,此剧在香港演出过三次,首两次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共14场,第三次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共4场;入座率依次为100%、94%、96%,总观众人次则是12439、7685及3650。[9][10]
2004年9月,剧团两度在中国大陆演出:先是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地点为杭州萧山剧院,及后为上海慈善基金会筹款到上海逸夫舞台演出。为使观众适应,加添了普通话对白并佐以字幕。[8][10]
评论
评论界对此剧褒贬不一:对演员的表现大多给予好评,并赞扬舞蹈种类多元、调度良好[8];对音乐方面的普遍形容是通俗、流畅、简洁[8]。华文戏剧专家方梓勋视之为“‘煇黄(指顾嘉煇和黄霑)’公式的变奏”[8]。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认为“东西方音乐(流行及民族音乐)揉合得极为恰当”[8]。音乐人苗杰则批抨音乐欠缺个性,“主题不够清晰”[8]。亦有论者指出这本非音乐剧,时间紧迫下在已有的剧本上强行插入歌曲和舞蹈,显得“堆砌”,而且舞蹈员和演员之间没有交流[11]。
其他批评则多集中于编剧,例如人物刻画薄弱[8];主线桥段陈旧[12];部分情节欠说服力,如由于顾客对象完全不同,薄饼店与老面店不可能构成直接竞争[13];救星突然降临的大团圆结局牵强,与港人自力更生的励志主题产生冲突等[8]。
演员
场幕和曲目
奖项及提名
- 第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提名) - 周志辉[14]
- 第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 - 冯蔚衡[15]
影音产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