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弘集 (朝鲜)

朝鮮19世紀末期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弘集 (朝鮮)
Remove ads

金弘集朝鲜语:김홍집金弘集 Kim Hong-jip,1842年—1896年),字敬能,号道园以政学斋朝鲜王朝后期政治人物,属开化党本贯庆州。曾历任右议政左议政领议政内阁总理大臣等职。俄馆播迁时被巡检处死。[1][2][3]死后谥号忠献충헌),赠大提学。

事实速览 金弘集 김홍집, 朝鲜王国内阁总理大臣 ...
Remove ads

生平

金弘集本贯庆州金氏,是肃宗仁元王后之父、庆恩府院君金柱臣的5代孙,父亲是开城府留守金永爵,母亲是名学者成浑昌宁成氏)的后代。为避清朝乾隆帝弘历之讳曾改名金宏集,朝鲜脱离清朝宗藩体系独立后改回原名。

1867年,金弘集于庆科庭试文科及第后,隔年被任命为承政院的事变假注书,数月后,因父亲过世而辞去官职,在家居丧5年;1873年,金弘集守孝期结束,复职被任命为权知承文院副正兼承文博士,1875年,在担任过副司果、训錬都监从事官的职务后,升任为兴阳县监,在这3年里,金弘集深受百姓信任;后历任司果、南学教授、礼曹的参议,1879年,转任为敦宁府都正。

1880年,金弘集担任朝日关系往来的修信使,并就仁川开港等问题与日本政府进行协商,协商的结果是失败的;但在此期间,金弘集深受黄遵宪郑观应的观念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当时朝鲜政府的开化政策,回国后的金弘集升任为礼曹参判。

1882年3月至5月,金弘集代表朝鲜政府与美国英国缔结通商条约,如《朝美修好通商条约》.同时被任命为副提学,并历任户曹参判、工曹参判、京畿道观察使(监司);同年8月,因壬午军乱事件,就朝鲜的主权问题与日本交涉,并签订济物浦条约

1884年9月,在历任奎章阁直提学、知春秋馆事后,时任礼曹判书的金弘集兼任督办交涉通商事务一职,朝鲜政府对外交涉最高负责人。甲申政变失败后,金弘集成为左议政兼外务督办,于1885年初和日本缔结汉城条约。后担任判中枢府事,1887年再度担任左议政后辞职,1889年,左迁水原府留守。

金弘集对于朝鲜的国际地位与情势相当清楚,并且致力于朝鲜的现代化,但是金弘集是以稳健的改革作为目标,而异于开化党金玉均。由于金弘集的见解与行政能力的优秀,金弘集曾经三次出任总理大臣官制改革(甲午改革乙未改革)、废除科举以及断发令等近代化措施都是出自金弘集的命令。但是金弘集的亲日立场与近代化措施也引发民众的不满。

1895年1月7日,金弘集内阁发表近代政治改革的基本纲领洪范十四条,同年10月8日,乙未事变发生,闵妃被害;在此期间,金弘集由于其亲日的政治立场,导致失去大部分反日的朝鲜人民支持。11月有人在景福宫春生门试图暗杀他,但未遂。

俄馆播迁事件中,时任总理大臣的金弘集与前农工部大臣郑秉夏皆被杀死,死后遗体被焚。[2]

金弘集死后,朝鲜的亲俄势力掌权,而日本与俄罗斯朝鲜半岛的权力角逐也日益恶化,最后于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