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斑蛺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斑蛱蝶(Danaid Eggfly,学名:Hypolimnas misippus)又名雌红紫蛱蝶。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的蛱蝶。
本种以多型性与拟态著称。雄蝶为单一型,呈黑色调,具蓝色边缘的白斑;而雌蝶则有多种型态,包括与雄蝶相似的型态,或模仿有毒蝴蝶金斑蝶与帝王斑蝶的外观。[2]
Remove ads
分布
外观描述

雄蝶呈单型性(monomorphic),[8][9]上翅为暗天鹅绒般的黑褐色。
前翅: 有一枚大白椭圆斑介于翅脉3至7之间,翅尖附近另有一较小白斑,皆由黑色翅脉穿过,外缘有仅在特定角度下可见的蓝色虹彩。后翅有一较大白斑,脉纹呈黄白色,不若前翅明显。近翅臀处有些白点,翅缘镶嵌白与黑相间色。[10]
翅腹面前翅基部(翅间空隙1与2及翅室)呈亮栗棕色,中间区则为暗褐色。翅尖半部为金褐色,翅基的前缘带有白色斑点。翅室内有三枚白点,其前方为黑色;翅室末端外有一条狭窄短横白纹。一枚椭圆形白色斑块横跨翅缘至翅间空隙2中部,边缘有一圈模糊的暗黑色。与上翅类似的翅尖白点,未具蓝边,后方延续为一列小型后盘白斑。此外还有两列内外白色弦月纹,间由波状黑线分隔,再外侧为一条终端黑线。[10]
后翅: 基部与后盘区为栗红色。翅脉8基部有一枚由白线圈起的黑斑。中后区有一条极宽白带,自翅前缘延伸至后缘,于翅间空隙1a顶端被一条黑色横带切断。此白带于翅间空隙7中段含一枚宽黑横条,翅间空隙内侧亦有黑边。后盘区有一列小白点,与前翅延续成系列。另有一列内侧近端、呈对称三角形的白点,外侧则为一列狭窄白弦月纹,两列间由一条黑色波状线隔开,接续成一条黑色终边线。前后翅缘毛为黑白相间。触角、头部、胸部与腹部呈深褐色,下唇须与胸部腹面为白色,腹部则为栗色。[10]
雄蝶多在午后降雨后特别活跃。[11]

前翅:上表面呈现浓郁的赭黄色。前翅在翅脉边缘、翅尖的一半与翅缘皆为黑色。这片黑色区域的内缘沿著一条斜穿翅室的线延伸,并往下弯曲至接近1a间隙的尖端。翅室顶端外侧有一个明显的白点。前翅还有一条斜向排列的较长椭圆白斑带,并配有一列更横向、短而小的三或四个白色亚顶斑。此外,还有内外两列极小而细长的白色月形斑,排列成横向的副终端带。[10]
后翅:特征为在第7间隙有一个横向圆斑,终端边缘则明显宽阔且呈黑色。这段黑边有两列横向成对的小白色月形斑。前翅与后翅的翅缘绒毛为白色,与黑色交错排列。下表面为较淡的赭黄色,与前翅圆盘部位较深的赭色形成对比。下表面斑纹与上表面相似,但有以下差异:
前翅:翅室前缘有三个白色斑点,而在白斑斜带以外的翅尖黑色区域,则被一片显眼的金黄色所取代。
后翅:第8翅脉基部有一个黑点,第5间隙基部也有黑点,并有一列横向排列的小白色盘后斑点。这些斑纹连同上表面的斑纹,皆有助于型态辨识。[10]
Remove ads
雌拟幻蛱蝶的第二型与第一型相似,但特征是在后翅上下表面皆有一块白色区域。这一特征明确且为 alcippoides(Butler)型的辨识重点。
生活史
幼虫:根据 de la Chaumette(引自 Moore 的纪录),雌拟幻蛱蝶的幼虫为圆柱状,主体为黑色,背部有一条更深的黑色背线。身体横带排列著小而淡褐色的疣状斑点,与暗色身体形成对比。腹面呈现深橄榄褐色,脚与头部为砖红色。头部具备两根粗大、分枝的黑色棘刺,作为防御用途。除了肛节外,其馀体节均有共十根分枝棘刺,为脏白透明色,排列成纵向行列。肛节则也有两根相似的棘刺,功能亦显著。[10]
食草:幼虫主要以 马齿苋与 Asystasia lawiana(爵床科) 的叶子为食。[13]
蛹:该蛹为悬垂型,特征是短而厚,整体形态有助于其拟态。颜色为淡褐色,无金属斑点,有利于在树叶间隐藏。其表面呈现斑驳状,并有赭黑色条纹,特别集中于头部与尾部区域,为对环境的进一步适应。 (de la Chaumette。)[10]
拟态
雌拟幻蛱蝶的雌蝶在外观上模仿体型相似的 金斑蝶[14],这是一种有毒蝴蝶,其寄主植物为含毒性的马利筋。金斑蝶 鲜明的色彩向周围的掠食者宣告其不可口的特性,因此蛱蝶的雌蝶也发出相同讯号,即便其本身并不具毒性。为了强化这种行为,这些雌蝶有时也会与金斑蝶一同行动。两种蝴蝶在外观上的差异非常细微。[15]
幼虫寄主植物
宽叶十万错 (Yan Son, 1997)、Asystasia lawiana、 假杜鹃、绿苞爵床、树牵牛、黄葵属、苘麻属、木槿属、心叶黄花稔、马齿苋 (Paulian, 1956)、毛马齿苋[16]。
生命阶段
-
卵
-
毛毛虫
-
蛹
-
蝴蝶肖像
-
雄蝶翅膀下方
-
雌蝶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