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顶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顶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镇鸡足山天柱峰顶,海拔3248米,是鸡足山海拔最高的寺院,始建于明代。寺内有金殿、楞严塔,是鸡足山标志性建筑。

历史

据康熙《鸡足山志》记载,明弘治年间已有僧人在天柱峰顶建庵,嘉靖年间李元阳创建普光殿。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御史孙愈贤应僧人请求兴建光明宝塔,历时七年建成,该塔为七级方塔,高约十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观风阁;天启七年(1627年)建天长阁;崇祯十年(1637年)建善雨亭,并在寺院周围修筑砖砌罗城,城高八尺,周长百余丈,四方设门楼,分别名为日观、云观、海观和雪观,以便远眺四周景致;同年,巡抚张凤翮(另说黔国公沐天波)将昆明太和宫金殿迁至天柱峰顶[1],建于普光殿原址,寺院因而得名金顶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寺院。康熙三十年(1691年),金顶寺多数殿阁毁于火灾,仅金殿与光明宝塔幸存。次年,云贵总督范承勋应僧人请求,以风水原因拆除光明宝塔,取“天一生水镇火”之意另建天一阁。民国十八年(1929年),云南省主席龙云于光明宝塔原址兴建楞严塔,该塔于1932年动工,1934年建成,是民国时期鸡足山唯一新建的大型建筑,并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驼峰航线的航标。[2][3][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和1956年两次拨款维修金顶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所有佛像被毁,金殿被击碎。1979年至1983年,国家及地方文物部门拨款对大殿、楞严塔、弥勒殿、山门等建筑进行抢修。[2]1985年至1995年,僧众自筹资金修复南北禅堂并维修楞严塔基廊[2]。1997年,对睹光台进行加固[2]。2001年12月,成立寺院管理委员会,主任释惟圣[6]。2001年至2002年,寺院周边环境得到整治[2]。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重建大雄宝殿,耗资500万元[4][7][8][9]。2006年11月,金殿重建完成,使用黄金23千克、铜108吨建造,造价1600万元,次年6月14日举行落成庆典活动[10][4][11][9]。2006年12月至次年3月,维修楞严塔、饮光殿[11]。2007年6月,钟楼、鼓楼完成重建[12]。2014年3月至9月,金顶寺进行修缮[13]。
Remove ads
建筑
大雄宝殿
金殿和楞严塔
金顶寺建筑群依山就势而建,布局紧凑,坐西朝东,主要建筑依次为三官殿、天王殿、金殿、楞严塔、饮光殿、大雄宝殿[14]。
三官殿是单檐歇山建筑,殿内供奉道教的三官[3]。进入三官殿后,天王殿前方是一个宽敞平坦的平台,称睹光台,可观赏日出、俯瞰全山景致[3][14]。天王殿(又称弥勒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正面明间出挑设大门,为白族风格的单檐歇山顶门楼;殿内供奉弥勒、四大天王[14][3]。天王殿南北建有鼓楼、钟楼[14]。
金殿位于天王殿后方高台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全殿以黄铜铸造,外覆金箔,面阔4.4米、进深3.9米、高5.6米,殿内供奉千手观音像[3][11]。金殿之后的楞严塔为十三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整体为灰白色,通高42米,边长6.4米,塔内分为七层,一层至二层有木梯,而二层以上仅于一角设铁质爬梯,二层四周建有外回廊[2][3][14]。金殿南侧是祖堂,堂前竖立《鸡足山金顶常住碑记》《鸡足山起建金顶殿宇常住碑记》及《金殿碑记》等古碑;金殿及楞严塔北侧则是法物流通处、客堂、僧寮等附属建筑[14][3]。
楞严塔后为饮光殿,是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饮光”即迦叶尊者别称,殿内正中供奉迦叶,两侧是达摩祖师、禅宗六祖慧能[3][14]。大雄宝殿为五开间重檐歇山建筑,檐下正中悬挂释净慧书“大雄宝殿”匾,左右分别是释传印书“金顶胜境”匾和尹俊书“圣岳至尊”匾,殿内正中供奉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大殿两侧供铜铸十八罗汉[14][3]。大雄宝殿北侧是弘法堂,弘法堂后方有鸡足山宾馆、五观堂,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14]。
Remove ads
文物保护
1965年,金殿被列为第一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因在文革中被毁而于1983年撤销[15];1989年,金顶寺被列为第一批宾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楞严塔被列为第二批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2]。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