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锦州行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锦州行动(亦称为钦州行动)是1931年日本入侵满洲期间的一次军事行动,被视为导致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的前奏与促成因素之一。
背景
1931年11月底,大日本帝国陆军驻满洲的总司令本庄繁大将自奉天派出约一万名士兵,分乘13列装甲列车,并有一支轰炸机中队护航,向锦州进军。此部队推进至距离锦州约30公里处时,接获撤退命令。由于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大将接受了经修改后的国际联盟中立地带提案,即在中华民国本部与满洲之间设立一缓冲区,等待未来召开中日和平会议,因此由若槻礼次郎内阁下令取消作战行动。
然而,中日双方并未达成持久协议。若槻内阁很快倒台,由犬养毅新内阁继任。由于与国民政府的后续谈判破裂,日本政府随即批准增兵满洲。1931年12月,驻朝鲜的第20师团以及第19师团的第38混成旅被派往满洲,而第10师团的第8混成旅则自日本本土增援。
随著马占山在黑龙江省战败,加之增援部队即将抵达,日军于12月21日对满洲展开新一轮攻势。本庄声称其部队出击的目的在于“清剿土匪”,并强调中国军必须“无条件撤离锦州”。然而,这些所谓的“土匪”多半实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同时也有部分真正的土匪利用政府与东北军瓦解后的混乱局势活动。
Remove ads
日军进攻
当其他日军与满洲协从军自南满洲铁路各据点向周边清剿时,驻奉天的日军司令部则命令第12师团的旅团于夜间自南方推进,并以日军轰炸机群支援,企图迫使中国守军撤离锦州。
日军估计锦州守军约有84,000人,配备58门火炮,并构筑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设于城北20英里,为壕沟工事,意图阻止日军在平奉铁路的塔岭河桥一带突破。若此线失守,中军还有环绕锦州的第二道防御工事可资固守。
日军第2师团司令官多门二郎中将率部谨慎推进。当时天气严寒,气温低至摄氏零下30度,日军以白色伪装行动。日军侦察机报告称在盘山县附近有约3,000名中国“土匪”待战。日军在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中击退这些中国军,并准备在距离锦州50公里的沟帮子迎击更强的抵抗。
1931年12月31日晚,日军先头部队抵达距锦州15公里外的塔岭河畔。多门下令暂停推进,以待第2师团主力跟上,准备展开最后的攻击。日本陆军省甚至对外广播,宣称“塔岭河会战”即将展开,并在后方设置麦克风,准备现场转播战斗声响至东京,但由于中国军队撤退而未能成行。
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当地居民为求自保,在夜间制作日本旗帜,挥舞以示归顺。
Remove ads
后续
在中国方面,局势陷入混乱。位于南京的蒋中正旧政府已经辞职,由孙科出任新政府行政院长。同时,张学良元帅的守军溃退至长城一带,只留下少量守军保护留守的政府官员。在南京,国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长陈友仁宣称,政府从未下令撤离锦州,反而一再命令张学良元帅坚守不退。全国多地的九位中国将领纷纷谴责孙科新政府,认为其对锦州不战而失的屈辱局面负有责任。
锦州陷落的翌日,大日本帝国陆军占领了山海关,自此完成对满洲南部的军事控制。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