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舒拉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舒拉节(阿拉伯语:عاشوراء)原意为“第十”,发生在伊斯兰历每年穆哈兰姆月的第十天。相传这一天摩西带领以色列子民穿越红海,逃离埃及,故犹太人在此日斋戒、忏悔以纪念之。视摩西为“五大先知”之一的伊斯兰社群,在默罕默德时期便已形成在此日斋戒的习俗。然而随著后来订“拉马丹”月(Ramadhan)斋戒为宗教义务之一,便不再强制于阿舒拉日斋戒。

事实速览 阿舒拉日, 参与者 ...

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如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塞拜疆伊拉克黎巴嫩巴林巴基斯坦,也包括一些非穆斯林国家如印度,都将穆哈兰姆月十日(阿舒拉)定为公众假期。该日所举行仪式是什叶派穆斯林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其地位有时甚至超越开斋节宰牲节,且以盛大、震撼人心的仪式著称。

Remove ads

起源

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到达麦地那,发现该地的犹太人在穆哈兰姆月的第十天实行忏悔斋戒。这是因为安拉在这一天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人手中救出,摩西将这一天定为他们的忏悔与斋戒之日以感谢安拉。默罕默德将这一天也定为穆斯林的斋戒之日。由于后来安拉将九月(赖买丹月)定为穆斯林的斋月,阿舒拉节的斋戒便演变为自愿性的。[1]

卡尔巴拉战役

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殉难后,穆阿威叶一世夺取哈里发的位置,成立倭马亚王朝。穆阿威叶一世指定他的儿子耶齐德继任哈里发,把伊斯兰国家通过协商推选哈里发的民主制度变为王朝世袭制

耶齐德命令麦地那长官逼迫伊玛目侯赛因向他宣誓效忠,若侯赛因拒绝效忠就杀死他。穆罕默德之外孙,阿里之子伊玛目侯赛因拒绝向穆阿威叶一世之子耶齐德一世效忠,按古兰经规定,麦加禁寺是禁地,其周围不能厮杀,在麦加城内穆斯林的生命不可侵犯。但他知道伍麦叶人不理会这些禁例,因此于公元680年带家属离开麦加。

在去往库法的路途中,他们在一个叫卡尔巴拉的地方遭到耶齐德队伍的袭击,而就在此地发生了卡尔巴拉战役。伊玛目候赛因率领72名眷属和弟子面对的是数千装备精良的敌军,这次战争虽然只持续了一天的时间,但是伊玛目候赛因及其战友全部牺牲。耶齐德的军队杀害了先知的后裔伊玛目候赛因及其72名战友后,又用鞭子抽打哭泣得满脸是泪的妇女和儿童。[2]

如今每当阿舒拉日来临时,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为伊玛目候赛因及其72位战友举行悼念活动,悼念他们为伊斯兰教做出的无私奉献。甚至在历史上许多非穆斯林学者和思想家们对耶齐德杀害先知穆罕默德外孙的残酷卑鄙行径提出强烈谴责。伊玛目侯赛因起义已经过去14个世纪了,至今人们仍把他作为反霸权和反暴虐统治的榜样。[3]

Remove ads

习俗

世界各地穆斯林尤其是什叶派都会纪念阿舒拉日。为了缅怀阿舒拉日遭到迫害的烈士,什叶派穆斯林会穿上深色的衣服上街游行以示哀悼。

伊朗什叶派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以传统和常规方式进行哀悼是接近至高安拉之举,并能获得真主的赏赐与回报,但是要杜绝一切玷污宗教的举动。凡是伤害身体的行为都是禁止(Haram)的。”[4]

世界其他一些教派的穆斯林往往在阿舒拉日斋戒,食用具有本地特色的面食。而这些食物的起源也各有各的传说,如回族格迪目派的阿舒拉饭据说是诺亚在大洪水中将各种类杂粮煮熟后做成的。[5]马来西亚传说是穆罕默德将一个大缸内的所有食物碎屑混合起来后做成的。

什叶派特殊悼念仪式

有些什叶派信徒们为纪念“阿舒拉节”,会以尖锐武器鞭打自己的身体,旨在悼念穆罕默德外孙伊玛目海珊,在西元680年带领战友对抗违犯伊斯兰罪行夺权的耶齐德而身亡的历史,穆斯林什叶派为纪念伊玛目海珊,不少人会以自残方式悼念。[6]

仪式中,信徒会将刀械装上链条,并拍打自己的背部与头部,也有男子拿刀切割孩子的头部来完成悼念。

Remove ads

在逊尼派伊斯兰教中

一些逊尼派传统中也存在类似的阿舒拉起源故事。[7] 另外,逊尼派权威文献中有传统记载,称阿舒拉禁食是古伊斯兰前的古莱氏部落习俗,穆罕默德在麦加时期也曾遵守此习。[7] 一些早期逊尼派传统(许多被归类为不可靠),[8] 可能由倭马亚统治时期 661–750)编造,[9] 将阿舒拉与多种吉祥事件联系起来:这一天,摩西分开了红海[10][8] 诺亚诺亚方舟上下来,[8] 上帝宽恕了亚当约瑟夫获释,耶稣亚伯拉罕和亚当出生,穆罕默德受孕,[7] 以及约拿从吞他的鱼腹中获释。[11] 穆哈兰姆月第九天的禁食,称为塔苏阿,是后期增添的,可能是为了区别穆斯林与犹太人。[12][7]

习俗

在逊尼派伊斯兰教中,穆哈兰姆月的第九和第十天是自愿禁食的日子,逊尼派法学家强烈鼓励此举。[7] 虽然并非所有逊尼学者都认可,[7][13] 阿舒拉也被视为向上帝表达感恩(shukr)的日子,是一个喜庆的场合,通过虔诚的行为和合适的欢庆表达来庆祝。[14] 因此,阿舒拉对许多逊尼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与什叶派形成对比,后者在这一天哀悼穆罕默德的孙子侯赛因·伊本·阿里及其随从在680年卡尔巴拉战役中的被屠杀。[7] 这些逊尼派庆祝活动要么是作为对什叶派阿舒拉习俗的回应发展起来,要么受到伊斯兰前传统的影响。[15][7] 按照前者观点,在倭马亚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伊本·马尔万统治时期 685–705)统治时期,阿舒拉被作为公共节日庆祝,以对抗侯赛因的纪念。[16] 阿拔斯王朝哈里发al-Qadir统治时期 991–1031)也在巴格达伊拉克)实行类似做法。[17] 另一个例子是公元973年阿舒拉,在布伊王朝时期的巴格达,一群逊尼派民众重演了656年的骆驼之战,反对什叶派首位伊玛目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18][19]

无论这些庆祝活动的起源如何,到逊尼派法学家伊本·泰米叶Template:Died in)时代,这些习俗已经牢固确立。当时有人写信给他,称人们在阿舒拉这天欢庆,沐浴、打扮、互致问候并烹煮谷物。[15] 例如,在马格里布地区,阿舒拉如今通过禁食、施舍、祭奠亡者、烹制特色菜肴、跳过篝火和嘉年华等方式庆祝。[12] 然而,尤其是在南亚,一些逊尼派直到现代仍参与什叶派的阿舒拉仪式。[7] 苏菲派也常纪念侯赛因的逝世,尤其是在早期,尽管这与逊尼派精英的观点有所不同。[20] 对苏菲派而言,阿舒拉并非悲剧,而是庆祝侯赛因及其同伴通过殉难在神圣中实现永生。[21]

Remove ads

伊本·泰米叶

针对关于阿舒拉庆祝和哀悼的法律依据的询问,伊本·泰米叶拒绝在阿舒拉进行哀悼或庆祝,理由是他认为穆罕默德并未实行这些行为。然而,伊本·泰米叶鼓励在阿舒拉禁食,以效仿穆罕默德。伊斯兰学者M. Katz质疑伊本·泰米叶的判断,认为他未考虑到逊尼派传述中穆罕默德为庆祝阿舒拉而禁食的记载,暗示伊本·泰米叶剥夺了禁食的更高意义。[22]

在什叶派伊斯兰教中

卡尔巴拉战役

在什叶派伊斯兰教中,阿舒拉纪念穆罕默德的孙子、第三位什叶派伊玛目侯赛因·伊本·阿里的殉难。[20] 侯赛因于穆哈兰姆月10日61年伊斯兰历(公元680年10月10日)在卡尔巴拉战役中被杀害,当时他与大多数男性亲属及其小随从一同被倭马亚哈里发亚兹德·伊本·穆阿维叶统治时期 680–683)的军队包围数日,并被切断了附近幼发拉底河的饮用水。战役结束后,侯赛因营地中的妇女和儿童被俘虏,并押送至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这场战斗是在谈判失败且侯赛因拒绝向亚兹德效忠之后发生的,亚兹德常被穆斯林历史学家描绘为不虔诚和不道德的人。[23][24][25] 战斗地点位于通往附近库法的卡尔巴拉沙漠地带,库法居民曾邀请侯赛因领导他们反抗亚兹德。[26]

重要性

Thumb
1978年伊朗反对巴列维政权的阿舒拉示威

阿舒拉对什叶派穆斯林来说是哀悼和悲痛的日子。[20][27] 他们的伊玛目们也如此纪念阿舒拉,[28][29][30] 并常常鼓励什叶派社区效仿。[31] 例如,归于什叶派伊玛目阿里·里达Template:Died in)的一则传统将阿舒拉描述为哀悼和对物质事务的庄重放弃之日。[32] 什叶派传统也否定那些将阿舒拉视为喜庆日的逊尼派圣训,认为其为伪造。[33] 事实上,归于什叶派伊玛目的传统禁止在这一天禁食,[34] 并警告那些将阿舒拉当作祝福日庆祝者将受永罚。[34][35]

在什叶派伊斯兰教中,卡尔巴拉象征着善恶之间的永恒斗争,[36][37] 是自我牺牲的巅峰,[38] 也是对穆罕默德先知使命的终极破坏。[9] 历史上,这一事件促使什叶派社区形成独特教派,并至今仍是其宗教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39][40] 一方面,哀悼者与侯赛因同感痛苦,并希望借助他的代求在审判日获益。[41][42] 另一方面,他们将哀悼侯赛因视为反抗压迫的抗议行为,是为神而战([[[圣战]]] 错误:{{Transl}}:拉丁字母转写第 3 个字元“圣”不是拉丁字母。(帮助)的斗争,因此也是一种崇拜行为。[43][44]

Remove ads

仪式

Thumb
伊朗什叶派悲情戏剧(ta'ziya

除了前往位于伊拉克卡尔巴拉侯赛因圣陵朝圣外,[45] 什叶派穆斯林每年在穆哈兰姆月和萨法尔月期间纪念卡尔巴拉事件。[40] 大多数仪式集中在穆哈兰姆月的前十天,以阿舒拉当天在主要什叶派城市举行的游行达到高潮。[30][46] 仪式的主要部分(majalis,单数majlis)是讲述卡尔巴拉故事(rawza-khwaniqiraya),[47][30][27] 以及朗诵挽歌与哀歌(nawhaniyahamarsia-khwani),[48][49] 旨在激发听众的同情并感动落泪。[50][51] majlis通常在专门的建筑或场所举行,这些场所被称为Husayniyatakiyaimambarahazakhana[48][52] 哀悼集会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参与者随着卡尔巴拉挽歌的节奏进行自我鞭笞。[49] 这种源自古代阿拉伯人习俗的自我鞭笞,[28][53] 以轻度形式表现为用手击打脸部和胸部以表达悲痛(latmsina-zanimatam),[49][48][54],在当今什叶派社区中较为普遍。[55] 但也存在极端形式的自我鞭笞(tatbirtiq-zaniqama-zani),参与者通常用附有剃刀片的刀、剑或链条击打额头或背部。[55] 自90年代中期起,伊朗及黎巴嫩的什叶派社区禁止这种器械鞭笞,[56] 许多什叶派教士也谴责此行为,[57] 该习俗在什叶派中仍具争议。[48]

Thumb
伊拉克卡尔巴拉的Tawarij游行

另一种哀悼仪式是对卡尔巴拉故事的戏剧性重演(ta'ziyashabih-khwani),现今在伊朗、波斯湾西岸及黎巴嫩仍有实践。[58] 阿舒拉当天,这些表演总是重现“侯赛因殉难”的场景。[58] 在卡尔巴拉,每年阿舒拉当天都会重演倭马亚军队焚烧侯赛因帐篷及俘虏妇女儿童的情景。[59] 穆哈兰姆月期间,尤其是阿舒拉,[49] 哀悼者游行(dastamawkib)穿行街头,[60] 高唱哀歌与挽歌,[61] 有时伴随自我鞭笞。[49][59] 例如,在卡尔巴拉的tawarij游行中,男性及随后女性哀悼者在阿舒拉下午赤脚步行至侯赛因圣陵。[59] 根据地区不同,游行会携带象征物,如alam直译:“旗帜”),[62] nakhl直译:“枣椰树”),[63] ta'ziya[63]tadjah[64] Alam象征侯赛因在卡尔巴拉的旗帜,[63] 而后三者象征他的灵柩或墓地。[63][65]

阿舒拉期间的恐怖袭击

阿舒拉有时成为逊尼派对什叶派穆斯林施暴的时机,什叶派在许多穆斯林社区中常为少数群体。[66] 例如,在印度,逊尼派活动家赛义德·艾哈迈德·巴雷尔维Template:Died in)反对阿舒拉仪式,并可能夸大其词地吹嘘摧毁了数千座专用于仪式哀悼的伊玛巴拉建筑。[67] 以下列举部分针对阿舒拉活动的恐怖袭击事件:

1940年2月21日:印度德里阿舒拉游行遭投掷炸弹袭击。[68]

1994年6月20日:伊朗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圣陵发生炸弹爆炸,造成20人死亡。[69]

2004年3月2日:伊拉克卡尔巴拉纳杰夫发生炸弹爆炸,造成超过180名什叶派信徒死亡,5000人受伤。[70][71]

2008年1月19日:伊拉克两起阿舒拉游行袭击,9人死亡。[72]

2009年12月28日:巴基斯坦卡拉奇阿舒拉游行发生炸弹爆炸,造成43人死亡,60人受伤。[73]

2011年12月6日:伊拉克中部多起阿舒拉游行炸弹爆炸,30人死亡。[74]

2011年12月6日:阿富汗喀布尔两起阿舒拉哀悼者炸弹爆炸,80人死亡,160人受伤。[75][76] 2015年10月24日:孟加拉国达卡一座清真寺发生炸弹爆炸,造成1名信徒死亡,80人受伤。[7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