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里山林业铁路牛稠溪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里山林業鐵路牛稠溪橋map
Remove ads

阿里山林业铁路牛稠溪桥(以下简称牛稠溪桥),官方名称为阿里山林业铁路第13号桥,位在嘉义县竹崎乡竹崎村,为阿里山林业铁路阿里山线竹崎车站樟脑寮车站之间一跨河单线铁路桥梁,采钢构华伦式桁架桥(Warren Truss)形式。该桥因其位置所在,长年身分重要,是阿里山铁路不可轻忽的重点设施。

事实速览 牛稠溪桥, 坐标 ...
Remove ads

概要

牛稠溪桥跨嘉义朴子溪支流牛稠溪,里程位于阿里山线14K+390至14K+504处[1],铁路轨距762mm窄轨,坡度33‰,海拔127公尺,南桥头隔嘉120乡道比邻竹崎车站三角线北端。此桥自明治40(1907)年竣工后,几经若干改建,现今桥梁于民国97(2008)年完成,已是第四代。北桥头穿越原市嘉8线乡道后即为登山路线,地理位置即全线的平地路线、登山路线之交界,上山列车过桥后即以坡度45‰上升迈向山区,故有“登山玄关”之别称。

由于桥面宽阔,易于取景,早期蒸汽火车运行年代,台内外铁道人士多在牛稠溪桥东侧上游处——自由路松竹桥远眺之、摄影之,是阿里山线上知名地标、铁道名景[2]

沿革

初代、第二代

日治时期,随著阿里山森林为日方所知,开发之乃成为要务。在确定采用美式全铁路运材后,明治39(1906)年起确定了今日阿里山线路线[3],在开发公司藤田组嘉义施工所指导下陆续动工[4]。本桥——牛稠溪桥位于阿里山线竹崎-樟脑寮段,由樟脑寮派出所主任进藤雄之助负责指挥吉田组、大仓组施工,接续明治四十年二月平地线完成后,同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和竹崎-樟脑寮段一同完成[4]

起初完成的牛稠溪桥为一般木构桥梁(初代),后经过铁路一度停工、由殖产局重新接手阿里山开发下的路基重修[5],以及通车后数次毁坏再建,一度以阿里山自产红桧,将牛稠溪桥改建为类似西螺大桥大甲溪铁桥的桁梁桥、砖石造桥墩形式,完全强化桥梁(第二代)。此桥为四跨三桥孔木构桁梁,是现今牛稠溪桥形像原点,使用至民国五十年左右仍存。[2]

第三代

为配合阿里山林铁迈向观光,提升桥梁行车安全,林务局决定原线改建牛稠溪桥,于民国53(1964)年改建为水泥梁桥。后桥梁北端遭受风灾冲垮,而另购钢梁代替水泥梁重建[2](其时间点待确认)。

第三代桥上部结构为水泥梁加一孔钢梁之混合桥,其中钢梁部分跨牛稠溪主河道,长度相当于水泥梁部分二跨;下部结构为五桥墩计六跨,由南至北第一、第三和第五桥墩为原第二代桥砖石造桥墩沿用,仅第二、第四桥墩为民国53(1964)年改建时增建。第三代桥使用达44年,是目前共四代牛稠溪桥中使用时间仅次于第二代桥者。

民国97(2008)年5月5日,随著第四代桥落成,第三代桥在16:20下山阿里山号6次通过后正式停用。根据苏昭旭著、人人出版的《阿里山森林铁路传奇》(民国98年2月初版)页62刊登的牛稠溪桥照片已未见桥台以外的第三代桥遗构,故推测第四代桥通车后,第三代桥未久即被完全撤除。

第四代(现今桥梁)

为了配合阿里山BOT案,林务局决定再次改建牛稠溪桥。不同于过往原路基改建,第四代桥于比邻原第三代桥东侧兴建,设计上参考了第二代桥设计,但比过去的百米略长了14公尺,至此进入第四代桥时期。

此次改建范围是阿里山线14K+224.9至14K+574.06,将牛稠溪桥东移,同时调整桥北端路线、竹崎站三角线。第四代桥为两座桥台,分成三段钢桁梁、两座水泥基座桥墩,跨度分别为35公尺、44公尺、35公尺,民国96年12月17日进场动工,至民国97年4月26日竣工[6],同年5月6日正式启用[7]。第四代牛稠溪桥长114米,超过阿里山线43公里处40号钢桥[1],再次成为阿里山线上最长桥梁。

新桥完成后未久,行政院农委会林务局将其随同阿里山林铁所有设施,移交给宏都阿里山公司,展开BOT经营,可谓林铁出嫁前夕最后嫁妆;后因阿里山BOT经营受频繁天灾打击而夭折[8]八八风灾时,不远处的竹崎亲水公园遭受恶水重创,然第四代牛稠溪桥并未因此毁损,和灾后满目疮痍的登山线相比甚为难得。2013年5月1日起此桥一度随林铁整体移交入台铁手中[9];随著2018年7月1日回归林务局,现成为辖下机构──阿里山林业铁路及文化资产管理处管理的森林铁路之一部分[10]

Remove ads

艺廊

邻近区域

注解、出处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