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陆军第三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陆军第三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建立的新军之一,规模与现代军事的级部队相等。第三镇系统军事干部曾在民国初年出任北京国民政府政要,在民国军阀内战中折损较多,在出生第三镇的军事领袖失势后,该师于民国十六年遭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解编。

清朝时代

陆军第三镇最初名称为北洋常备军第三镇,为光绪三十年(1904)袁世凯以戒备日俄战争态势为由向清朝政府请款扩军的新军,驻地直隶保定。成军背景是因为日俄战争导致北洋常备军左镇军与右镇军离开驻地移防山海关,北京有现代化军力真空的风险,因此需要更多的新军部队该军兵源最初由武卫军自强军所移编整顿,由于成军较为仓促,不足的士兵员额由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已招募的士兵编入,因此部队较无单一省籍色彩。在光绪三十年初奏请成军后,同年3月第三镇完成编成。

第三镇成立初期,统制段祺瑞出任,镇下实兵部队主要为第5和第6协。

  • 第5协统领为雷震春,下辖第9标(统带徐占凤)、第10标(统带唐天喜
  • 第6协统领为张永成,下辖第11标(统带王振畿)、第12标(统带张殿如
  • 镇直属部队包含马队第3标(统带张国泰)、炮队第3标(统带张绍曾)、工程第3营(统带滕毓藻)、辎重第3营(统带赵俊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徐世昌东三省总督,袁世凯抽调第5协、一部分马、炮、锱重队组成混成协(加强旅),由徐占凤指挥,调防至吉林省吉林市长春宁安延吉奉天省锦州等处地。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制衡袁世凯的军事力量,第三镇指挥权预定移交给新成立的陆军部,段祺瑞为抗议此举辞退统制一职,由曹锟接任统制,宣统二年(1911),第三镇全部队移防东北,同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三镇转移至山西省,镇压在山西省新军组织的革命政府。当时的第5协统领为卢永祥,第6协统领为陈文运

镇压山西革命之后,清廷指示第三镇抽调10、11标、马队第2营、炮队第3营合编为第五混成协,统领卢永祥,南下湖北省镇压当地革命政府,但卢永祥与混成协几位主要指挥干部联名上书抗命,最后该出兵计划没有行动。

Remove ads

民国时代

曹锟时期(1912—1918)

中华民国成立后,陆军第三镇改名陆军第三师,调防北京,师长仍由曹锟担任,参谋长为萧耀南。改名后的第三师麾下部队包括:

  • 陆军第5旅,旅长卢永祥。下辖第9团(团长张慕韩)、第10团(团长荣道一
  • 陆军第6旅,旅长陈文远,民国元年10月由张鸿逵接任。下辖第11团(团长王承斌)、第12团(团长汪学谦
  • 补充旅,旅长张鸿逵
  • 师直属部队骑兵第3团(团长李殿荣)、炮兵第3团(团长吴佩孚)、工程第3营(营长章宝安)、辎重第3营(营长杨清臣

民国军阀政治光谱中,第三师属于直系军阀中的曹锟系统部队,在后来的军阀战争中第三师所支持的镇营多是和直系相关。民国元年(1912)2月29日,该部队第5协第9标率先发生“北京兵变”。由于此事件使袁世凯获得足够理由拒绝南下就任大总统,而留在北京任职。民国二年(1913)二次革命爆发,第三师师长曹锟被任命为长江上游警备司令,第三师除了第5旅外的部队从北京移驻华中地区,第5旅改编为陆军第五混成旅北驻察哈尔,旅长荣道一。

民国三年(1914)第三师移动到湖南省岳阳市后,补充旅撤销,替代原先第5旅编制,第5旅旅长因此更换为汪学谦,第9团团长更换为陈清源,第10团团长更换为张学颜。参谋长萧耀南后调为第9团团长,职务由李济臣接任。

民国五年(1916)3月,第6旅旅长由吴佩孚接任,炮兵第3团团长由王用中接任。4月护国战争爆发,第三师由曹锟率领进入四川省企图击败护国军,作战未有结果前袁世凯病死,中华帝国终结,第三师在战后调回直隶省保定,同年9月曹锟升任直隶督军。在民国六年(1917)7月爆发张勋复辟时,第三师作为曹锟核心战力自北京西面攻入,并在天坛附近击溃张勋部队,获得重要军功。

吴佩孚时期(1918—1927)

张勋复辟终结后,孙中山鼓吹的护法运动态势升级为另立政府,并启动护法战争。曹锟响应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南方政策,指派第3师、直隶第1.2.3混合旅南下汉口,由于曹锟身为直隶督军无法顾及多处职务,指派吴佩孚为代理师长。

民国七年(1918)3月,吴佩孚指挥的第3师击破湖南省军,攻占岳州、长沙、衡阳。因作战功勋吴佩孚被段祺瑞授予“孚威将军”,但因军功赏赐不公,吴佩孚在攻占衡阳后便不再积极南攻广东,在北京政府的主和派使者陆建章被主战派徐树铮派人暗杀,吴佩孚趁此机会与曹锟共谋转换至主和派,并在6月15日与护法军政府代表签订停战协议,并正式接任第三师师长职务,此后至民国九年(1920)的2年多时间长期驻扎衡阳。

民国九年(1920)5月,因一年前冯国璋去世后,曹锟成为直系的领袖人物,当时与皖系军阀的冲突已经接近,曹锟指示吴佩孚将南征部队归建。6月份部队返回直隶,段祺瑞加强对曹锟的政治斗争,在7月演变成直皖战争。直皖战争仅爆发5天便打败皖系部队,吴佩孚指挥的第三师击败皖系将领曲同丰指挥的定国军。战胜后,第三师移防洛阳。

民国十年(1921),同为直系的湖北督军王占元因统治失败,湖北省爆发反王兵变与战争,包括四川省与湖南省的实力派发兵攻入湖北,吴佩孚率领第三师自洛阳南下救援王占元,击败其他省的入侵部队,战后吴佩孚安排陆军第25师师长萧耀南接任湖北督军,并让该师驻扎湖北省稳定局势。

民国十一年(1922)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第三师留下第5旅驻守洛阳,仅派遣第6旅北上助战。在直系获得胜利后,第三师部队协助冯玉祥部队攻入河南省,将拥戴奉系的河南督军赵倜解职。

民国十三年(1924)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背叛发动北京政变,吴佩孚率一部分第三师部队返回北京救援,第三师主力由张福来代理指挥,但是张福来的指挥能力不足对应奉系强攻,最后直系战败,吴佩孚率领2千馀残兵自天津南下,第三师也遭到奉系军阀下令解散。

民国十五年(1926),吴佩孚复出,在河南省重建第三师,师长张席珍。此部队因战力不足,并没有投入同年在湖北对抗国民革命军之作战,而是滞留在河南,民国十六年(1927)奉系军阀进入河南后遭到张作霖收编,部队遭到解编,张席珍北遁天津,就此退出军界。

Remove ads

与部队关系密切的民国政治人物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