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陈孟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陈孟和(1930年10月16日—2017年1月24日),出生于台湾台北市大稻埕下奎府町,为白色恐怖时期之受害者,1949年与1952年先后两度面临牢狱之灾,1967年自绿岛出狱后曾先后经营照相馆、从事出版业工作,以及与朋友一同创业。自1996年起,致力于协助重建和复原绿岛人权文化园区“新生训导处”[1],并投身于白色恐怖时期的文资保存工作之中。于2017年与世长辞,享年88岁。[2]
生平背景
出生于台北大稻埕下奎府町,为家中次子,但其长兄在小时候过世[3],下有一个妹妹,以日文与父母沟通,和妹妹则通以中文。求学过程受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美术科教育[4],启发其后来在绿岛服刑期间进行艺术创作与影像纪录,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第一次入狱
1948年12月,陈孟和准备前往中国大陆就读大学。当时,他准备搭乘前往中国大陆的中兴轮,突然因不明原因无法在预定时间启航,得知此消息并在与送行的同学道别后,陈孟和随即前往客舱休息。由于小他一届的台北中学学弟苏焜煌,向有关情治单位告密,表示陈孟和此趟赴大陆真实目的为投共,所以回到船舱后,特务在此时现身盘问其身份,佯称他与另一位乘客石火山,有手续未办妥,需前往港务局一趟,于是特务带著二人乘坐小船,划至基隆车站边上岸,此时陈孟和看见其父亲在岸边,他已经猜想遇上不好的事情,因此并未与父亲相认。[3]进入港务局后,特务在确认其身分后马上将其上铐并在眼前蒙上黑布,并搭乘一部计程车,由于此辆计程车之车况不佳,座椅靠背皆为破洞,于是陈孟和将身上携带的同学通讯录塞入洞内,同时推断此次行动可能并非台湾省保安司令部的正式命令,若为正式命令将会使用公务车,而非私家计程车。[3]
之后,陈孟和被保安司令部关押在台北的东本愿寺,并曾经与雷石榆、杨逵关押在同一牢房之中。再后来由于证据不足,保安司令部无法找出关于他准备投共的有效证据,而将其释放,被关押时间约为七至八个月。离开保安司令部的关押后,陈孟和才从其父亲那里得知他此次牢狱之灾的起因。[3]
Remove ads
第二次入狱
1949年7月出狱后,学校不愿意让陈孟和就学,于是他便与一同被关的同学石火山合开了“黎光照相馆”。[5]
1952年1月3日,特务直接进入“黎光照相馆”将他押上车,关押在保安司令部情报处侦讯。
陈孟和表示,特务曾问他会与朋友聊些什么,他回答几乎都聊,而下一句特务便问他说是否有谈到对时局的感想,陈孟和旋即回复有,他因此被移送至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候审。最后被以“参加叛乱集会”(台湾省工委会学术研究会案)罪名起诉,被指控在此研究会中与伙伴谈论时局,有著叛乱之嫌疑,处审拟判刑十年,罪名并改为“参加叛乱组织”。[3]
绿岛服刑时期
1952年9月,陈孟和被押解到绿岛新生训导处,编在大二大队第六中队,不久后被改编在第五中队。[5]
在服刑期间初期,陈孟和发现绿岛缺乏拍照器具,便写信请家人寄来摄影器具,令人意外地,绿岛监狱处本部十分高兴,并要陈孟和在照相部服外役。除了专事拍摄“公务照”外,例如外宾来绿岛监狱参观的简报照片,或为来到绿岛的“新生”拍照外,陈孟和同时也会服务绿岛的老百姓,帮他们拍摄生活照。
陈孟和的艺术细胞也在绿岛监狱有惊人的展现。绿岛监狱处偶尔会有政治宣传海报比赛,而陈孟和以端正的立体字迹和栩栩如生的蒋公画像,数次夺得监狱处的壁报比赛冠军;绿岛监狱处会在一些特定的节日,要求里头的“新生”表演戏剧给长官、绿岛的百姓观赏,而陈孟和在这些活动的定位,便是负责制作道具及舞台布置。[3]
绿岛新生训导处的看管方式类似“劳动农庄”,基本上一切训导处的日常所需,皆须由新生“克难的”产出[6]。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孟和花了一年时间在绿岛就地取材,自制一支缩小版的“克难”小提琴送给外甥女,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人权绘本《希望小提琴》的故事蓝本。
1962年,陈孟和奉派调查绿岛水文、地理,准备撰写《绿岛志》。
1965年,绿岛新生训导处裁撤,续留守在绿岛,直到1967年1月2日陈孟和出狱。[3]
Remove ads
出狱后
1967年出狱后,陈孟和自营照相馆、“王子杂志社”美编、彩色印刷厂企划经理、与绿岛难友合营贸易公司、自创公司、旅行社企划等等。在“王子杂志社”工作时期,与蔡焜霖等人首创“行动图书馆”概念,巡回各学校、社区,并利用所设计的彩绘立体图文巡回车,深获孩童喜爱;开车协助台东红叶少棒成员赴台北参加比赛,获得全国少棒冠军,进而打败日本关东少棒队,掀起全台少棒旋风。台湾解严后,积极参与平反与关怀活动,利用自身摄影专长,为参与活动的难友们纪录影像留念。
出狱后,从绿岛夹藏并携带回台湾珍贵的老照片,见证白色恐怖的人权历史外,[3]1996年开始,陈孟和凭借著优越的记忆、美术专长及体力,根据昔日照片以及推估空间量度,从不同角度画出“绿岛新生训导处”一景一物的鸟瞰图,还有保安司令部情报处及青岛东路3号军法处看守所平面、三面示意图,全心投入绿岛人权文化园区“新生训导处”重建及复原工作。在这近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让重现场景成为难友们共同的记忆象征,也为当年在绿岛的许多受难者留下容颜纪录的“大头照”,是复原及重建人权历史场景的关键人物。[5]
Remove ads
晚年
2002年至2008年间,陈孟和受光观局和文建会的邀请,指导绿岛人权馆及景美人权文化园区的整体规划[7]。例如“绿岛人权纪念园区-绿洲山庄先期开放展示工程案”、“绿岛人权纪念园区相关文史资料蒐调暨运用案”、“青岛东路3号营区”、“保安司令部情报处押房”等等。
之后更是和不少的学者合作制作书籍和影片例如:和幸佳慧共同创造的《希望小提琴》、其他难友共同翻译黄华昌先生回忆录《叛逆的天空》[8]、和国家人权博物馆合作制作的《陈孟和口述历史》等。
相关作品
幸佳慧著,蔡达源绘,《希望小提琴》,台北:小天下,2012年。[9]
黄华昌著,《叛逆的天空:黄华昌回忆录》,台北:前卫,2004年。[8]
参考资料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