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陡山沱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陡山沱组是中国的一处地质层组,分布于湖北西部、贵州东部、陕西南部、江西北部及其他地区。该组以湖北秭归、安徽休宁和贵州瓮安等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而闻名,是最早保存有精细微体化石的岩层之一。该沉积层的地质年代可追溯至埃迪卡拉纪早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它记录了从成冰纪结束到较熟悉的埃迪卡拉纪晚期“阿瓦隆大爆发”之间那段认知薄弱的时期。陡山沱组的时间跨度从底界约6.35亿年前至顶界约5.51亿年前,记录了从寒武纪大爆发向前追溯4000至5000万年的古环境条件
化石
陡山沱组化石均为水生微体化石,且保存精度极高。一项存在争议的观点认为,其中不少化石显示出两侧对称特征,但学界通常认为该特征演化于之后的寒武纪大爆发时期。2005年10月,研究者宣布发现贵州小春虫,并主张这是已知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1]。
目前已记录的生物群包括磷酸盐化保存的藻类微体化石、多细胞叶状体植物、疑源类、纤毛虫和蓝藻,此外还有成体海绵和成体刺胞动物。科学家还谨慎报道了可能为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部分疑似动物胚胎处于细胞分裂早期(最初被解读为孢子或藻类细胞)。
保护
目前该地点仅发掘了约二十分之一的化石。随着当地磷矿开采,这些化石层正面临威胁。2017年,当地古生物学家牵头举行抗议研讨会,暂时叫停了采矿活动[2]。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