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零死亡愿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零死亡愿景是一国际性的计画,目的是达到交通事故零死亡及重伤的目标。这项愿景于1997年10月于瑞典议会通过[1],它的核心理念在于生命与健康不能与其他社会利益交换,相较于以往用经济上的效益成本比评估,衡量交通安全的预算[2]。
理念
瑞典的道路规划以安全为优先,而不是追求速度及效率。举凡市区低速限、人行徒步区,以及区隔车辆及自行车的规划,都有助于改善道路安全。据统计,长达1500公里的"2+1道路"(三线道的双向道路,中间车道设计为轮流充当双向的超车道),十年间更是避免了145件死亡事故 -- 为什么瑞典的交通事故死亡率这么低,经济学人杂志 (2014年2月26日)[3]
零死亡愿景以道德为基础,认为“让人们因交通丧命或重伤,道德上完全无法接受[4]”。也因为非量化的特性,愿景本身仅作为决策的考量,而不是用来订立明确的目标。在大部分的用路环境里,道路使用者必须背负交通事故的完全责任,然而零死亡愿景的概念是道路规划及设计者也必须承担部分责任[4]。
速限
零死亡愿景建议下列的交通速限,依照道路及交通工具设计的最适当及受完全约束的使用[5]。速限依人体及交通工具可承受的极限为基础,例如人体可承受车辆撞击的最大速度为时速30公里,如果市区需较高车速的道路,规划上就必须区隔行人及车道,反之速限就必须是30公里。同理,汽车可承受的最大正面撞击速度为70公里,测向撞击为50公里,则速限100公里的道路,就必须能避免车辆的正面及侧面撞击。
成果
虽然许多国家采纳零死亡愿景的概念,但富裕国的的成效往往较好。发展中的国家因为机动车辆成长较快,交通死亡人数往往随之增加[3]。
Remove ads
挪威于1999年采纳零死亡愿景。但2008年一位交通规划单位工程师受访时表示,零死亡愿景虽可有效提升大众关注交通死伤议题,但目前为止还看不到短期内改善交通安全的效益。[8]
身为零死亡愿景的发起国家,瑞典的成效较挪威显著。90年代中,瑞典即设立了10年目标,计画在2007年降低50%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然而2007年仅达成13%,该目标于2009年修正为2020年死亡人数不得超过220人[9]。
台湾的交通事故死亡统计采A1分类(24小时内死亡),有别于上述统计采30天内死亡。运输安全网站资料系统资料估计,民国103年度(2014年)交通事故30天内死亡的估计值为2,894人[7],换算结果每百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24人,为上述国家最高。2017年2月天下杂志报导并指出,台湾交通事故死亡率为东亚第一,甚至高达香港的7.3倍[12]
2017年10月1日交通部长贺陈旦于立法院报告时表示,车祸应朝向零人死亡的目标,目标于3年内降低15%,其中年龄18至24岁的用路人降低目标为35%。[13]
相关条目
- 各国交通事故死亡率列表
- 2+1 road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