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介电质频谱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介电质频谱法(Dielectric spectroscopy)也称为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属于阻抗频谱法(impedance spectroscopy)的一种,是量测不同频率下介电质的介电特性变化[2][3][4][5]。这是以外部电场和样品电偶极矩的交互作用为基础,一般会用电容率表示。

介电质频谱法也是确认电化学系统特性的实验方法。此技术会量测系统在不同频率范围下的阻抗,包括其储能特性以及损失特性。介电质频谱法所得的资料一般会用波德图或奈奎斯特图来图示表示。
阻抗是电子系统对流过交流电(AC)抵抗的能力。被动元件组成的复数阻抗电子系统中,可能有能量消耗(电阻器)和能量储存(电容器)的元件。若系统是纯电阻性,则其抵抗交流电(AC)或直流电(DC)的方式是利用电阻。若材料或系统中有多个相(例如复合材料或是非均质材料),会有通用介电响应,介电质频谱法可以看出阻抗(或其倒数,导纳)和施加交流电场频率ω之间的关系。
几乎所有物理-化学系统(像电化电池、质量束振荡器,甚至是生物的肌肉系统)都有能量消耗和能量储存的特性。这就是介电质频谱法要检测的特性。
此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已广泛用在许多科学领域中,例如燃料电池测试、生物分子交互作用,以及微结构的特性。介电质频谱法可以看出电化学过程中的反应机制。不同的反应步骤会主导不同频率的特性,可以由频率响应看出限制速率的步骤。
Remove ads
介电机制

有许多种不同的介电机制,和所研究介质和外来电场的反应有关。每一种机制都有其特征频率,是其过程特征时间的倒数。一般来说,介质机制可以分为弛豫(relaxation)过程和共振过程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机制如下(从高频到低频排列):
此共振过程出现在中性原子里,电场使原子核附近的电子密度出现位移。
此位移主要是因为回复力和电子力之间的平衡造成的。 理解电子极化时,可以假设原子是由点状的原子核和周围球状,均匀密度的电子云所组成。
原子极化出现在原子核对电场响应而重新定向。这是共振过程。原子极化是原子的本质,是外加电场的结果。电子极化是和电子密度有关,也是外加场的结果。原子极化会比电子极化要小很多。
偶极子弛豫(Dipole relaxation)源自永久偶极子和诱导偶极子因为电场而对齐,而对齐的极化因为热噪音而受到干扰(使偶极向量不对齐场的方向),偶极子恢复需要的时间和局部黏度有关。这两个因素和偶极子弛豫强烈的受温度和压强[6]影响,也受周围的化学特性影响。
离子弛豫(Ionic relaxation)包括离子电导率弛豫,界面电荷弛豫以及空间电荷弛豫。离子电导率弛豫在低频下占主导地位,而且只会给系统带来损耗。界面电荷弛豫出现在非均质系统里的电荷载子被介面捕捉的时候。相关的效应是Maxwell-Wagner-Sillars极化,是电荷载子被内介电质边界层所挡住(介观尺度)或被外部电极挡住(巨观尺度),因此造成电荷的分离。电荷可能会被分开相当的距离,因此造成介电损失,其数量级比分子扰动所造成的要大[2]。
介电质弛豫(Dielectric relaxation)整体是因为外加交流场,造成偶极子运动(偶极子弛豫)和电荷运动(离子弛豫)的结果,其频率会在102-1010 Hz。弛豫机制比共振电子转态或是分子振动要慢,这些的频率会超过1012 Hz。
原理
在氧化还原反应 R O + e里(不考虑质量传播的限制),其电流密度和电极过电位之间的关系可用巴特勒-福尔默方程来说明[7]: 其中 是交换电流密度,和是对称系数。

和之间不是直线关系(图1),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本身不是线性系统[8]。
Remove ads
在电化学电池中,电解质和电极介面的法拉第阻抗是介面上的接面电阻和电容。
假设巴特勒-福尔默方程正确描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动态特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动态特性可以表示为所谓的电荷转移阻抗(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其公式如下:
电荷转移阻抗的值会随过电位而变化。在最简单的范例中,法拉第阻抗会简化成电阻,值得注意的是: 在时。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 介电质吸收,超低频的变化
- 介电质损失
- 电化学
- 椭圆偏振技术
- Green–Kubo关系
- 诱导极化(IP)
- 克拉莫-克若尼关系式
- 线性响应函式
- Potentiostat
- 频谱诱导极化(SIP)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