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电音维若妮卡

2025年瑪丹娜重混專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電音維若妮卡
Remove ads

电音维若妮卡》(英语:Veronica Electronica)是美国歌手兼词曲作家玛丹娜的重混专辑,于2025年7月25日透过华纳唱片发行。专辑名称来自玛丹娜在1998年《光芒万丈》时期所创造的另一个人格。

事实速览 电音维若妮卡 Veronica Electronica, 玛丹娜的混音专辑 ...
Remove ads

背景

《电音维若妮卡》是玛丹娜当初打算作为她第七张录音室专辑《光芒万丈》的伴随重混专辑来发行的。当时,由于《光芒万丈》及其单曲的商业成功,这张专辑最终被搁置了。多年来,这张专辑成为粉丝们不断猜测和传闻的焦点[1]

专辑收录了来自玛丹娜《光芒万丈》时期的几位合作伙伴的罕见且未发行的重混版本,包括彼得·劳霍佛英语Peter Rauhofer威廉·奥比特英语William Orbit萨沙BT维克多·卡尔德罗英语Victor Calderone。虽然这些重混版本中有不少曾经在单曲中发行过,但其中有些是特别为这张专辑进行了重新编辑或结合。专辑中还包含了〈Gone Gone Gone〉,这是一首未曾发行的小样,录制于《光芒万丈》专辑的制作过程中,并由制作人瑞克·诺威尔斯英语Rick Nowels参与录制[2]

2025年6月5日,玛丹娜宣布这张专辑将于2025年7月25日透过数位平台和串流平台发行,并会推出限量版银色黑胶唱片[1]。发行当日,玛丹娜还宣布会于2025年10月10日推出透明黑胶唱片及CD版本[3]

Remove ads

标题和封面

在原专辑发行的过程中,玛丹娜曾表示《电音维若妮卡》是她在录制《光芒万丈》专辑时所创造的另一个人格的绰号。这个名字也来自她的中间名之一,源自她童年时的天主教坚振礼仪,以及和圣维罗妮卡有关的故事[4]。在专辑的宣传期,MTV的记者柯特·洛德英语Kurt Loder曾访问玛丹娜,玛丹娜提到这个人格有点像中世纪的形象。根据玛丹娜的发言人莉兹·罗森伯格所说,玛丹娜一度考虑将原专辑命名为《曼怛罗》,她觉得这个标题非常酷,还有一度考虑过叫做《电音维若妮卡》[5]。不过最终她放弃了这两个名字,选择了《光芒万丈》,因为除了首张专辑外,她的每张专辑名称都来自专辑中某首歌曲的名称[6]。在音乐主题方面,专辑中的前五首编辑版是基于一个地下俱乐部DJ的迷幻演出构思,维若妮卡是随著音乐进入一种恍惚的舞蹈状态的女孩。最后三首则可视为离开舞池后的放松时间,让人准备回到现实世界[7]

玛丹娜在Instagram上提到:“制作《光芒万丈》专辑对我来说是作为艺人的一次重要蜕变。我经历了极大的变化,生下了我的女儿萝拉,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性道路,准备摆脱旧有的自我,走上一条不寻常的路。我和威廉·奥比特英语William Orbit一起踏入了电子音乐的领域,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人格,取用了我其中一个中间名——《电音维若妮卡》,这样她就诞生了。”她还补充说:“认识一下我的另一面。[8]”专辑的封面使用了1998年1月14日,摄影师伊内兹与维努德英语Inez and Vinoodh拍摄的照片[9]

Remove ads

宣传

2025年6月5日,玛丹娜释出了由彼得·劳霍佛英语Peter Rauhofer维克多·卡尔德罗英语Victor Calderone合作重混的《光芒万丈》专辑中的歌曲〈轻触肌肤〉版本[10][11][12],约一个月后,玛丹娜又发布了〈Gone Gone Gone〉——这是《光芒万丈》录制时的未发行小样。该曲在2025年7月18日登上了英国单曲下载榜第72位[13]

评价

更多信息 综合得分, 来源 ...

《电音维若妮卡》普遍获得正面评价。根据Metacritic的评分,专辑在7篇评论中取得63分的平均评价[14]AllMusic的尼尔·杨称其为“来自2020年代回顾专辑系列中最具吸引力的发行之一”[15]。《卫报》的沙德·德苏札表示这张专辑“值得你花钱购买”[17]。《Beats Per Minute英语Beats Per Minute (website)》的玛丽·查尼写道:“它重现了一段被遗忘的历程,并让这段伟大的时代再次释放它的力量。玛丹娜不仅在回顾过去,她也在释放它。[16]”《爱尔兰时报》的艾德·鲍威尔则认为,“这是一张来自锐舞时代边缘的明信片,也是对纯粹、最狂喜的流行音乐的一封优美情书。[18]”《The Line of Best Fit英语The Line of Best Fit》的卡勒姆·福尔兹写道:“《电音维若妮卡》或许无法为其出自的那个优秀时代带来更多内容,但它确实让人再次想起原专辑的经典。[19]

Pitchfork》的欧文·迈尔斯则给出了较为负面的评价。他指出,专辑选择了当时已经公开的重混版本,而不是玛丹娜1998年所提及的歌曲。他评论道,“《电音维若妮卡》并不清楚自己是想重新诠释当年的重混,还是呈现一个权威性的总览,最终它两者都没能做到,结果让人觉得它就像是‘承诺会飞得很高,结果却几乎无法起飞’。[21]

Remove ads

商业表现

《电音维若妮卡》在15个国家进入了音乐排行榜。在英国,这张专辑让玛丹娜获得了第26张进入前40名的专辑,并且最高排名第23位[22]。这张专辑同时也登上了英国舞曲专辑榜,并且在英国黑胶专辑榜上排名第三[23]。这张专辑还是玛丹娜第十次进入《告示牌》舞曲专辑榜,排名第25位[24]

曲目

更多信息 《电音维若妮卡》曲目, 曲序 ...
Remove ads

注解

  • ^[p] 表示主要制作人和重混师
  • ^[r] 表示重混师

幕后人员

出处改编自Tidal[25]

  • 玛丹娜—主唱
  • 费格斯·格兰德—鼓(第1首)
  • 萨沙—音讯工程(第2首)
  • 派特·麦卡锡—音讯工程(第2、3首)
  • 马克·莫罗—吉他(第2首)
  • 马特·席瓦—音讯工程(第3、6首)
  • 大卫·雷兹斯—音讯工程(第3首)
  • 约恩·恩格尔斯比—音讯工程(第3首)
  • 马克·恩德特英语Mark Endert—音讯工程(第3首)
  • 泰德·詹森英语Ted Jensen—音讯工程(第3首)
  • 乔治·O·卢克施英语Georg O. Luksch—键盘、程式设计(第4首)
  • 克雷格·阿姆斯壮—弦乐编排(第6首)
  • 帕特里克·莱昂纳德英语Patrick Leonard—额外编曲(第6首)
  • 麦克·奎尔英语Mac Quayle—键盘(第6首)
  • 肯·斯皮勒—技术人员(第6首)
  • 尼文·加兰德—音讯工程(第7首)

排行榜

更多信息 排行榜(2025年), 最高排名 ...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