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颜府鱼灶

望安花宅顏府創建的魚灶,坐落於望安本島花宅灣北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顏府魚灶map
Remove ads

颜府鱼灶台湾话Gân-hú hû-tsàu),台湾澎湖县望安乡的鱼灶,坐落于望安本岛花宅湾(今望安乡中社村)北侧,由花宅人颜府创建,为当地村落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的重要民生产业。[1]

Thumb
颜府鱼灶,四座灶台,后有一长方形的咸汁槽(𬒈仔)。

23°22′15″N 119°29′38″E

简介

Thumb

日式的渔产加工业约于日治时期明治40年(1907年)引进澎湖,大正12年(1923年)澎湖厅开始大力推广,辅导各渔村业者引入日本式的鱼灶,将澎湖的丁香臭肉鱼、狗虾以及部份小管,透过海水(狗虾要用淡水)清洗,再利用鱼筛盛入大鼎锅,加盐煮沸二至三分钟,之后浸过冷水,放置竹席上曝晒四到六小时,变成干品之后,便可装箱出货,另外亦可制成鱼脯或罐头[2]:149-150[3]:286

1960年代之前,鱼灶加工业在望安盛极一时[1],根据高玉山访查,望安乡可考鱼灶数量,东安村 21 座、西安村 3 座、中社村(花宅[4])4 座、水垵村 10 座、将军村 5 座、屿坪村 2 座、花屿村 2 座,共计 47 座。[3]:287

望安中社村(花宅)境内有四座鱼灶[3]:287,现迹残存有三座,分别是颜府鱼灶、曾家鱼灶、陈家鱼灶。[1]:89颜府鱼灶创办人颜府(1879年-1962年),日治时期曾出任望安庄第12保的保正,鱼灶设置于花宅湾北侧,开办时间不详,以丁香鱼干鱼货为商品主力,多销售至台南,另外兼营“颜府灰窑”的石灰事业,嗣后由养子颜惟接班,其鱼灶以及灰窑事业皆约莫在1961年、1962年间歇业。[1][5]

Remove ads

配置

一般鱼灶有灶台、烟囱、咸汁槽(俗称“𬒈”,台湾话ha̍k)三个部份,灶台为水泥制长方体,并在垂直面挖坑,设燃料填入口以及油风管出口,水平面则设有凹陷鼎座,供放置锅鼎(龟鳖鼎),在灶台边缘则有隆起的“导汁唇”,引导煮出来的咸汁流入咸汁槽;排放蒸气的烟囱约3公尺高,大部份皆由红砖堆砌而成。[3]:286

颜府鱼灶设置四座灶台,一座咸汁槽,一座灶台可放两个锅鼎,是共计八口鼎的熟鱼加工场。[1]

修复

颜府鱼灶歇业废置之后,因久无人使用,已荒废倾圯多时。2019年,文化资产局委托云林科技大学团队进行原貌修复工程,其经现场测绘和丈量之后,重建规格如下:[1]:108-112

更多信息 编号, 位置 ...

图辑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